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作家不送书联盟”拯救不了中国书业

www.fjnet.cn 2012-03-20 14:47  徐  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张一一呼吁成立“作家不送书联盟”。他说,作家每逢有新书出版,给每个亲朋好友送上一本,这种风气在我国文坛已形成惯例,虽然不少作家对此是有苦难言,但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吞”。张一一表示,他的新书《带三只眼看国人》就连他的父母想看也得自己掏腰包去买。(3月20日《长江日报》)

正如张一一所言,目前文学还是一个“贫血”行业,单纯依靠写作保证个人生活质量的作家屈指可数。有二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尽管有一些高质量的作品,但囿于知名度,不少作家是“出得了书”却“卖不了书”,只好走“自费送书”的路子;另一种是,不少滥竽充数的“作家”充斥出版市场,这些人出书完全是想捞取个人“名气”。这样的书必然是“出得了”而“卖不动”,不送人也不行。

张一一呼吁成立“作家不送书联盟”,有“一本书都不送”的底气,当然与其“争议作家”的头衔和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换了名气稍底或在“圈内”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如果不送书并以此扩大影响,那也只能把“心血”堆在自家屋子里或最终卖给废品收购站。很显然,撇开那些不愁钱而专为“名”的出书者,面对越来越多“出得了书”却“卖不了书”的普通作者而言,“作家不送书联盟”恐怕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因为更多“送书”的背后是“卖不了书”。

笔者认为,“做好书”是激发读者购书欲的前提,只有从出版这个中心环节抓起,创作——出版——购书——读书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出版大国,每年推出的新书可以说浩如烟海,可受到社会认可和读者追捧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质量水平较低,难以找准读书人的胃口,当然容易让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书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远未达到精耕细作。从深层次讲,“出得了书”却“卖不了书”的尴尬现状,更凸显了出版体制仍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转变需求。从选题到营销,只有真正做到按照市场规律,严格遵循企业化运作,保证每一种图书出版都有准确的定位、较高的质量水准,才能占据应有的市场份额,让读者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读者对知识的索求始终是书业最重要的支撑。上世纪末期,联合国推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前瞻报告,呼吁政府应重视在倡导和培养国民阅读风气方面的责任。这个报告对于当下中国同样适用:只有加快出版体制改革,出版拥有更多读者群的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读书、喜欢读书,让我们的社会弥漫书香,才是拯救中国书业的最终出路。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