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贫拒父”也应恪守孝道底线
www.fjnet.cn 2012-11-15 09:29 程思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一家人辛辛苦苦,供小儿子一直上到大学,并且毕业后留在南京,成家立业。按说,这当儿子的,应该好好尽孝心,可没想到的是,老父亲大老远从湖北老家赶来,想看看孙子,儿子却不让他进家门。(11月14日《现代快报》) 就像此前那则“女大学生嫌妈妈土气不让进校送棉衣只准快递”的新闻中,所表露出“子嫌母丑”的现实一样,曾经依靠父母养育的儿子,却在多年之后不让父亲进入家门的表现,这在今天看来,自然也会被认为是偏离孝道的忤逆行为。实际上,当最起码的人伦理念,被所谓的面子虚荣所遮蔽,仅仅剩下一份“亲情伪装”,那么,这样的人性本意,势必会被所虚伪世情削弱,最终无法维系血缘亲情。 相对于老人而言,百里之遥,看望儿子,无非就是为了饴儿弄孙,尽享天伦,可就是面对仅仅这样的一点要求,儿子却视而不见、不愿给予,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虽说儿子也“带父亲进了饭店,吃饭、喝酒”,但这样一个以“不提回家”的诡异做法,俨然无法和因面子所导致的“嫌贫拒父”割裂开来。 毋庸置疑,对于儿子这种不孝行为,“道义谴责”的方式确有必要,但相较之下,如何从根源上发现问题的症结,显然才是更为重要的做法。根据报道来看,“老汉穿着旧夹克和脏兮兮的牛仔裤,操着一口方言”,自然也与儿子“毕业后,在南京娶了媳妇”的生活存在巨大的反差。从这个角度来讲,儿子之所以会拒绝父亲上门,不仅可能表现在父亲上门会重新让儿子家贫身份暴露在儿媳面前,让儿子丢面子以外,还可能会和父亲穿着不雅,儿子怕被人误会自己不赡养父母论调有关。而诸如这种猜测,也都无法排除这种因身份差距过大所可能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正因如此,“嫌贫拒父”,或许也正是儿子回避这种身份差距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但这样最终以消除亲情血脉为代价的现实,无疑是令人感到心寒。从后续的结果来看,父亲“当街下跪哭诉,说只想回老家,不想再见到这个儿子”的表现,也俨然表现出其对儿子嫌弃自己而伤心欲绝的境地。 就眼下而言,“嫌贫拒父”的冷落现实,再度让我们看到,在亲情面前,一切因虚伪所产生的有违孝道的行为,都最终无法得到世人的理解,不过,仅仅把拒父进门的评判还仅仅停留在道德的层面,却最终无法从根源上梳理其现实的一面,尤其是面对那种“月薪超5000才敢接父母来城市养老”的现实问题,若都把这种家庭问题的根源以一种情绪化的方式道德鞭挞,而不从社会因素考虑着手考虑,显然都无法最终解决“嫌贫拒父”的社会现象。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30]“孝道提拔红线”好在哪?
- [ 10-26]“孝道”进“考核”,意义大于实效
- [ 10-22]尽孝不能止于“孝工资”
- [ 08-16]新“24孝”标准是“道德法律”
- [ 08-15]为何非把“新24孝”搞成“标准”
- [ 08-15]新“24孝”为何有人伤不起
- [ 08-15]“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 [ 07-23]跪母又写歌,北大校长周其凤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