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徒制”不仅需要“好师傅” 郭元鹏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说,随着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出现了复苏,越来越考虑现实的学生,把目光盯在了职业教育上。甚至一些名校毕业生也开始回炉改造,学习更多实用技术,以便就业。对于职业教育,国家在“互联网+”时代也更加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家上职业学校。在这种大环境下,泉州按照职业教育的部署,创新职业教育的方法,显得十分接地气。 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原来的时候,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实施的都是课堂教育,多了的是书本知识,少了的是实践经验。抱着书本的学生走上社会,出现了与社会脱节问题。理论知识虽然很丰富,可是未必就能炒出好菜,未必就能垒好墙头,未必就能就业。实施了“学徒制”就不一样了,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环境之下,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理论知识用运到实践之中。 这就犹如我们传统的师徒关系一样。在很多行业,虽然徒弟没有高大上的理论知识,可是却依然能在师傅的带领下,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古时候的师傅一直是这样带徒弟的,很多人的就业之路就是这样打开的。职业教育的“学徒制”就会收获这样的美好。可是,职业教育的“学徒制”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好师傅”,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做些事情,不能让他们成为企业“免费的午餐”。 其一,需要支付合理报酬。既然是“入校即入厂”,这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中创造了经济价值。虽然说,他们由于是学徒,创造的价值不高,但是也是一种血汗的付出,这就需要支付必要的报酬,而不能是免费用工。 其二,需要必要劳动保障。这已经不是纯粹的学习,他们需要在当学徒的过程中成为工人,这就牵涉权益的问题。比如说职业危害问题,比如说身体健康问题。如果发生了“工作伤害”怎么办?虽然不能为他们办理齐全“五险一金”,但是最基本的工伤保险是不能少的。 其三,需要实施留用制度。在高校,有一个制度,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留校任教”。那么,对于这些“学徒学生”,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就业的出口,对于成绩较好的人,应该建立“留厂就业”制度。不能只是把他们当成免费的午餐,学有所成之后就赶到社会上去。 职业教育是一个大方向,也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渠道。实施职业教育的“学徒制”是一种落地的创新,但是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个“好师傅”,还需要权益的维护,不能让他们的劳动价值一文不值。(今日福建) |
相关阅读:
- [ 05-14]为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开辟空间
- [ 03-20]农村可作为职业教育的突破口
- [ 03-08]职业教育应设立“工士”学位
- [ 11-19]振兴职业教育不能指望“兴奋剂”
- [ 11-18]“弃北大读技校”,不是职业教育的春天里
- [ 08-27]入学必须理平头歪曲了职业教育
- [ 07-07]职业教育,不能“低人一等”了
- [ 06-30]职业教育发展不能丢失本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