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网友“酱里合酱”一则愤怒的“庆贺”自己“被就业”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网友纷纷跟帖列举出自己或朋友“被就业”的经历。被就业,用“酱里合酱”的经历来说,就是他看到××工业公司的名称和大红印章赫然签在自己的就业协议书上,自己却不知情。也就是说,事实上没有就业,但被人捉去在“就业率”的精确数字里占了一席之地。于是,在看到大学生就业率近80%的好消息后,“酱里合酱”忍无可忍了。
我对“被就业”倒不感到吃惊,相反,认为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无他,社会的大环境使然。在数字游戏大行其道的今天,“就业率”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品种罢了。既然举凡关于数字(当然还有大量非数字)的东西都可以造假,为什么到了就业率这里就忽地正常了呢?没有这种道理嘛。有业内人士说了,“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还是学校对各院系,就业率的确已成为一个非常受到重视的指标”;不仅如此,教育部在审核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时,包括审核新增学位授权点时,就业率都是重要依据。就业率承载了如此重要的使命,为了达到纯粹根据主观需要制定出来的某个百分比,非但毫不足奇,而且必然如此!
高校毕业生如今就业难,则就业率越高,越能体现出高校以及某地的成绩。然国人喜欢在成绩上弄虚作假,却有一定的文化基因。最能跟今天“官出数字”画上等号的,该是战国时开始盛行的“上计”了。中央要对地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地方官员便“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跟你玩数字游戏。还有一种没那么貌似严谨但异曲同工的吹牛方式,叫做“露布”。唐人封演说:“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为什么叫露布呢?因为要“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跟就业率之类很有点相像吧?
各行各业以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段玩弄数字游戏,应了成语里的“自欺欺人”。不过,自欺是一定的,能不能欺人就难说了,比方如今谁还会对统计数据信以为真呢?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恶劣的风气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收敛?什么时候才能使数据回归正常,单纯地成为反映真实问题的媒介?“酱里合酱”的帖子引起轰动后,他曾就读的西北政法大学日前表示要对相应责任人作出处理。此举倒让“酱里合酱”感到不安了,说“自己是个有错的孩子”。的确,如果大家都这么干的话,谁不好彩才处理谁,不仅很不公平,而且于事无补。
- 2009-07-27被就业曝出了高校的什么秘密
- 2009-07-27造假就业协议调查:"被就业"是这样发生的
- 2009-07-24高校不应成“被就业”的替罪羊
- 2009-07-23“被就业”发帖者称遭辅导员威胁 要其别胡说
- 2009-07-21“被就业”
- 2009-07-21近日网络流行:你“被就业”了吗
- 2009-07-20被就业为68%的就业率做了多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