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安全“首遇制”不是长久之计
2015-03-16 17:47: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福安市从2013年开始推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首遇制”管理模式,乡村组干部,谁首先遇到违法行为和道路隐患,谁就有责任及时劝导、制止、纠正、报告。(3月15日《福建日报》) 实施道路安全“首遇制”效果如何?按照统计数字来说,应该是不错的,当地松罗乡派出所所长以这个乡的情况举例说:“首遇制”实施一年来,事故同比下降76%。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未必能解决永远的问题。 这些地方的道路缘何事故隐患多多?原因有三:一是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差;二是超载车辆穿境而过;三是道路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让乡村组干部参与道路安全管理,固然是一个简便的途径,但是也牵涉不少现实问题。 其一:没有执法授权。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提出来的,是对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要求。纠正道路上的违法行为,固然是好事情。问题是,交通道路安全的执法人员才有这个权力。对于这些参与“首遇制”的乡村组干部来说,他们不是执法人员,没有执法授权,让他们如何管理?那些违法车主会言听计从?如果因此引发了纠纷,或者被不法人员打伤了,如何定性? 其二:没有交通知识。对于道路交通来说,这些乡村组干部也就是个门外汉,充其量也就了解一些简单的交通法规和常用知识。让他们去纠正道路违法行为,他们有判断的能力吗?他们判断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使有丰富的交通法规知识,他们也未必有执法的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其三:没有解决能力。这些参与“首遇制”的干部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危险路段后,有纠正、报告的职责。道路出了问题需要修缮,这就需要资金,这些小干部们显然没有纠正这些问题的能力,即使他们都报告了,也未必就能解决问题,因为修缮道路的权力并没有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在“首遇制”惩罚标准面前,一些干部就可能会为了不惹火烧身,而故意避开出行高峰,避开需要修缮的危险路段,让“首遇制”成为摆设。最为关键的是,乡村组干部都有着自己的岗位,道路安全问题不是他们的岗位范围。道路安全的问题,还是应该让公安机关、交通部门承担起来的好。 |
相关阅读:
- [ 03-09]岂能让拦截120者“全身而退”
- [ 03-04]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 [ 03-03]解读失控轿车应聚焦规则意识
- [ 02-26]法定道路优先权应该得到捍卫
- [ 02-05]车辆违停“顶格罚”有违立法本义
- [ 01-29]对“剪刀手”能否柔性执法
- [ 01-22]车辆年检,依规还是依法
- [ 01-21]“30厘米”的规定如何执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