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名校独大”需调节“大手”抚平

www.fjnet.cn 2013-03-12 10:54  徐大发 来源:光明网 我来说两句

“我国大多数县区的校际差异比发达国家还要大,相当一部分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不到40%。”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3月11日 新华网)

首先,我们要明白“名校独大”“独”在何处?为何名校会“独大”?很明显“名校”之“独”是凭借了它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家”的。一是吸引了良师,一些本地的好老师都被吸引过去了。二是软硬件配套雄厚,国家政府舍得投资,多年的积累造成名校越来越“富”。三是收费高。有择校费,有门槛费,有调节费,还有一些有条件的“赞助费”。四是吸引了优质生源。因为有了相对较高的升学率,也就有了竞争的优势,只要能顺利升学,收费再高家长也愿意出。

再就是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显示教育政绩,有意集中培植本地的“名校”,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倾斜。只要名校升学率好,尖子生多,就能“一俊遮百丑”,给本地教育政绩赚足面子。

“名校独大”现象很明显不正常,无形之下造成了各区域间的教育不平衡,既违反了国家均衡教育的政策,也使得老百姓的负担加重以及产生了不满情绪。譬如有关系的,有钱的人家会想方设法进入名校读书,没有关系的贫穷的学生就不能顺利进入,寒门子弟升学机会不断减少。一些家长放弃工作进城陪读,也加大了家庭负担。

近年来,国家政府几次三番强调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但事实情形是学校“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教育的地区差异被人为拉大。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县区的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在40%以下,甚至低于20%。如果不及时遏制“名校独大”现象,义务教育就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独大现象还需要政府之手进行干预调节,不能任其自由“市场化”发展。一是要加大薄弱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而且在评职称、地区补贴方面实行政策性补贴,让薄弱学校教师总收入不亚于名校教师。二是要建立新的教育政绩考评机制,以各校均衡发展差异为主要参数。三是可以考虑名校和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成立名校共同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一起纳入发展考评体系。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