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767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民调结果显示,仅35.5%的受访者表示平时有运动的习惯。调查揭示,公众在日常健身运动中遇到的最主要的三大困难依次是“没有场地”(47.9%)、“没有时间”(14.0%)与“费用太高”(12.9%)。具体而言,87.7%的受访者直言身边没有免费的运动场地。(8月7日《中国青年报》) 这种现状肯定还要持续N年。因为几乎每个地方都存在无免费场地健身的事实,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是地方主政者不知道民众想健身,地方不需要建设公众健身场地,而是在有的执政者看来,民众健身场地是“奢侈品”,暂时“消费不起”,只能等到时机成熟了再说。 在地方执政者而言,他们首先关注的是GDP。虽然,中央已明确提出“不唯GDP论英雄”,但并没有说“不要GDP”。地方不少主政者是这样理解的,其具体执政起来,也是这样做的。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有的市县的主政者就认为,发展仍然落后地区的重中之重,得暗中使劲较量GDP增速。至于全民健身的责任,恐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其次,对于地方有的主政者而言,土地财政是个“法宝”。有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离开它,地方财政非常窘迫。那么,用什么办法能够让土地财政可以持续下去呢?那就是大搞城镇化,大拆大建搞得风生水起城市建了拆、拆了建,一直不停的玩“搭积木游戏”,使房地产开发跟着政府转。 让土地不断升值、房价越炒越高,土地财政即可生生不息。但是,如果把土地建成民众健身场地,不但政府要投入一大笔钱,而且,没有房地产开发商跟着转,土地财政玩不转,所以,除非地方政府的钱多得用不完了,有的地方主政者是不会轻易考虑建健身场地的。 再者,不建民众的免费健身场地并不影响地方政府的“体育GDP”。地方政府要“体育GDP”,主要依靠“举国体制”,花巨资培养体育竞赛选手,走专业化培养模式,体质“体育强省”“体育强市”“体育强县”的地位。但是,民众的体质如何,有没有健身场地,并不在有考虑范围之内。 即使要修建体育场地,也是为了举办运动会的需要,而且投资模式是商业化的,或以土地换取投资商开发体育场馆,事后归投资商管理。对于体育场馆的维护,政府不投一分钱,全凭投资商以收费方式来运营。既然体育场馆实行的是有偿服务,民众当然消费不起。 因此,八成受访者直言健身无免费场地,这既反映了政府为民众提供的健身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的实情,也道出了由“体育强国”走现“体育大国”的事实尴尬。而且,这种现状并非一时能够解决,但是,对此不能付之一笑,漠然视之。 |
相关阅读:
- [ 07-16]从大妈“转行”暴走反思城市健身观
- [ 07-11]大妈舞变暴走扰民不改行不通
- [ 05-29]学生“体弱”症,高考来“健身”?
- [ 05-27]我们需要那么多马拉松吗
- [ 04-08]莫让健身成为长假专利
- [ 04-01]不能坐视以噪易噪的冤冤相报
- [ 01-26]全民健身和广场舞找到“最大公约数”
- [ 10-30]压的是健身器材 漠视的是民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