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国是论 > 正文
水价浮沉看谁脸色
www.fjnet.cn 2009-08-24 11:06  上海商报 来源:上海商报    我来说两句

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也远未达到垄断地位,“外资阴谋论”不过强调了资本的作用,却没有把政府的权力“放在眼里”。政府如何对待城市供水事业才是决定水价的主导因素。

在最近全国水价“涨”声一片背景下,“外资阴谋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据悉,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部分城市调研,研究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影响及其与本轮水价上涨的关系。

许多人把板子打在外资头上,大概是认为外资企业肯定不是来中国做慈善的,人家也得有利润回报。在有些地方,政府就承诺以固定价格从外资手中买水,甚至在收购合同中对水价上涨与否进行具体规定,比如根据成本水价乘以K系数(包括电价、化学剂价格、工人工资、汇率变化系数和CPI指数)来决定水价涨幅。

但这显然不是决定水价上涨与否的所有原因。换句话说,通过这一定价机制计算出来的水价,未必就是给城市居民的价格。实际上,城市用水的最终“市场价”,肯定是考虑了各种因素的一个综合定价。

理论上讲,城市供水是典型的市政公用事业,具有社会公益性,政府有必要对城市供水进行政策性亏损补贴和事业补助。假定以上述办法计算出成本水价是2元/立方米,政府有可能以2.2元/立方米的价格收购,再以低于这个价格的定价卖给老百姓。这样的话,政府就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消化了部分水价成本,从而扶持市政公用事业,避免居民用水价格过高。然而,政府也可能以2.2元/立方米的价格收购,并将这个价格作为“市场价”,甚至在这基础上进行加价,从而达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或从中(让供水公司)赢利的目的。

由此可见,政府如何对待城市供水事业才是决定水价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强势政府思维背景下,水价也好,其他公用事业服务也好,价格浮沉都得看政府的“脸色”。在这问题上,外资只是一个影响政府决策的因素,城市居民更没有多少“发言权”。日前洛阳市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18名听证代表却只有1人提出“最好不要提价”,这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前些时候,兰州“9年5次上调水价”也格外引起社会关注。兰州水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恰恰就在于当地把市政公用事业当作“创收”来源。两年前,跨国水务巨头威立雅以17.1亿元的价格收购兰州供水集团45%股权,据称“创下了天价”,而收购款中有6亿元直接落入政府口袋。通过高价出售水权,政府不仅甩了包袱,还从中赚取了经济利益。但这样做无疑偏离了城市供水的公共定位,其所获“溢价”也难免通过涨价等形式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从这也可以看到,“外资阴谋论”不过强调了资本的作用,却没有把政府的权力“放在眼里”。事实上,按相关规定,国内城市供水行业引进外资,股权不会超过50%。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也远未达到垄断地位,外资企业目前所有签约项目的供水总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10%。还有,兰州和外资合作成立供水企业不过两年前的事情,当地水价上涨却非近两年才有——国内许多城市无论是否引进外资(合资),这些年来城市用水也已经历多轮涨价。凡此种种,城市用水涨价与否怎么可能纯粹由外资说了算?

还必须说,外资进入国内水务领域是一件好事。当年国内引进外资,就在于利用外资来提高城市供水设施的技术及企业管理经验。那时候,有的城市还在使用民国时期的管网呢。不妨设想,让(当时)那些普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国企垄断城市供水,和让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公司参与经营,哪种对老百姓更加有利呢?因此,引进外资并非城市水价“涨”声一片的症结所在。关键就在于,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管体系,防止市政公用事业的异化。

至于如今有的城市认为市政公用事业“有利可图”,欲图上演“国进民(洋)退”的把戏,那就另当别论了。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