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即将拉开大幕。日前,教育部专门发出《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采用二代身份证现场报名确认、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及时进行信息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由此说来,今年的高考防作弊措施将再度升级,同时也为高考作弊现象敲响了警钟。 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高考制度,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在目前尚未到另一种更好制度和形式替代的前提下,高考还是国家选拔人才、培育栋梁的重要制度和主要方式。对历经“十二年寒窗苦”的考生来说,高考无疑成了他们改变一件命运的人生大事。因此,每年特别是近几年高考之际,尽管各地反复倡导“诚信高考”,国家还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将高考作弊纳入刑法,入刑定罪,但仍存在考生作弊神器与防作弊措施的较量,一方有隐形耳机、智能手表、牙齿装仪器等作弊手段,另一方就有金属探测仪、无线电监测车以及如今的指静脉验证等,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高考中出现的各种舞弊现象,显然是对神圣高考的亵渎,是对公平公正高考制度的践踏。究其原因,固然有考生为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冲动,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诚信道德和社会责任在学校教育中弱化的反映。因此,要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一考定终身”的巨大诱惑下铤而走险,必须坚持教育与打击并重,做到标本兼治。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承担起各自职责,坚持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各类学校要把诚信建设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坚持以思想品德课为主线,在各门学科中渗透诚信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做人的观念。在高考来临之际,要不失时机的开展“崇尚诚信、远离舞弊”为主题的诚信考试教育活动,组织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使广大考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切实把诚信承诺落到实处,自觉杜绝考试失范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提升防止作弊的技术含量。现在的作弊,其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隐蔽,眼镜、手表、钢笔、钱包等日常用品,经过高科技改装后都可以成为作弊的接收器或发送器。同时,现在的作弊呈现出商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科技化、团伙化的运作模式,从而增强了预防的难度。因此,各地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认真分析近年来出现的作弊形式,采取高科技手段,完善针对性措施,真正以“高精尖”的科技办法来斩断考试高科技作弊的链条。 再次,要严厉打击教育内部人员“监守自盗”行为。纵观曝光的高考作弊事件,总能发现教育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的身影。因此,对发现的作弊事件,不应由教育部门调查处理,而应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对涉及作弊的组考、监考、巡考等教育内部人员,也不应只满足于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而应该从严追究其法律责任,从重予以依法处理。因为这些人参与作弊,其性质比学生个体作弊更加恶劣。另外,教育内部人员参与作弊,必定会有经济利益掺杂其中,因而必须予以从严处理、从重打击。 总之,只有引导广大考生自觉把诚信当成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并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令参与作弊的各类当事人都付出惨痛代价,才能让高考作弊神器失去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使神圣的高考做到公平公正。 |
相关阅读:
- [ 01-22]对所有高考作弊都须终身追责
- [ 01-14]作弊入刑具有警示教育意义
- [ 01-13]艺考“作弊门”的“通道”在哪里?
- [ 01-08]美国高校如何防作弊
- [ 01-08]法律“严打”考试作弊,管不管用
- [ 01-08]作弊:亚文化背后规则意识的缺失
- [ 01-08]“作弊经济学”凭什么赢得市场
- [ 01-08]“拦”不住的作弊,你怎么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