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油气涨价者不懂穷人经济学
www.fjnet.cn 2013-05-16 17:00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里昂证券亚洲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研究部主管鲍俊文5月14日表示,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与油价比起来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目前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在认为中国天然气价格有较大上涨空间的同时,鲍俊文认为中国目前的油价也偏低,而且不合理。鲍俊文说,中国的汽车拥有量比较低,如果不涨油价,意味着政府在给富人补贴。由于政府对油价的补贴,导致油价非常低,推动了中国对石油的需求。(5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专家就是专家,见解果然“不同凡响”。鲍俊文先生不仅认为天然气价格有较大的上涨空间,还认为油价偏低,建议涨油价。气价油价都齐刷刷上涨,民生情何以堪? 按照鲍俊文的观点,目前在中国汽车拥有量是每千人40辆,而在北美是每千人800的汽车拥有量,如果不涨油价,意味着政府在给富人补贴。多收富人的油费,既能保证石油企业多收钱,政府又可以减少对石油企业的财政补贴,还能促进公众合理消费石油资源。“一举多得”,多好啊。但是公众对此并不领情。不仅高收入者骂娘,还会“误伤穷人”。且不说有车族是否都可以归入富人的范畴值得商榷,众所周知的是,油价上涨会推高物流成本,加大了民众的通胀预期,甚至会引发涨价连锁反应,干扰民众正常的生活秩序。而百姓不懂什么高深的经济理论,他们需要的是不涨价、不影响民生的穷人经济学。 与油价相比,天然气价低了,所以要涨气价;油价低了,让富人搭便车,所以要涨油价;按照专家的意思,气价、油价是否要不断轮番上涨下去?要说油价低了富人搭便车,到处都有便车,穷人能上,富人为何不能上?以这样的逻辑推算下去,是否意味着供电、供水、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要大幅涨价,规避富人搭便车呢? 在商言商,企业是要赢利的。石油企业希望涨价的急切心情不难理解。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上调油气价格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气价、油价是否非涨不可?在我看来,专家应该冷静分析原因,摆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引导石油天然气企业内部挖掘潜力,消化涨价矛盾,积极保障供给,而不是给剑拔弩张的通货膨胀局面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石油天然气属于商品,几大石油巨头属于经营性企业,并非政府机构,相当一部分石油天然气从国外购进,价格成本较高,为了减少油、气价差,谋求石油天然气涨价,无可厚非。但是,石油、天然气是与广大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生活资料。衣服可以暂时不买,猪肉可以少吃,牛奶可以少喝,但是石油天然气不能不用。不开车的人每天也在间接使用石油。何况,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原公共产品公益本质,正在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专家此时却跳出来充当石油天然气企业的代言人,帮其嚷嚷涨价显得不合时宜,也失去了专家起码的责任操守与民生情怀。 再说,石油、天然气到底该不该涨价,如何涨价,专家说了不算,石油天然气成本核算与听证都是不可或缺的程序。听证主导者一方面要严格测算并公开供水成本,看看专家是否与石油天然气企业一个鼻孔出气,石油天然气企业到底是“真亏”还是“哭穷”,让消费者心中有一本明白账。听证程序及听证结果,也应体现公平公正,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专家显然不能用纯市场眼光衡量事关国计民生的石油天然气供给问题,与石油天然气企业保持高度一致的涨价思维,为石油天然气涨价释放舆论烟雾弹,而应该体现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树立民生情怀,站在公共立场上说话。 对此,一方面,石油天然气企业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把自己简单地界定为经营性企业,用纯市场眼光衡量石油天然气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要体现责任担当,不能“耳朵根子太软”,被专家惊人之语所左右,把石油天然气服务放手交给市场博弈,任由石油巨头人为制造“油荒”、“气荒”,轻易满足他们的涨价要求,让石油天然气涨价影响民生利益。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08]以竞争倒逼垄断国企兼顾社会责任
- [ 04-11]天然气涨价如何让百姓心服口服?
- [ 04-05]天然气涨价岂能“邯郸学步”
- [ 04-03]天然气“个案”涨价,让公信力很受伤
- [ 04-03]长春天然气价格上涨是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