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定向调控关键在对准靶心

2014-06-20 07:56:03 常  亮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李克强总理18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向英国两大智库发表演讲,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我们有能力进行定向调控,而且不采取强刺激,实现今年以经济增长7.5%左右为代表的诸多主要经济目标,而且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长期中高速增长。”

国际社会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地方债等金融泡沫风险凸显颇为关注。国际上,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观点和声音颇有市场。对此,李克强回应:“这里我诚实地,也是正式地向各位承诺:不会!”李总理的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于中国13亿人口的最基本国情,来自于中国国内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实。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这个巨大潜力是应对经济放缓,克服硬着陆风险的基础和前提。

按照国际组织的标准,中国现在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亟须解决3亿人的新型城镇化,未来还剩6亿农民;中国还有3亿人在城市的棚户区里生活。这些都是急需通过发展经济来加以解决的。中国还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当中,中国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城乡间的差距本身就是潜力,有着巨大的内需。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更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根基。

但是,未来如何保持中高速经济发展的确是个大问题。是依然采取曾经那种土地、矿产等资源能源“挖出来就是GDP”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采取前些年政府主导的大投资、放水货币信贷、推高经济泡沫风险的发展方式?现实已经证明,这两个方式都注定没有前途。要保持未来经济发展动力,实现中高速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宏观经济政策看,前些年的强刺激做法带来的产能严重过剩、泡沫风险、环境恶化、矿产包括资源能源枯竭、土地被严重透支、公务公款为主的畸形消费等后遗症,不仅使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更加严重的是风险已经凸显出来。这就使得一方面要应对经济减缓,另一方面又要应对经济金融风险。这对宏观调控政策是一大挑战和考验。

保持定力,定向调控,不强刺激,已经逐渐成为本届政府应对经济放缓的有效对策。李克强总理屡次强调不采取强刺激措施,说明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和大肆放水货币信贷的调控做法已经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定向调控做法,包括货币政策上的定向降准、信贷定向投放等。

定向调控关键在瞄准准星,要使货币财政政策定向调控切实对准靶心。目前,主要靶心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民生工程项目,包括“三农”产业、中小微企业、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建设、中西部铁路建设等。货币信贷、财政释放的资金必须对准这个方向,确保用到这些项目上。

不强刺激的经济政策,已经昭示房地产泡沫和高房价的“末路”。在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和货币信贷大放水情况下催生的房地产泡沫和高房价,必将因不强刺激的宏观政策而受到遏制。定向调控最忌讳偏离靶心,因为偏离靶心有可能使定向调控释放的财政投资资金和货币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最终继续推高房地产泡沫风险,助推房价继续猛涨。

一方面配套改革措施必须跟上,必须继续大幅度对“三农”产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行业实施减税免税、降费免费;必须继续放宽民间资本办公司企业的门槛,大幅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目前,民间资本创办公司企业,政府审批难、费用高等问题仍没有根本性解决,前置审批、限制条件、条条框框仍然太多。就是要通过货币财税政策调控,使得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形成政策洼地,才能对货币信贷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疏通货币信贷进入实体经济的血脉,推动货币信贷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对定向调控释放的财政和货币资金必须要加强监测,确保流向目标领域。

定向调控,就是要确保对准靶心!

常亮(河南 职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