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三季度相关经济数据出炉,最引人注目的是,GDP同比增幅为6.9%,破7。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意外。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结构调整依然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旧动能乏力,新动能还未“扛起大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美国加息预期进一步强化等因素,造成中国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内外交困之下,这个成绩单并不差。 但人们还是对这个6.9%有了别样的情绪,尤其是一些媒体“09年以来最低”“创6年来新低”的说法,更是让很多人心生忐忑。中国经济还好吗? 我们能分析一些经济现象,做出一些经济判断,给出一些经济预期,却不能单纯以“好”或“不好”来断言。我们对一段时期内的中国经济数据进行解读,也不是为了给它贴个标签,而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更准确地预测、把控当前及长远的经济形势。所以,我们对经济指标的波动无须过度反应。 在看到眼前数字的同时,看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有具体语境的,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段,任何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都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中国经济运行追求的不是爆发力,而是持久性,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饮鸩止渴。所以虽然“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但这几年一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在漂亮的数字与稳定的提升之间,我们选择后者。 在看到发展速度的同时,看看质量。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民生改善。对处于“三期叠加”特殊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实现高增长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以速度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下一步发展的动力要转向扩大内需,打造以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今年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很大亮点,就是居民收入“跑赢GDP”,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加大。 在看到总量增减的同时,看看结构。从数字运算的角度来说,7%与6.9%带来的实际经济增量是不一样的,肯定是越高越好。但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且不论其与社会其它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其体量不断增长的现实,单就数据来说,也不只一个GDP。比如,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6.0%,第三产业增长8.4%,从这三个数据上,我们就能读到增速之外的信息——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确实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不是瓷娃娃,不是压一压就垮的独木桥,除了本身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外,我们也还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随着相关改革的持续推进,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逐步形成,中国经济的发展基础会越来越坚实,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
相关阅读:
- [ 10-21]马云任英国首相顾问背后的经济信号
- [ 10-21]深圳东莞正是当下中国经济AB面
- [ 10-20]6.9%下如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 [ 10-19]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不是虚妄自信
- [ 10-16]迪顿的福利经济学对中国有何裨益
- [ 10-14]李嘉诚的世界该怎么解读
- [ 10-08]该彻底掐灭“宰客”的嚣张气焰了
- [ 10-08]TPP不可能成为“经济冷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