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帮扶农民关键要种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www.fjnet.cn 2012-04-06 17:18  陈  斌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不管进城还是下乡,拉一把老乡!

 让城市反哺农村,让农村从城市发展中获益,这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共同使命,也是我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课题。为对口重点支援,125个省直单位正拉开挂钩帮扶220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序幕。在省直单位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正展露出喜人亮色:校舍得到修缮,年久失修的水利重新焕发出昔日活力,特别是一些帮扶带头人带着资金或项目下乡,努力打通从贫困地区到市场的快捷通道,得到了群众的积极评价。

想千方,思百计,促进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这是帮扶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帮扶工作队带去了信息和资源,使许多贫困地区正在改换面貌,充满了活力。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发展是一个长远持续的过程,帮扶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兄弟借助帮扶这条“快车道”,开阔思想,掌握技术,打开市场,最终凭借自身努力,走向新的致富之路。

将优质资源、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短时间内确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让农民兄弟得到实惠。历史上我们对农村的帮扶从没停止过,很多时候还下了很大力气,花了很大代价和精力,但往往又难以走出“人走政息”、发展回转的怪圈,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关人才的有力支撑,缺乏持续的环境改善,结果功亏一篑,成了半拉子工程。

帮扶农民,关键要种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首先,要种下因地制宜的“种子”。找准科学发展路径,这是实现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农村之所以贫困,其中既存在发展困难的共性,也有因为地域、认识、人才、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个性。要帮扶要致富,不能仅仅停留于共性认识,必须走进田间地头,必须走千家进万户,找准问题的个性,在与村民促膝攀谈中寻找发展潜力。只有项目对准地方的路子,才能赢得农民兄弟的支持,才可能培养他们发展的积极性。

其次,要种下发展人才的“种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是实现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靠贫困农村的自身。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综合发展,一些地方农民纷纷走出家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贫困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在于人才与地方特点结合不好,所以很多人只是选择跳出“农门”发展。因此,帮扶这些贫困地区,就要在人才与地方特点对接的培养上下足功夫。既要加大知识灌输力度,同时也要在项目培养上压担子,扶上马,送一程。

第三,要种下持续输血的“种子”。这里的持续输血指的是帮扶常态化,这是实现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常态化可以避免短期效应,有助于更多从长计议的理想帮扶打算付诸现实,让更多优秀项目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常态化就是要经常沉下去,抱着不发展不收兵,不致富不撒手的帮扶理念,力争做到帮一个地方,减少一个贫困村。

俗话讲,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只有农民真正掌握了致富的“窍门”,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他们才可能真正丢掉帮扶的“拐杖”,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专题:进城下乡 拉一把老乡

               ——城市反哺农村暨第三批省派驻点村系列报道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