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工作战略——乡村振兴。要实施好这一重要战略,一个群体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个群体就是农村基层干部。 曾几何时,“别拿村官不当干部”“山高皇帝远的土皇帝”等说法颇为流行。这对农村基层干部可能是一种善意的监督,但也可能变成一种污名化,从而有损村官群体形象,消解他们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工作实为不易。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差距体现在多个层面,除了直观的经济水平之外,农村的法治观念、人文环境等,都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这就决定了很多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农村落地时要经受各种考验。这些年农村恶性事件多有发生,除了少数基层干部素质欠缺之外,也不排除很多是观念冲突所致。要平衡各种利益、观念冲突,保证农村的秩序和发展,农村基层干部们需要付出不少旁人难以理解的努力。 客观评定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必须要置身于他们工作的现实情境中,而不能用一些想当然的理性化标准。应该承认,和农村整体发展水准相应的,很多农村干部整体素质确实需要提高,他们自己也有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观念的强烈愿望,实际上这也是将农村的事情办得更好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村干部自身来说,需要在工作中以身垂范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和意识,但与此同时,外界在评判他们时,也需要更多一些善意和包容。 对于极少数的恶性“村霸”,各级政府和司法机构近年来已高度重视,在既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理念的指导下,已经清除了很多害群之马。对于规模庞大的村官群体,整体已经有了外在的监督和约束压力。在这种形势之下,舆论不妨多一些就事论事的善意,而不是因为少数恶性案例强化刻板成见,对村官群体进行太过简单的标签化。 相对于农村基层干部这个群体的庞大基数,品行恶劣、无视法纪的村官毕竟是少数。少数害群之马可能会拉低整个群体的社会评价,这种现象在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很多群体中都存在。不过由于后者拥有相应的话语权,他们能够代表职业群体发声,有助于纠偏舆论层面的刻板印象。而村官群体囿于文化素养、传播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缺少为自己辩解正名的能力。对此,负责任的舆论应该有更多的反思。 在眼下的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常常感慨人才流失严重,“能人”们都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愿意留下当村官的很少。在这种情形下,更要珍视那些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村官们。当然,舆论的善意不意味着纵容,而是要在坚守法治底线的基础上,鼓励更多村官发挥作用。一个职业的社会评价常常会影响人才的职业选择,更多善意的期待,会激励更多村官为乡村振兴努力。 |
相关阅读:
- [ 01-12]让考核顶着干部往前走
- [ 12-27]抓住选准用好干部的“脉点”
- [ 12-25]新时代呼唤新作为 新作为需要好干部
- [ 09-27]干部考核就怕不科学
- [ 09-22]数据要跑起来,干部更要跑起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