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我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警示了啥?

www.fjnet.cn 2012-10-22 09:36  武  洁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日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冯骥才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10月21日中国新闻网)

如今,无论是财富还是人才,几乎都单向地由乡村流入城市。不难设想,当村落所在的地势已不具优势,甚至连村民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选择离开,失去人气与生机的古村落,走向破败荒芜乃至湮灭,似乎也是在所难免的宿命。

不过,假如认为村落衰败湮灭是必然结果,恐怕并不恰当。村落不该因为城市化进程而逐渐荒芜,乡土文明与文化理应得到传承和接续。它不仅应该是原住民的心理依托,更是城市人心理与文化栖居所不可或缺的。当城市缺乏乡土与历史的支撑,恐怕将失去立足点,甚至会因为找不到根系而产生漂浮感。

现代化本就不意味着喜新厌旧或是以新换旧,如何让现代化发展与村落文明协调起来,恰恰是发展的题中之意。欧洲的建筑与文明之所以令人仰慕,其实并不在于它有多少现代建筑,而恰恰在于其对历史建筑的近乎苛刻的保护。

中国,之所以享有东方文化古国之美誉,其实同样不在于我们建了多少东方明珠或鸟巢,而恰恰在于中国悠远漫长的历史文化。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说,“我们的文明自信其实更多来自历史的深处”。 而吊诡的是,一边是有堪称“活化石”的古村落濒临消失,一边却是文化名村大举拆建。没钱保护“活化石”,却不吝巨资打造假文物,这背后的畸形利益链与扭曲的价值观,恐怕更需反思。

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现代文明,不能失去对于自身乡土文明的体认、敬畏与关怀。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