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别丢弃鲁迅这把“解剖刀”

www.fjsen.com 2013-09-18 08:03  凌  河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因为一篇《风筝》的“退出”教材,“鲁迅风波”再掀轩然。其言凿凿,说鲁迅从未“退出”教材,至今还独占鳌头;拍手相庆,论鲁迅“早该退出”,“早该下课”,不能让他“贻害下代”。到了今天呢?风波又已过去,争论也已平息,鲁迅“退出”与否的问题,又将如天上的白云,一飘就过去啦。

一百个人的眼里,就有一百个鲁迅。比如总是说鲁迅是“匕首和投枪”,其实鲁迅更是一把解剖刀。鲁迅从“解剖自己”入手,剖开了中国文化的深层,触及了我们每个人的“根性”,一个阿Q,绵延几千年、复制千千万,一种“精神胜利法”,那是翻出来我们族群的内囊和底牌哦。我们拿着鲁迅这面镜子,镜子里照见的是我们自己,几乎人人可以“对号入座”,我们再读鲁迅的文学,竟可以读出一身冷汗,才知道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未庄”啊。

所以,鲁迅还真不能“退出”,这更因为,从文化这个深层来说,鲁迅并没有过时——鲁迅一生批判的“国民性”,在我们身上,是大有好转呢,还是改造维艰甚至愈演愈烈?这是可以反思的。例如“看客”心理,例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例如围观、窥私、猎奇、内斗、轻信、传谣、起哄、暴戾,乃至那一声同样“隽永”的国骂,从网络上下,到市井之间,你不觉得鲁迅先生恍然在世,《阿Q正传》正演绎《故事新编》,一切都那样具有“当下性”吗?所以,鲁迅非但不能“退出”,而且时代仍在强烈地呼唤鲁迅。

鲁迅的作品有点难读甚至有点晦涩,鲁迅的语言富有个性甚至偶或还有点“生造”,小孩子是否读得进,那是一个教学规律问题,应由基础教育方面的专家来研究。但鲁迅能不能“退出”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把人性的“解剖刀”、这面现实的“镜子”应当不应当丢弃,却是另一个问题。

(摘编自9月16日《解放日报》,作者:凌河,原题为《鲁迅究竟该不该“退出”中小学教材》)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