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舆论风向与法律审判,李某某案留下的宝贵遗产

2013-11-29 07:44  李德林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人们的焦虑等待中,李某某案二审终于宣判,维持原判似乎并不出人意料,但是从辩护律师“相信法律,坚持追寻事实真相”的声明中,仍然可以感到案件似乎并未尘埃落定。然而,无论被告是否申诉,这个持续一年占据舆论热点的案件,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东西值得反思和记取。

犹记年初,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甫一曝光,就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案件稍有消息,就立刻引发舆论关注、社会讨论,有人感慨说,这不是一起司法案件,更像一场舆论狂欢。

然而,这并不能证明媒体关注就是为了制造噱头、跟风炒作,毋宁说更折射出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关注案情,其实是对自身权利的珍视;参与讨论,也有利于促进公共理性的发育。就拿“强奸陪酒女是否比良家妇女的危害更小”来说,言论一出,舆论哗然,尽管公众不是法律专家,但是通过交流互动、辩论争鸣也明白了,法律不是道德,但是不能不讲道德;法律不是人情,但是不能不顾人情。可以说,围绕李某某案的每一次公共讨论,都是一次社会进步的契机,一场探寻真相的旅程。

尽管如此,舆论在李某某案件中还是陷得太深,入乎其中而不能出乎其外,可以说,案件的审判,一个是在庙堂之上、法庭之内的法律审判,另一个则是网上每一个手握键盘和鼠标的网民的舆论审判。从被告到原告,诉讼策略都包括争夺舆论制高点。

其实,舆论导向不应影响法律审判,更不应取代司法裁决,这样才能确保司法公正,真正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公共讨论的目的,是在互动中探寻真相;辩论争鸣的旨归,是在交流中激浊扬清。对媒体和公众而言,成熟的公共讨论,应该秉持理性克制,不搞有罪推定,不被情绪裹挟;对司法者而言,公正的司法审判,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这,应该是李某某案留下的宝贵遗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