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打破“灯下黑”需政府更多诚意

2016-03-08 07:39:22 杨耕身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白岩松说“媒体可以帮着环境保护做大量工作”,要呈现这样一种甜蜜的官媒关系,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环保方面就必须抱以十分的诚意。】

到底媒体和环境保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3月7日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回答道,“我知道很多地方,一旦发生了环境污染事件,他希望‘灯下黑’,很多当地媒体都不能报,我觉得这是社会当中的另一种‘雾霾’。我要替所有新闻同行说一句话:在舆论监督方面,媒体可以帮着环境保护做大量工作,想要绿色发展就要为媒体的舆论监督多开绿灯。”

几乎在所有的公共事务领域,舆论监督都可谓媒体对于一个社会的善意表达。也正因为如此,早在2007年,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就曾呼吁,新闻媒体要勇于揭露那些不顾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不关心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甚至严重损害群众环境权益、导致地方环境质量状况严重恶化的违法行为。环保工作既需要新闻界的支持,也欢迎媒体监督。环境信息和环保工作都是透明的,我们不回避矛盾,也不粉饰太平,更不会惧怕困难。

许多常识性的认知,却并不总能得到尊重并践行。白岩松委员的一番话表明,在有些地方政府那里,媒体报道环境事件,就是添乱,就是抹黑。一些地方政府在发生环境事件之后,第一要务不是去积极应对、检查与反思,而是要求媒体不予报道,试图以此让环境事件处于“可控”状态。这种思维方式,正是白岩松所说的“另一种雾霾”,也就是一些地方在治理中的掩耳盗铃心态。这种“雾霾”在公共空间飘散不去,给环保事业以及官民关系的伤害,远大于现实中的雾霾。

尽管媒体自有其立场与属性,媒体的监督本不该成为一种恩赏或赐予,但现实的情形是,正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总在制造“灯下黑”,所以一些环境事件的真相不为人所知,更得不到公开的检讨与追责,客观上让环境违法现象得到了默许与鼓励,而公众的环境权益则受到了剥夺与压制,更使得相关环保法规形同虚设。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此消彼长中,环境成了一种越来越大的成本与代价。

媒体对各类环保事件的关注,无不出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制造“灯下黑”,则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能报”和“灯下黑”表明,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环境仍是那个可以被牺牲、被放弃的无足轻重的东西。白岩松说“媒体可以帮着环境保护做大量工作”,要呈现这样一种甜蜜的官媒关系,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环保方面就必须抱以十分的诚意。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杨耕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