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与地方GDP“打架”亟待制度解围
www.fjnet.cn 2013-01-31 08:35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大会议均已开幕,各地政府向当地人大提交了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答卷。记者发现,去年全国各省核算出的GDP相加总量达到57.69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12年初步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高出5.76万亿元,相当于多出一个广东的经济总量。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1月30日《南方都市报》) 中央与地方统计数据“打架”是公开的秘密。以GDP为代表的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一直备受质疑。据介绍,自1985年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例如,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2.68万亿元;2010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3.2万亿元;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之多! 针对统计造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曾联合部署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检查组要求“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去年3月国家统计局还曝光了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统计数据上报造假的案例,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多次强调惩治和预防统计弄虚作假行为。但是,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数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呈现递增趋势,不知是统计技术差异,还是执法力度不够、统计的水太深? 尽管中央正在推行低碳政策,描绘了美丽中国的愿景。但是一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仍处高资源消耗的粗放水平。为了制造高增长率的GDP,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由于GDP出政绩的思想仍主宰着部分官员的头脑。他们缺乏长远观念,为了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搞增加GDP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炫耀政绩。并想方设法把政绩工程折算成数字,干预统计工作,乱报GDP数据。然后年终突击拉闸限电应付节能检查。 还有的地方在统计GDP时搞双轨制:“摆政绩时是一个数字,要补贴时又是一个数字”,甚至身兼“百强县”、“贫困县”“两职”。如果没有扎实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的改善,表面上的GDP繁荣,非但没有意义,还可能误导宏观决策,挤占民生空间。而不少地方还躺在湿漉漉的GDP政绩沙发上沾沾自喜。统计数字注水、GDP层层加码,地区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 尽管GDP崇拜备受诟病,但是这种发展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近年来,城市化建设一哄而上,农民“被上楼”,土地城市化快速推进,地方政府豪华建设风气盛行,就是例证。有的地方偷换概念,把保增长理解成大兴土木,打造形象工程。 在我看来,不仅统计数据要打假,GDP核算体系也要转型。针对GDP注水的问题,取消地方GDP统计的呼声不断。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全国人大委员吴晓灵都提出了类似建议。马建堂曾表示,统一核算地方GDP非常重要,国家统计局会同地方统计局对2010年前两个季度GDP统一核算进行了试点,有了初步方案,正式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后,按程序报批。时至今日,GDP统一核算体系仍然没有下文。 再说,地方不统计GDP也不易实现。地方不统计GDP,中央GDP数据从何而来?这些数据靠国家统计部门派驻各地的统计调查队大面积统计并不容易,如果靠蜻蜓点水式的抽样调查又缺乏科学性与可信度。最后仍难逃脱把地方上报的数字作为GDP数据来源的统计魔咒。不过换成了地方不发布GDP,但是地方统计工作照做不误,GDP里的水分很难拧干。 因此,要挤出统计水分,除了掀统计检查风暴,设计制度补丁以外,修正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尤为必要。只有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增加民众对官员绩效评价的话语权,让地方政府不单纯对GDP负责,而是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负责,才有望修正官员的GDP政绩观,逐步摆脱中央与地方GDP打架的尴尬,实现政府职能的华丽转型。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30]人均GDP进入发达状态就“发达”了?
- [ 01-15]中国经济当与高增长勇敢“吻别”
- [ 11-28]貌似“跑赢”
- [ 11-21]客观看待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 [ 10-25]“幸福超越GDP”需落到实处
- [ 10-20]北京GDP初显调结构红利
- [ 10-19]GDP7.4%释放两种信号
- [ 08-17]经济数据背后的社会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