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真实的三公”比“偏高的三公”更急迫
www.fjnet.cn 2011-07-11 09:41  毕诗成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国家文物局公开了“三公经费”情况,去年公务接待费支出为48.32万元,今年该项费用的财政预算提至151.85万元,增加两倍多。随后解释称,去年公务接待费花得少的原因是:有7个与我国签署文化交流协议的国家,去年未能如期派出代表团访华。

这几天,国家文物局、中科院、教育部等一些国家部门开始向社会披露三公消费情况。虽然敢带头的都是一些“清水衙门”,但几乎无一例外都遭到了舆论的诟病:国家文物局今年公务接待费财政拨款预算增加了100万受到质疑,国家文物局作出回应,解释去年“受影响未能如期派出政府代表团、造成当年支出相应减少”等原因,并承诺今后将严格控制……

从道理上讲,媒体这些质疑和追问都很“本分”,一项一项就是都该说清楚。但从三公公开的大局势来看,舆论监督万万不能偏离重点:一大批关键部门还隐藏在水下,尽管国务院作出承诺今年6月份中央部门三公消费都要公开,但很多部门担心“裸奔”后受到公众或专业人士的评判、质疑,就是不肯公布这个数字。比起这些敢出来见光的部门,他们更应该接受舆论的保护。如果监督现实是“枪打出头鸟”,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肥水衙门”最大的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采取措施要么将数字列入“其他”当中,要么分解到别的项目当中。毕竟,目前公不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更多还只是“自选”动作,公布的信息真实性、可信性,也很难被监督审核。

接受现实,我们或许不得不先承认:中国三公消费这些年因为缺乏监督,已经膨胀到非常大的程度,也已经具有了很多“原罪”,你指望现在公开出来的是一个中规中矩、形象甚佳、很让人满意的景象,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今天最急迫的任务是:不管这个数字有多大、有多高、是不是真的膨胀到坊间猜测的每年9000亿之类的水平,都需要有一个真实的呈现,先让纳税人“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切”,而不是“糊里糊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果揪着这类“为什么多出13万”之类的“原罪”不放,可以预计,接下来披露的数字多半是要“挤干水分”的,我们永远也得不到真实的图景。

比起一个部门三公经费总数的多少高低,更关键的是提高制度性监督的水平:为什么有些部门可以“选择性”公开,对那些无视国务院要求“爽约”的部门真的法不责众吗?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保证,谁来代表纳税人进行核查问责?如果详细信息不能查询,只有一个款项总数有何可比性,不管多了还是少了是不是都可以任由解释?没有人想为奢侈浪费的权力部门做开脱,只是想提醒注意,在上下一盘棋的财政公开进度下,主要方面在于缺乏持续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财政信息真实、公开与透明。呼吁这样一个大目标的实现,以暂时宽恕某些部门“三公经费”偏高的“原罪”作为代价,或许是一种大智慧。毕竟,就当前而言,真实的信息,比“偏高的消费”,更为紧迫。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