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自来水搭上“环境风险”列车?

www.fjnet.cn 2012-05-09 08:44  佘宗明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最近,自来水被推上舆论漩涡。据媒体报道,2009年,住建部曾对全国城市饮用水水质状况做普查,但至今未公布结果。多位业内人士称,此次检测结果实际合格率仅50%左右,金属污染等严重。调查显示,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普遍低劣,不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一半;中国内地无一城市实现直饮水。(5月8日《都市快报》)

在生态千疮百孔的今天,水污染已是新闻中的“常客”。如今,“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再度引起关注。它是否属实,尚待核实。可毋庸质疑的是,水污染现象已屡见不鲜,也透支了生态的承受力。

据监察部统计,中国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今年1月,柳州“镉污染”带来的饮水危机,曾扰攘一时;2月的镇江船舶排污,也引发了当地百姓“争抢纯净水”。某些地方,甚至出现“有水皆污”的堪忧景象,造成“水质性缺水”的困境。

水弄脏了,是生态治理“欠账”的后遗症。溯源之下,环境破坏型的发展模式当属祸首。“污染”与“发展”的简单对换,为发展埋下祸根。在短视思维下,生态伦理被漠视,环境活力被掏空,生态成本也在逼近危险临界点。

粗放型的生产,堆砌了现实中的环境风险;而资源调度中的一定程度的失控,则加剧了生态危机。供水管网的破陋、经常爆管,易衍生出二次污染,加重了水质隐患。对供水设施的监管孱弱,自然难辞其咎。令人后怕的是,“内地尚无城市实现直饮水”,言下之意,水质欠佳已演化为辐射面极广的生态危机。

自来水隐患,则让风险升级。“共食恶果”之忧,让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当以反思与慎为,来彰显对生态的敬畏和呵护。将“环境道德”内化为价值自律,固然重要;诉求制度架构上的完善,更不可或缺。水质标准“与国际接轨”成纸上谈兵,供水设施老化,都指向了监管缺位、制衡乏力。之于损坏水源生态的举动,也理应有锐利的问责“利器”。

自来水危机,是环境风险和疲软治理的外延“交集”。它链接着经济转型的宏大命题,也关乎公共治理的韧性。循序消解,才能消除萦绕在自来水上的疑云。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