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医二代”放弃学医的情况已不是少数。根据医务专业网站“丁香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记者在走访了北大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几所医学类院校后发现,目前的医科学生中,父母也是医生的已凤毛麟角,即使是那些选择了从医的“医二代”,在选择职业时也大多收到过来自父母的阻止。(7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自古以来,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也有着很不错的收入,成为很多人羡慕和向往的职业,也是底层民众向上流通实现屌丝逆袭的选择之一,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出过颇受当地民众尊敬的“杏林世家”。而且,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医学始终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仅次于商学类专业。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中,高达7%的毕业生获得了健康专业和相关的临床科学专业学士学位。然而,过去流传多代的“杏林世家”,在今天转变为医学专业中难见“医二代”,广大医生阻止子女学医、从医,很多医生子女也不愿意学医、从医,据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而希望“子承父业”的仅为6.83%。 难见“医二代”,不外乎三大原因。首先,是“职业围城”的一种必然,与难见“教师二代”一样。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吐槽”的社会现象,使得人人除了愿意当“官二代”、“富二代”之外,其他任何二代都没人愿意当。其次,医学专业学业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学习压力重,医生工作又辛苦,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是,如果医生不收红包、不卖药的话,收入一般,只处于社会的中等收入水平,意味着医生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也就吸引不了青年人,尤其是“医二代”。再者,近年来,医患关系不断恶化,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伤医案、杀医案时有发生,行医环境越来越恶劣,医生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安全保障,让“医二代”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心理。 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难见“医二代”现象,这对国民健康来说都不是一个好讯息,医生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人类的健康状况。今天是难见“医二代”,明天可能就是“无医可看”,生病找不到医生、找不到好医生医治,千万不要把难见“医二代”当成医生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战术,也不要简单的把难见“医二代”现象当成普通的“职业围城”现象,更不要对难见“医二代”现象一笑而过。 如何找回“医二代”,让广大理工科最优秀学子学医、从医,笔者以为,一方面,国家应通过制度设计,大幅度提高医生的收入水平,让医生的收入处于社会的高等水平,让医生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关系,通过高收入吸引青年人学医、从医。另一方面,改善和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保障医生的职业安全,形成人人尊重、尊敬医生的社会氛围。唯有如此,家长才不会反对子女学医,最优秀的学生才会学医,才不会出现难见“医二代”现象。 |
相关阅读:
- [ 07-22]不必对“医二代”减少过度解读
- [ 07-22]“医二代”难觅不是从医难的“风向标”
- [ 07-22]何苦逼着“医二代”子承父业?
- [ 07-22]何必强求“医二代”
- [ 07-21]“医二代”少不等于从医没了职业光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