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吴志光老师和兰新荣在课堂上。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应该说,当地教育部门的初衷是不错的。然而,在教育管理部一片好心,及执教教师的努力坚守下,此“一个学生的学校”看起来再像模像样,也让人心中感觉很不是滋味。 从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上,我们国家规定县城小学1∶21, 农村小学1∶23。而类此1∶1的师生比,对教育资源本很紧缺的偏远山村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浪费。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上,(即便是小学阶段),贵在“术业有专攻”,这既可减轻教师授课负担,又可有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可如此这般,“数语音美”一肩挑,接二连三得六年,中间即便老师尽心尽力,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尤为重要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关心等,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集体中学习,在合作中交往,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可再看此一个学生的学校,师生一共两人,无论升旗、做操,还是游戏、学习,就这么师生二人相依相伴,形单影只。再加上孩子回家后,父母不在身边,只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要想身心健康成长,充满阳光活力,恐怕难! 其实,此一个学生的学校,并非该村1-6年级学龄儿童就此一个,而是其它孩子在大人接送下,去了虽远些但软硬件条件更好的学校。这里,可否在“此一个孩子”的接送上,相关方面动动脑子,想想办法?比如,由政府出头,拿出一定数量的报酬,求助相关村民,在其接送自己孩子上学的同时,顺便捎带上“这一个”?毕竟,此一个教师的坚守,一年的工资支出也不是个小数目。而由政府出资,(数目不会大),求助村民接送,既增加了接送者收入,又盘活了当地教师资源,还可让孩子融入集体,健康成长,可谓一举多得,值得一试。 而从长远看,由政府科学规划,分片建立寄宿制学校,同时辅以每周组织专车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是一种在其它地区推行,且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此,孩子们学习舒心,家长在家(打工)放心,教师工作起来更专心,从而一解“一个人的学校”存在的缺憾。 |
相关阅读:
- [ 05-27]悬崖村是一堂深刻的扶贫教育课
- [ 05-26]一堂生动的全民诚信教育课
- [ 05-24]语文教材修订是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
- [ 05-24]学霸建言“疼一疼”,正是应试教育之疼
- [ 05-24]传统文化教育更强调立德树人
- [ 05-23]拖欠教师工资也是对教育犯罪
- [ 05-20]初中生挺身救人,榜样沦陷下的逆向教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