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春节中的节庆“笑文化”

2012-01-20 16:10: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版  责任编辑:王坤明   我来说两句

节庆笑文化,或谐趣文化,是指节庆期间为人民大众带来欢笑的文化,包括耍闹、逗笑、讥笑等。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其研究法国作家拉伯雷创作的专著《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对节庆笑文化做过研究,他认为“这些多种多样的令人发笑的形式和表现——狂欢节类型的广场节庆活动、某些令人发笑的仪式和祭祀活动、小丑和傻瓜、巨人、侏儒和残疾人、各种各样的江湖艺人、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戏仿体文学等,它们都具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都是统一而完整的民间笑文化、狂欢节文化的一部分和一分子”。

那么,我国春节期间的谐趣文化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笔者认为,节庆谐趣文化最具本质性的特色是它的人民性和它带给大众的欢笑。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社火中的滑稽,节日狂欢、耍闹,戏曲、小品和相声演出中的幽默、讽刺与滑稽等。

社火中的滑稽

我国春节期间社火表演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有舞龙、舞狮、跑竹马、跑旱船、小车会、踩高跷、扭秧歌等。这些社火都有很悠久的历史。譬如舞狮在唐宋的典籍中已有记载,当时的《太平乐》中已有“五方狮子舞”的记述;跑旱船早在辽宋时代就已盛行,《明皇杂录》已有唐代旱船的记载。

这些社火的滑稽首先表现在它们的形态上,如舞狮中的道具说“狮”不是狮,跑旱船的道具说“船”不是船,它们都是经过人们丰富想象而制作出来的社火道具。虽然这些道具与真正的狮、船形象迥异,却把社火主人公们的生活常态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一种奇异的视觉享受。

有些社火,除了高难动作的特技表演外,还按戏曲的要求分为生末净旦丑等角色,如山东海阳大秧歌的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北方的高跷秧歌中的渔翁、媒婆、傻小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南方社火表演中有关公、张飞、吕洞宾、荷仙姑、张生、红娘等。

社火人物里滑稽的丑角中,威县竹马中的“怪骡子”颇具代表性。他黑脸,白鼻子,八字胡,辣椒帽,黑夸衣,肩上挎一串铜铃。这种扮相就让人发笑,再加上他用脚尖走路,有节奏地抖动肩上那串铜铃,同时他那匹竹马还乱跑乱跳,不停地尥蹶子,还不时在旦角儿的马前挤眉弄眼;但遇到威武将军的马,他又像老鼠见了猫一样颤颤惊惊,躲躲闪闪。

在我国,社火中这些人物不仅家喻户晓,且均带有高度的戏剧性。哪怕是所谓的正面人物也能引人发笑,如秧歌队里唐僧师徒中的唐三藏,表演者越是走得庄重矜持,就越让观众觉得可笑。

节日生活的嬉戏耍闹

春节欢庆中还有一种狂欢,既不需化妆,也无需道具。它不是演出,而是节庆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节不是艺术的戏剧演出形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现实的(但也是暂时的)形式,人们不是表演这种形式,而几乎实际上(在狂欢节期间)就是那样生活的”。春节期间河南农村的耍新娘子、耍新奶奶,四川农村的抱猪比赛、拱肥猪、请肥猪、“媳妇儿背八戒”,山西、河南部分地区的骂社火,就是如此。

河南农村的大年初一,当年结婚的新娘子都要到同族各家拜年,路上兄弟姐妹常拦路戏耍,没完没了地要求鞠躬拜年,新媳妇也往往巧言应变。而后又发展到耍新奶奶,当年哪家得了胖孙子,村里的女人们初一就会挤到她家的院子,要糖吃,给新奶奶脸上抹红,让她倒骑牛游街。新奶奶往往笑得合不拢嘴,任凭摆布。这是耍闹,也是一种道喜。

四川农村欢度春节有抱猪接力赛。拱肥猪是在一个小木框上放一个张嘴大笑的卡通猪头,姑娘们手、脚着地,低头翘臀拱着木框往前走,先到为胜。这些“比赛”都是节庆期间的玩耍,其体育比赛的色彩居次。

骂社火流行于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据传唐宋时代已流行,以河南灵宝的东常村、西常村之间的骂最出名。它有些像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村中的文人绞尽脑汁,遍查辞书,遣词造句,争压对方。这种骂,与巴赫金说的以生殖器骂人显然不同;这种骂,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种巧妙的批评,骂得好,能促人长进,树立正气。

戏曲、小品中的幽默与滑稽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与社火和耍闹相比,戏曲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譬如京剧《西厢记》与《蒋干盗书》、黄梅戏《女驸马》、评剧《花为媒》、豫剧、评剧《小女婿》等,或突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幽默,或因“逮不住奸贼不煞戏”的除恶扬善的喜庆气氛引发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享受节庆的欢乐。

戏曲的虚拟表演方式与影视表演不同。戏曲表演中,表演者两手在胸前往外一推算开门,往里一合叫关门。这种约定俗成的虚拟表演方式,也给欢度春节的人们以含蓄轻松的艺术享受。

随着电视的普及、春节晚会的兴起,相声、小品等节目被带进了千家万户。“大戏”之长,在于它的多层次、多侧面,而小品的优势恰在它的小而精。小品中人物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演出不过几分钟,却能巧妙地讽刺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而这种讽刺效果也在观众的笑声中得到认同。相声则将社会中的丑恶和“我们”自己身上的沉疴痼疾凸现在世人面前。

我国春节的欢庆活动,地不分南北、居不分城乡、人不分老少,其参与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都堪称世界之最。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笑文化相比,它呈现出人类去粗取精的历史进步,因来自民间又活跃于民间而历演不衰。与巴赫金研究的笑文化不同,我国春节的欢庆,最大特点恰是“普天同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