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钟是厦门市推行分级诊疗、实施“三师共管”慢病防控新模式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个模式,厦门在全国的医疗领域里声名鹊起,荣获“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奖”。(4月11日《海峡都市报》) 笔者注意到新闻报道中一个细节,在谈到厦门市推行分级诊疗时,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说,做好分级诊疗“基层诊治水平和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也有益于获得病人的信任感。”这里的信任感,显然是指病人对基层医院的信任。 现实中,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大医院病人扎堆,社区医院却冷冷清清。原因很简单,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大医院有专家,社区医院没有,不少社区医院连儿科专科医生也没有,人们看病都想找最好的医生,当然首选大医院。 说白了,就是相信大医院,不信任社区医院。问题是,这种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并非理性行为,可却“深入人心”。由此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加剧大医院看病难,另一方面使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同时还增加了病人看病费用,最终,受影响最大还是病人。 正如禾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国山所言,大医院提供急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更多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这种诊疗定位不仅在中国已成定势,在国外也是如此。恰因此,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必定有所侧重。 如果人们都能清醒认识这一点,就能慢慢改变“不信任小医院”的心理。对此,不管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要不厌其烦地向民众宣传大医院与小医院的不同定位。“普通病症”小医院也能看,无需扎堆大医院。 除了大力宣传,更为重要的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让民众切身感受到社区医院也能看好病,进而树立对社区医院的信任感,改变“不信任小医院”的心理。厦门市推行分级诊疗所取得的实际成效,恰恰起到了这样的“催化作用”。当人们对社区医院有了信任感,自然跑大医院集中就诊现象将得到缓解。如此,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医疗资源都能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在根本上缓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这是良性循环,也是推行分级诊疗带来的正向“蝴蝶效应”。 |
相关阅读:
- [ 04-08]分级诊疗落地关键是调整报销比例
- [ 02-01]“老父挂号见医生儿子”更见分级诊疗的迫切
- [ 11-18]分级诊疗要让患者跟着医药走
- [ 06-08]“儿科爆棚”分级诊疗要加强
- [ 03-27]医院“连锁店”为分级诊疗撑腰
- [ 03-06]分级诊疗未必是医生减负的灵丹妙药
- [ 02-02]分级诊疗关键在基层医院赢信任
- [ 10-28]实行分级诊疗先补齐两块短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