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就撤销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三等奖拟获奖作品《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和电视消息三等奖获奖作品《阳洋: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新闻现场》的获奖资格进行公开通报。 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面对这样一个极为严肃的新闻大奖,有的新闻单位居然弄虚作假,并最终获奖,令人愕然。细想释然,正因为中国新闻奖权威、高端、上档次,一些单位才暗自觊觎,甚至通过不光彩、不正当的方式染指。任何评奖,公正是生命力,中国新闻奖自然不例外,对弄虚作假的作品就应该“斩立决”。 撤销问题作品的获奖资格并公开通报批评违规参评作品,这还是中国新闻奖评奖24年来的首次。宁肯打破惯例也要对虚假作品零容忍,这是维护中国新闻奖公信力的需要,如果问题作品获奖,中国新闻奖的公信力必将受到损伤;这也是维护评奖公正,尊重其他参评者的需要,既然是参评,每个作品都遵守同样的规则,如果任凭问题作品获奖,置其他作品于何地? 其实,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直捍卫严格规则,不断完善评选程序,以维护奖项公正性和权威性。比如早在2008年就出台新规,凡发现参评、获奖作品和相关申报材料有篡改、伪造等严重违规问题,一经核实,就取消该作品的参评资格;已获奖的要取消所获奖项,追回证书、奖杯和奖金,3年内禁止该作者、编辑和推荐单位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并将查处结果通报全国新闻界。这次对这两件问题作品的处置,正是按此规定。不留情,不妥协,也不大事化小,正体现了中国新闻奖的严肃性、公正性、权威性。 只要符合要求,各新闻单位都有权参评,但是不能造假。如果新闻单位造假,如何守住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如果记者编辑造假,如何采写、编辑真实新闻?在评价中敢造假,在日常工作中就敢造假。近年来,新闻界出现一批害群之马,与记者缺乏自律有关,恐怕也与记者所在的单位缺乏监管有关。当新闻单位与记者编辑合谋造假,还能指望它们把住关、守住底线?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刘云山强调,新闻工作者要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中国故事,“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百姓的故事最生动,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出新出彩”。把真实放在首位,可见真实极其重要,不容挑战。采写新闻要真实,参评中国新闻奖也要真实。弄虚作假,必须付出代价。不仅记者被通报,记者所在的单位也被通报,以儆效尤! 在全国新闻工作者眼中,中国新闻奖是荣耀,每家新闻单位、每名从业者都有责任维护它的权威。真想获奖,记者就应该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大厦,深化“走转改”,多到基层一线,采写接地气、有温度的好新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干,中国新闻奖自然会垂青。 |
相关阅读:
- [ 01-28]抄袭作品竟敢去参评中国新闻奖?
- [ 01-28]政协委员抄袭议案不能仅仅约谈
- [ 01-28]能否将提案涉嫌抄袭的委员公开
- [ 08-25]女博士抄袭“零容忍”,男市长抄袭“可容忍”?
- [ 07-21]改良高校学风呼唤“严师”
- [ 05-06]对“舌尖”上的“飞鱼”,咬咬更健康
- [ 04-30]莫拿“时代标准”做学术腐败挡箭牌
- [ 04-29]“抄袭”的教授是“偶然”么?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