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强勇、潘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然而近年来,在各地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许多珍贵的文物、遗产遭到破坏,不少历经千百年的古迹和遗存一再被伤损,甚至毁于朝夕。在此背景下,推动文物保护取得实效,亟待各级政府遵循科学发展观,主动担当,更有作为。 据201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76万多处,其中17.77%的保存状况较差,8.43%的保存状况差,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消失。 大量的文物古迹消失,谁该对此负责?地方政府作为文物保护的主体难辞其咎。一些地方打着“开发保护”“发展旅游”的旗号,“农村拆古镇,城市毁故居”,在古遗址上大建房地产项目,在古建筑里开起饭店。一些政府官员在GDP冲动、畸形发展观的驱动下,优先考虑“看得见”的政绩和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使文物保护工作陷入“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对文物遗产及其所处环境的破坏,被一些地方认为是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必须加以纠正。文物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既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绝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忽视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要求地方主政者站在对历史、现在和未来负责的角度,大力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强化问责机制,对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物破坏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严肃追责,倒逼官员增强保护文物的主动性。同时,建立透明、民主的决策程序和公开制度,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监督,把文物保护落在实处。 |
相关阅读:
- [ 01-07]建国最大盗墓案反衬出文保不足
- [ 12-02]又一处文保建筑被拆了,难道只能徒呼奈何
- [ 11-27]地铁给文保让路 不过是回归常识
- [ 05-28]“最大盗销文物案”警示文保风险
- [ 03-23]文保就需要民众“挑刺”
- [ 11-20]故宫周一闭馆:“歇气”应成文保常态
- [ 05-06]故宫文保怎“不堪一击”
- [ 05-06]“人打钟”再为故宫文保敲警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