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成效如何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最近10多年,县乡干部到他们那里“扶贫”,规划产业发展,先后搞过猕猴桃、柑橘、高山蔬菜、毛猪等不下7项产业,但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政府扶贫项目成了“伤民产业”。 扶贫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它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被公众视作一项富民工程、良心工程。我们哪里知道,在一些地方,扶贫竟然“扶”出“搞啥亏啥,农民都怕”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的怪象?如此扶贫,已不能用“效益低下”来评价,是在严重浪费原本可贵的扶贫资金,是在浪费老百姓的时间、精力和农业资源。对此,必须尽快建立起跟踪问效、问责的机制。 那么,扶贫项目为何会搞啥亏啥,成为“伤民产业”?大致梳理不难发现原因。一方面,相关部门在确定某些扶贫项目时,习惯于权力做主,忽略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他们通过行政手段,指挥甚至强迫农民参与扶贫项目,农民“只能往东,不能往西,不想搞也得搞”,有的就做成了表面文章。他们在上马扶贫项目时,对市场行情也不予以必要的预研预判,以至于市场行情急剧变化之时,不能及时应对,或者根本无法应对。 另一方面,在扶贫项目实施前,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在扶贫项目实施后,后续产业链没有完善。这些,都使得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制约了扶贫产业的有效发展。在一些贫困地区,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地区发展、农民增收之关键,没有这些“基石”支撑,扶贫产业如何发展?产品能够被销售或深加工,进入市场,扶贫产业才能收到实效;没有产品深加工、营销等环节保驾护航,农民同样增产不增收,反受其累。 扶贫,无论是不让农民当家做主,还是不顾及市场行情,抑或是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配套,说穿了,都是扶贫工程在某些部门眼里只是“面子工程”在作祟。他们扶贫只管把钱花出去,成效如何不重视,这就叫作只着眼当前、不着眼长远,没有“效益观”只有“利益观”——在宣传政绩时,可以标榜投入了多少扶贫资金,实施了多少项目,惠及了多少农民,但是否解决了百姓的忧心事和困难事,似乎无人过问,也就无人顾及。 对这种官本位的“盆景式扶贫”必须遏制。除浪费宝贵的扶贫资金外,搞啥亏啥的扶贫也可能存在扶贫腐败——在“设施建好就闲置,项目交付就成摆设”的“假把式扶贫”背后,也可能存在相关部门拉项目挣回扣、项目方套取扶贫资金的勾当,“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徒留扶贫项目成“烫手山芋”,徒让农民暗自神伤,危害着实不浅。必须对扶贫资金投向和项目进展情况,是否产生了效益,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予以考核和审计。 |
相关阅读:
- [ 06-18]切忌将扶贫项目动辄产业化
- [ 06-18]扶贫越扶越亏皆因不懂“农事”
- [ 06-17]扶贫“不走心” 当然越扶越贫
- [ 06-02]扶贫不应是“扶懒”
- [ 05-27]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科学规划
- [ 05-20]扶贫别玩“数字游戏”
- [ 05-19]干部下乡扶贫下体被烫伤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 [ 04-22]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童的“精神扶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