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算不算“隐私”不应由旁观者裁定
2016-04-04 20:09:45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有人说贫困不是贫困大学生的隐私,我觉得这样的论断过于草率。决定是不是隐私的不在于旁观者,而在于贫困生自身——如果被公示者有一种被揭伤疤的感觉,从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即便是“收获”了金钱利益,也可以说是“顶着伤口撒盐”。 还有人说,“暖心饭卡”项目强化了“贫穷丢人,受资助不光彩”的观念,这会加重学生对贫穷的敏感程度。其实,贫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有深重的社会基础——在社会和校园中确实存在很多对贫困的歧视,避开这种现实不谈,而寄希望于受助者能够调整心态,无异于让贫困生委曲求全安于被歧视的阿Q精神。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偏见没有消除,却要求学生让渡自己作为贫困生的隐私权,要求学生去承担这份本可以避免的社会偏见,何苦呢? 从心理层面,如果让自卑者包围在这种傲慢与偏见中,一再刺激,假装这种偏见和异样目光不存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自卑心理以及对贫困本身的敏感。反之,如果学校妥善安排,人性化补助学生,又能够保证学生隐私,久而久之,贫困生的心理压抑和自卑就会随着心智成熟而逐渐消解。 而且退一步讲,即便公开贫困生信息,其效果往往也是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校所谓的信息公开都是走个流程,很多时候即便是出现虚假贫困申请,在人情关系等因素下都会出现集体沉默的状况:熟悉贫困生者,由于人情世故而陷入集体沉默,不熟悉贫困生者,又必然难以监督到位。贫困生信息公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曝光假贫困现象,但是一旦选择信息公开,有多少假贫困学生愿意去冒着信息被公开和被歧视的危险,去骗取自己实际上并不太需要的助学金呢?最终,贫穷歧视这道鞭子,还是会落在大部分的确需要受助的学生身上。 作为一个接受了三年助学金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我认同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但并不是说要全面否定信息公开,而是建议学校将受助学生信息的公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其既能接受监督,又不至于损害学生隐私权。对于那种上台演讲拉票式的简单粗暴、罔顾学生隐私和人格的方式,学校应该坚决杜绝。 |
相关阅读:
- [ 04-02]你对贫困越敏感 贫困就越显眼
- [ 04-01]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系列机制解决
- [ 04-01]贫困无法隐藏,也不需要“争取”
- [ 03-29]偷偷给贫困生充钱很有人情味
- [ 03-28]“隐形补助”对贫困生是一种人性关怀
- [ 03-24]“贫困摘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 [ 03-23]“对症下药”帮扶贫困生就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