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专业首届10名学生今年9月入学,此专业为学术硕士,10位学生全部来自全国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所学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有文学专业,也有计算机、法律、医学专业。除了院内导师外,学校还请来李敬泽等知名作家担任作家导师。(11月5日京华时报) 作家是怎么产生的?从经验来看,梳理中外文学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家都不是依靠大学培养出来的。虽然不少作家经受了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但是作家培养主要还不是在大学里依靠流水线式的教育机制生产,而是要作家走出大学,走向社会,经受痛苦、磨难等各种生活阅历,同时还得看作家天赋、灵感、才情等,这样才会为作家诞生培育土壤。 北师大文学研究水平在中国算是翘楚,师资力量位居全国大学前列。但是,大学文学院或者中文系主要任务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文学研究人才、传承中西文化。北师大这次主动承担培养作家的重任,出发点是好的,中国已经产生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再培养几个也算是为中国文学大厦锦上添花,何乐而不为?但,实际上能够做到吗? 北师大作家硕士班10名学生全部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智商肯定没有问题。所学专业也不限文学,还有医学、法律等,知识结构上也应该没有问题,譬如鲁迅就是弃医学文。问题就出学员们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积累。从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毕业,主要的时间在单一刻板的校园中度过,依赖文学知识输灌和文学技巧传授,没有经历社会人生的坎坷历练,没有对复杂人性刻骨铭心的感性体验,文学创作必然是缺“钙”。 也许北师大能够提供很好的教育资源,除了校内导师,还有校外知名作家。校内导师可以把文学作品解剖得一目了然,校外知名作家可以介绍亲身体验的创作经验,他们都可以树立文学创作的标杆和模板,但关键是作家本人怎么进行创作。作家本人要有独特的心路历程,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个性,而这是导师无法教授给作家的。 齐白石先生论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文学创作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与其让有创作潜力的大学生读三年作家硕士班,不如让这批人走上社会,或工作,或调查,或游学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理解生活,为文学创作做些厚积薄发的基础工作,也许会更有意义。 |
相关阅读:
- [ 11-05]作家能否“大学造”
- [ 11-05]标准化的高校教育 难以真正培养作家
- [ 10-24]传播正能量网络作家不能例外
- [ 06-06]郭敬明不再需要作家头衔
- [ 04-21]一位纯粹意义上的作家
- [ 03-11]稿酬高税负令作家蒙羞
- [ 02-17]文学的品味取决于作家为何而写作
- [ 01-27]县委副书记与作家的故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