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超 图 “返程补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具备便民、利民的属性。然而,“返程补助”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外地职工的“燃眉之急”。 对于那些经济较为宽裕的外地职工来说,最低50元、最高300元的“返程补助”只是一个“小馅饼”;而对于那些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民工来说,“返程补助”虽然让他们得到了实惠,却没有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一票难求”依然困扰着许多农民工。 在“互联网+”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购票为许多人提供了便利;只不过,对于受教育年限较短、缺乏“触网”经验的第一代农民工来说,网络购票远离他们的生活;网络购票的盛行,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的“购票难”。与其给予那些已经回家的农民工“返程补贴”,还不如给那些想回家却难以回家的农民工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 让农民工“回家的路”更加畅通,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方合力。在广东深圳、湖北荆州等地,由电视台等媒体联合爱心企业,连续数年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春运大巴,受到农民工的热烈欢迎。 “返程补贴”有着良善的初衷,也切实地做到了便民、利民。然而,一个旨在让劳动者“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多一些温暖”的社会,提升外地职工对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以“最大的善意,最大的力度”来改善外地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生存生态,让他们活得更有体面和尊严。 精彩短评 化解节后用工荒应实现“外来工”身份转变 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金钱的吸引力只是外在层面的。外地人到厦门,要彻底融入这座城市,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尤其是在心理上摆脱“外来者”的枷锁,关键要实现其身份的转变,建立对“新厦门人”的身份认同。(张洪瑀) “返程车补”其实在告诉你“本领恐慌” 如果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审视“返程车补”这一举措,更多意义则是产业转型升级前的一首小序曲。随着“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的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淘汰落后产能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下岗工人群体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其再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农民工就业人数依然庞大,预计未来将继续有所增长。因此,“用工荒”在不久的将来,很大程度上将成为“过去式”, “就业难”则将成为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如果当下正在或准备享受“返程车补”的人,局限于自得且快乐着,那实在是一件短视而错误的事。(茅亩) |
相关阅读:
- [ 02-13]全面推进“外来工市民化”进程
- [ 07-16]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是“政策落地”
- [ 02-14]借文化助推外来工融入城市
- [ 01-28]帮外来工返乡,“走得好”方能“乐意回”
- [ 01-08]谁来“照亮”外来工的返乡之路?
- [ 12-06]外来工井底蜗居20年,谁该脸红?
- [ 03-12]外来工的“性福”也是地区生产力
- [ 07-12]关爱外来工子女不能局限于暑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