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生活底层最无私的人是成都“最牛诗人”

www.fjnet.cn 2012-12-18 13:22  郭喜林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大概40岁以上的人们还依稀记得,70年代末和80年初诗人和作家在百姓心中那是很神圣和受人尊敬的,文学爱好者更是风起云涌,人们都想做文学和作家梦。不瞒大家,笔者也是那时候做梦人中的一个。然而,追逐文学之路是很漫长的,清贫的和寂寞的,一般人难以想象,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受不了寂寞无人伴的罪。但那时候曾经有人调侃说,半个砖头能砸住10个诗人和10个作家。因此,也可以说,我们这些幸存者,或许是没有被砖头砸中要害部位,但也被生活折磨的伤痕累累,也算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有阳光的地方。

因此,当我从媒体上看到那醒目的新闻标题——《成都“最牛诗人”出版第二本诗集赠送图书馆》时,就有一种预感,他是我的一个知音,一位未曾蒙面的朋友,更多的属于文友。

据四川在线2012年12月17日新闻报道,“谢谢您的赠书,我们稍后就会上架!”今日上午11时30分,在四川省图书馆一楼地方文献资料部的办公室内,主任宋华雷接过人称“三轮诗人”杨七林的赠书。据了解,这已经是杨七林第二次将自己出版的诗集捐赠给图书馆。当诗作者杨七林听到四川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办公室宋华雷主人的一声“谢谢”时,我想他是情不自禁的喜悦与自豪:我的诗作又到了四川省图书馆安家落户。如果是我,以一定是这个心情。然而,文人的这点心情是无私的,是乐于奉献的,绝不想得到任何物质上的馈赠。然而,我们的人类文明进步不能没有这些人的勤奋耕耘,我们的人类更不能没有这种月心情和情感的精神食粮。往大处说,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不能没有愿意奉献的人,也不能没有人们精神渴求的精神食粮作为每个人净化灵魂的支撑与精神抚慰。

今年43岁的杨七林,一生从事的工作真的不少,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开过理发店,卖过菜,卖过报,卖过欢乐彩票,给媒体报过料,也蹬过三轮车,现在的职业就是成都东郊记忆公园的保洁工人。从17岁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开始,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变过的,就是对诗歌的爱好。当笔者读到这些文字描述的时候,就是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没有别的,都有类似的经历和追求,都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尤其这位杨七林老弟,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作为一名普通的保洁工人能苦中作乐,能坚持文学的梦想,能在社会繁杂和光怪陆离中寻找到诗歌的感觉和悟性,那是需要真功夫的。然而,在他的真功夫里除了“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开过理发店,卖过菜,卖过报,卖过欢乐彩票,给媒体报过料,也蹬过三轮车,现在的职业就是成都东郊记忆公园的保洁工人”之外,他与家庭、社会、善良的、丑恶的等等交往与碰撞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和他心中尚未公开的故事与秘密。

据报道,2005年,杨七林出版了自己第一本《神奇的太阳神鸟》,同样先后给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市图书馆捐赠,赠送一些给民间诗歌爱好者,剩余的几百册则完全被销售一空。“这本《如果地震在成都》是我耗时7年才完成的。”杨七林介绍,自己只读书到高一,知识很有限,就是因为爱好诗歌,便将自己日常生活的所想所感写出来。由此可见,杨七林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单纯,一点杂质都找不到。自己没日没夜的写作辛劳,只为了被社会所认可,只为了能让大家欣赏与阅读,只为了让大家子闲暇时多一点精神方面的自我抚慰。他的这种无私的精神淡定,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更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日思夜想只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人,用金钱所做到的。物欲横流,只能更加污染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把心思完全掉进钱眼里的人,他们绝不会无利“起早”的,他们如果对社会付出一点,那是要想得到更多回报的。否则,他们舍不得对社会无私奉献。

“这次也出版了1000册。”杨七林介绍,自己采用写实的手法,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各种喜怒哀乐用朴实的文字呈现出来,包括当“厕所所长”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出书的费用,因为我确实比较困难,也是一些爱好诗歌的朋友出的,用了1万多。”杨七林虽在财富上是一个贫穷者,但在精神上他却是一个富有者。然而,他的精神富有并不吝啬,他始终乐于奉献自己点亮别人的心灵,就很值得我们大加赞赏和讴歌。

我认为,杨七林是个好人。“做个好人,要有一颗善良之心,宽容之心,博爱之心。好人是一面镜子,你可以把镜子打碎,但每一片碎玻璃都会像一只眼睛,永远盯着你的灵魂。”“做好人,要有金石可镂的韧性,蒙辱受屈的忍耐,要有舍身喝虎的思想境界,更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牺牲精神。”这样的大无畏精神,我想杨七林身上有。所以,我愿意把这些话儿以借花献佛的方式献给未曾蒙面的文友——杨七林。祝他一路平安,全家人幸福安康!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