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对待文物,保护是最好的挽留

www.fjnet.cn 2013-04-13 10:11  杨福泉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香港明星成龙发微博,表示打算将自己20年前购买的十栋安徽古建筑中的四栋,捐赠给新加坡的一所高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和很多网友一样,我个人也希望将这4栋古建筑留在国内并好好保护起来。但这事也引发很多思考,如何在制度和行动上有更为有效的规定和措施,形成举国上下自觉呵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氛围和共识,否则,我们的民间文物,也许还会流失海外,即使不流失海外,也会不断地因为缺乏保护意识、措施而不断消逝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之中。

20多年前,我曾经在德国国家图书馆面对在1949年前被西方人士带回的数千卷珍贵的东巴经而感到痛心疾首,悲叹故乡文物飘零国外。可同时,看到德国国家图书馆能将这些象形文古籍视如珍宝,呵护备至,心里又有一种辛酸的欣慰,毕竟,这笔中国的文化遗产还存活世间,我们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把它复制回来进行整理研究,就如流散国外的敦煌古卷那样。

我也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目睹昆明老街武城路、长春路被拆除,不少年代久远、雕刻精致的民居被拆得一片狼藉,被随意踩踏;我也目睹了不少村镇建造精致、雕梁画栋的很多老建筑,被轻易地拆除而代之以满墙明晃晃瓷砖的建筑垃圾。

很多事实表明,在目前有的地方的拆迁和重建中,很多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被野蛮拆除的事件还在不断发生。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形成各级政府的共识和国民意识,不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很多民间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会不断地消失。

所以,当我们在痛心疾首地谴责外捐国家文物或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时,更应该深思我们怎样来珍惜和呵护还在不断消失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那些因达不到规定“级别”而未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对象的民间文化遗产,用不是一纸空文而是真正起作用的法律法规,用违法必究的问责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保护我国还在不断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手头有像成龙先生那样珍贵文物或民俗文化器物的人士,能够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有足够的信任,进而愿意将他们的收藏留在国内或捐赠给相关文化机构。杨福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