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救命神器”来了,急救知识普及要跟上

2016-04-06 17:29:15 杨玉龙 孙维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在福州台江万达附近的宇洋中央金座写字楼内,新进了一台“会说话”的“救命神器”,它叫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简称AED),这是在福州公共场所安装的第一台。据悉,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内,若周围的人能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或使用AED,真能救人一命。(4月6日《海峡都市报》)

“神器”来了,还得解决能用、会用、敢用的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脏性猝死人数多达54万,而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而国外成功率达30%以上,主要是因为第一目击者现场施救得当。心脏病突然发作,就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正确及时有效的施救,就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可见,有了“救命神器”,要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加强知识普及,解决“神器”能用、会用、敢用的问题。

首先,要确保“救命神器”的能用。一方面,要推而广之,借助政府力量,建立城市公共场所AED救治网络,让AED不是什么稀罕物,让民众熟知AED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管理维护机制,指定专业人员,负责机器日常检查、耗材管理、维护,确保AED设备能够随时派上用场。

其次,要确保“救命神器”的会用。据了解,普通民众经过简单培训,也能使用AED进行急救。但是,一个人突然晕倒,未必全是心脏的原因。专业人士介绍,只有心脏骤停患者才需使用心电除颤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用者须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才可以操作。因此,相应救急知识的普及,就显得格外重要。

再者,要确保“救命神器”的敢用。面对突然晕倒的者,周围的人敢不敢施救,也是个问题。而且,施救得当救人一命,自然无话可说;倘若施救不当,造成病人病情加重,或者死亡,责任谁来担当也是个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有公众急救免责法规。但在我国,出台相似规定的城市寥寥无几。【详细】

完善急救教育培训,让人人都能成为“救命神器”

在强调公共场所安装“救命神器”重要性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民众自身掌握急救技能,关键时刻也能救人一命。安装在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是固定的,能够急救的范围也有限。而掌握急救技能,就如同一个个流动的“救命神器”,在任何场合都能实施急救。

从社会教育培训,到学校教育培训,都应形成系统化的制度安排,让民众从小到大都能便利地通过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培训,掌握急救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救命神器”。比如,美国人的“急救能力和意识”之所以强,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通过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社会的完整教育培训过程历练而成。

以此观之,我们不仅缺失完整的社会教育培训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急救教育培训,更是极度缺失。有多少学校将“急救技能”的教育培训纳入学生必修课?急救技能教育培训,不是“救急培训”。提升急救技能没有捷径,唯有将急救技能教育培训落到行动中,贯穿公民成长每一个阶段,国民急救能力和意识才能不断提升,人人成为“救命神器”方能成为现实。这有赖于公民自身努力,主动学习急救技能,更需要政府重视,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创造条件让民众学习急救技能。【详细】

精彩短评

“救命神器”应成城市设施标配

目前,这种“救命神器”还很稀缺,而且只是局限在写字楼内,应该采取措施,推而广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将这种救命神器纳入规划,让这种救命神器走出写字楼,在学校、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安营扎寨,让救命神器成为城市公共设施的标配,成为市民身边的救护神器,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急救网络,确保突发疾病时,市民能够找得到,用得上,有效果,这样救命神器才能名副其实。(刘剑飞)

别让“救命神器”沦为摆设

要使“救命神器”不成摆设,很多工作要落到实处。比如AED如何操作使用,必须对相关人群进行专业培训,做到人人会用,那么培训由谁组织,培训费用政府与使用单位如何分担,不能成遗留问题;AED的日常保管和维护,必须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维护经费应当有保障,是政府买单还是使用单位筹措,不能责任主体不明。倘若上述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答案,AED就会变成各方相互扯皮的“烫手山芋”。(范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