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传承发展了革新开放的文化传统,使中华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复兴的目标。
一、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磅礴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沛的动能,促成了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建设迈向辉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首先在经济领域展开。经济改革把人们的物质意识动员起来,释放了个体的能量。中国人民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在允许通过市场获利的政策支持下,迸发出极大的创造力,生成了引人注目的物质财富。中国在开放中利用庞大的全球市场,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与不断完善,也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打牢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引导社会建设趋向和谐。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通过渐进式改革的方式,逐步优化社会政策,让每个地区、每个群体都能在改革中获益。获益较少的群体,在后来的改革中,渐次得到补偿。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到沿海帮扶内地,东部支持西部。在和谐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满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而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重视以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突出表现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卓越成效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日益巩固,扩大了社会共识,增强了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
改革开放推动了文化建设走向繁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印证。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改革开放也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由此,我们增强了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推动了生态建设走向了生态文明新时代。邓小平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江泽民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中国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改革开放传承发展了革新开放的文化
儒家富有革新的思想。商汤告诫自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革新。《周书·康诰》提倡“作新民”,激励人弃旧取新。《易传·系辞》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赞扬推动创新是卓著的功德。《吕氏春秋》认为“治国无法则乱,守法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随着情况不断变化,“变法宜矣”。法家更重视变革,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促成秦国变法图强。宋代王安石是激进的改革者,为了推行新法,豪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清末,变法图强的呼声日益高涨,谭嗣同提出“变法则民富。”强烈主张革命的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呼吁“改革之任,人人有责”。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开放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倡导学习外部经验,
“开其国门者, 玩之以善言”,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更加重视吸引外商,“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 “一乘者有食, 三乘者有当栽,
五乘者有伍养。”唐朝君臣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长安是旧大陆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义的城市,在这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君士坦丁堡。明朝前期对外交流频繁,邓小平回顾指出:“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孙中山一直主张对外开放,认为中国要发展经济,不得不持“开放主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觉醒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借鉴了西方理论,更传承创新了传统的改革开放观念。温家宝重温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表达了突破固有利益藩篱,献身改革的决心。习近平借用《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名句,宣言中国共产党将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传统。和谐社会、以人民为中心、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现实相结合的独创性理念。
三、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在辉煌的时期,有两个标识,一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国力昌盛,二是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据西方经济史大家麦迪森的研究,在西汉末期的公元元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6.2%;此后一直领先,到北宋早期的公元1000年,占了22.7%,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盛的国家。16世纪以前,对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大约300项,中国人发明了175项。中国的“天下”体系,建构了东亚、东南亚历史上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辉煌”不意味着总世界第一,也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在中国强盛的时代,世界其它地区总是可以找到和中国国力、影响相近的国家。如秦朝与亚历山大帝国,汉朝与东罗马帝国,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明朝与奥斯曼帝国。各个强盛的朝代也都有各自的问题,如唐代中期以后就面临地方各自为政的危机。
改革开放使民族复兴具备了现实性,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复兴的目标。重新成为伟大的民族,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以前,单从经济上看,这一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1956年8月,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说,中国建设起来,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改变落后的状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
而1956年中国的GDP只有416.6亿美元,美国43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9.5%。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当年中国GDP只有美国的8.9%。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此时GDP只有美国的9.8%。1978年,中国GDP仍只占美国的9.4%。从1956年算起的22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始终在占美国总量的9%上下浮动。相对差距没有缩小,绝对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切实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迈入世界前列。改革开放40年后的2017年,我国的GDP达到美国的63.2%,稳居世界第二位,GDP增速、增量均超过美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投入的研究发展经费在2013年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改革开放让中国渐渐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道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借鉴价值的新模式,证明了现代化并一定要走西化的道路。中国的成功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得到验证,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国是全球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全球经济交流的贡献是空前的。立足于摆脱世界旧经济秩序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的积极进展,展现了建立新秩序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让民族复兴由梦想变为现实。无疑,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本研究受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6JDSZK099),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027),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17ZD09)资助)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