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11日公布了2013年11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累计支出114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802亿元。根据今年财政部所作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报告,全年预计支出总额为139630亿元,据此推算,今年12月份全国财政可以使用的资金高达24933亿元,占到全年总支出额的17.86%。 临近年底,各个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盈余较丰,这一方面说明政府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控制得比较好,没有出现超支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的财政预算比较宽松,使得很多政府部门到了年底有钱花不完的情况出现。随之而起的一个情况则是,很多部门可能会在年底的最后一个月将盈余的资金全部花完,舆论将此称为“突击花钱”。这种情况在前几年曾经多次出现,仅以2012年来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104896亿元,但当年全国财政支出却达到125712亿元,这意味着年末一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20816亿元,占到了全年总支出额的16.56%。今年年底是否会再度出现这种“突击花钱”的情况,已经引起公众舆论的担忧。 对于“突击花钱”,财政部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大管家”,表现出的态度堪可玩味。2011年11月,财政部一名负责人曾表示,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但一年后,也就是去年12月,当市场盛传政府部门年底两个月将突击花钱达3万亿元的说法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态称这个说法是不靠谱的(但事实上去年后两个月的财政支出确实超过了3万亿元)。该所副所长白景明发表的署名文章则很干脆地认为,虽然年底财政支出的规模较大,但并不是违反财政预算管理规定的“突击花钱”。 “突击花钱”,由于所花的财政资金仍然在预算之内,说其违规确实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每一年的财政结算与其预算相比通常都能平衡,这也导致第二年的财政预算能够有所增加,这与政府部门年底的“突击花钱”应该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每一个部门都明白,如果他们没有用完根据预算拨付的财政资金,那么第二年对这个部门的预算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减少,而将资金按预算全部花完,反而可以在第二年得到更多的预算。这虽然不是一种公开的制度安排,但也可算是财政预算中的一种惯例,这事实上对“突击花钱”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当然,一些部门到了年底资金支出出现大规模上升,也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有的年初预定的项目出现变化,拖到年底不能再拖时才执行,有的政府采购项目到了年底要和供货商结算,也会造成资金支出较为显眼的上升。但是,舆论之所以盯住“突击花钱”不放,关键在于对政府财政资金的运筹过程不了解,而这种不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花钱不够透明所造成的。由于监督机制的缺失或不够强硬,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大手大脚甚至违反规定花钱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并不是只反映在年底的“突击花钱”,审计署多次披露的一些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出现的问题,集中暴露了这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 根据法律规定,财政部门每年都要向相应的人大会议提交上一年度财政结算报告和本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但这种报告只能是粗线条的,人大代表的审议难以细化到每一笔资金的运用。对于公众来说,更是无从了解具体的过程。因此,更关键的是需要建立起科学而细致的财政预算制度,让财政资金的运用过程完全透明化,让政府开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果政府部门花出去的每一笔资金都能将用途说得清清楚楚,那么是否“突击花钱”就不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技术上,也可以为财政资金的划拨制定更严格和细致的制度,比如可考虑按半年度或按季度确定大致指标或区间值。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是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财政部门来说,目前最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加快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出有实用性的改革措施;另一方面是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实行严格监管,而不能以“突击花钱不违规”为由,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 周俊生(上海 学者) |
相关阅读:
- [ 12-13]年底防突击征税,也要防突击花钱
- [ 12-10]爱玩未成年少女 男子戏谑“花钱消灾”被重判
- [ 11-29]中国“枪手”赴韩替考英语被捕 称赚点零花钱
- [ 10-15]中国式休假福利变负担 国外休假不“拼”受欢迎
- [ 10-14]假日安排缘何百万人不满 专家称其计划色彩浓
- [ 10-09]先做实休假权再谈黄金周存废
- [ 10-08]黄金周的问题不能都怪“长假”
- [ 09-30]多人举报难撼张曙光参选院士 曾得出没问题结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