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认为微信抢了运营商其他业务收入,这也并不构成应当额外收费的理由。市场竞争就是这样,如果一项产品竞争不过其他产品,这说明该产品进入了衰退期,可能即将被淘汰出市场。

据悉,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对微信额外收费的相关事项。

这番表态,既是对这阶段来关于“微信收费”猜想的非正式答复,也可说是就相关事宜对舆论风向的一种测试。从目前情况看,对拥有3亿用户的微信服务进行收费,恐怕势所难免,当下各方分歧应只是在收费模式上。之所以作出这一判断,是因为微信已成为运营商一大竞争对手,在事实上影响了运营商收入。而对于主管部门来讲,平衡方式无外乎实行收费,以此弥补运营商的“损失”。

话虽如此,作为微信与移动用户仍不得不表示遗憾。实际上,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已经支付了流量费。不管这一费用是通过何种方式支付,运营商已从中获得利益。如果对微信进行收费,这就等于是二次收费,或者说变相提高费用。众所周知,国内的手机流量使用费并不算低廉,再对微信进行收费,颇为不公。

认为微信抢了运营商其他业务收入,这也并不构成应当额外收费的理由。市场竞争就是这样,如果一项产品竞争不过其他产品,这说明该产品进入了衰退期,可能即将被淘汰出市场。那么,拥有该项产品的企业所要做的是正面回应竞争,以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争取消费者。如果自己不适应市场竞争,而利用自身优势地位打压对手,这正是所谓不正当竞争。

在许多发达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通话费用早已免费或收费低廉,而在国内,固话基本费、移动电话双向收费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至今有些不该有的费用还在收取。这事实上已侵害了消费者利益,早为公众所诟病。微信兴起固然拜新技术所赐,客观上也是对不当收费的一种“市场投票”。倘若国内运营商早早地按市场规则办事,及时适应市场需求、推出新技术,如今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至于指责微信占用信令资源,这更不是实行额外收费理由。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该不该收费的问题。即便对微信收费,也无助于解决占用信令资源的问题——除非运营商借口缺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当然,说这些可能都已无济于事。这里想强调的是,就算要对微信收费,也不该对用户直接收费。如上所述,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如果是对增值服务商即腾讯提高相关收费,也应是在腾讯从中赚取利润的时候。微信用户量虽然庞大,但腾讯尚未从这项业务盈利。话说摘桃子也要等成熟时,这时候就磨刀霍霍,未免也太猴急了。

本报特约评论员魏英杰

为何我国通讯运营商在收费偏高的情况下,其自身却不能站在用户利益的角度,推出类似于微信之类的创新业务呢?

近期,对微信收费似乎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继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感言“微信比电信联通更可怕”之后,3月25日,联通发布“手机上网流量详单”,被外界解读为是“剑指微信所占信令资源与其所产生流量不匹配”。

与通讯运营商相比,主管部门对此的认识,显然要客观冷静许多——在3月31日召开的第二届“岭南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监管部门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微信有收费可能,但不会大幅度收费”,他同时强调,“(运营商)绝不能占有垄断这个地位,卡死像腾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企业。”

苗圩部长的此番发言,既相对道出实情,又明显暗含担忧。这种实情在于,通讯运营商作为网络投资和运营方,在微信所占信令资源与其所产生流量不匹配,亦即运营商资源被占用与所得收益不对等之下,提出对微信收费的呼声是相对合理的;苗圩部长的担忧则在于,通讯运营商在遭受微信对其传统业务(通话、短信等)冲击下,利用其垄断地位,以收费为由扼杀尚处成长期的微信。

事实上,如果站在微信本就给通讯运营商带来一定流量、未来延伸服务将带来更多流量的角度,微信本可不收费,起码应确保少收费,因为流量本身就已给运营商带来收益;如果站在微信作为我国技术创新运用典范的角度,即使对微信收取少量费用,亦应该将收费期相对延后,以使其稳定地度过成长期;而如果站在通信业公共服务属性的角度,微信则更可以不收费,因为由此公众可以享有更低成本、且更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

纵然通讯运营商对微信收费的呼声,具有一定的所谓“市场合理性”,也应反思:为何我国通讯运营商在收费偏高的情况下(如仍在收取国际上普遍停收的长途话费、漫游费等),其自身却不能站在用户利益的角度,推出类似于微信之类的创新业务呢?而只能在微信对其传统业务形成挤压的情况下,无奈且有违民意地要求对微信收费呢?

与我国传统移动通信业的垄断封闭不同,微信推出仅短短两年时间,就自发拥有高达4亿的忠实用户,这充分说明微信不仅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的技术方向,其低成本和高效便捷更是符合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而微信近一年来在东南亚、甚至在美国的市场开拓,则更有望继华为、海尔等企业国际化之后,创造出我国互联网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先河。

因此,无论是基于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还是基于对技术创新的扶持,主管部门和通讯运营商均应淡化对微信的收费思维,而以优化扶持发展为要。

对微信进行少量收费可以有,但对微信形成收费依赖切不可以有。就当下而言,即使主管部门同意对微信少量收费,通讯运营商也应淡化对微信的收费思维。对微信进行少量收费,形式上可以相对弥补通讯运营商投入与收益不对等造成的损失,抑或可以通过少量收费为微信提供更优质的通道空间。但是,如果因此形成收费依赖,则微信作为符合广大用户利益的新生事物,有可能会遭到中途扼杀,通讯运营商更可能因此不思进取,从而陷入垄断的温床而不能自拔。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

数据通信业务的飞涨以及传统语音短信业务放缓甚至萎缩,正不可逆地发生而且仍将继续。这是由用户对廉价而便捷的互联网服务需求决定。市场准入的限制,只是延缓一点点进程。

关于微信要收费的传言,最诡异的是,并非微信所属的公司腾讯的口风,而是几大电信运营商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单方的意愿。

当然,无论怎样,都不大可能发生向微信个人用户收费的事情,否则就是自绝于移动互联网。因为现在智能手机上的App(简单理解为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都可轻易实现短信、语音通话功能。

需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微信会威胁几大运营商的利益?

假设一个手机用户A,在北京中关村的某咖啡馆(WIFI无线网络接入),与一个被堵在三环路上的朋友B使用微信进行信息收发或者语音通话(3G移动网络接入),表面看来,这些通信并不能和传统手机短信电话一样,为移动运营商创造营收。事实上,为用户A提供WIFI接入的咖啡馆,需要定期缴纳一笔互联网接入费用(背后是几大电信运营商),而其朋友B,采用3G数据网络接收微信,也需要向其所在的移动运营商缴纳数据费用(或者已包含在流量套餐里)。

所以,这免费的互联网电话和短信,其实背后仍然是需要向运营商支付费用的,只是费用曲折而且低廉很多。

另外,这种新型Phone 2 Phone通信,仍然与电脑一样,依赖于双方都安装了客户端软件。如果有办法摆脱客户端软件的限制进行数据通信,是不是就可以轻易抢去微信的市场了?

理想情况下,微信(或者其他Apps)将来可申请一个移动电话号码,可以向其他手机用户发送信息,或者拨打对方电话(无论对方是否安装了该软件);反之,对方也可以直接用传统电话,回复信息或者拨打微信用户。Apps用户需要承担非数据网络部分的通讯费用,或者由软件厂商支付。

在美国,Google Voice已提供了这样虚拟运营商的服务。其用户可以申请一个美国的电话号码,无论该用户身处全球何地,只要有数据网络,就能免费接听。同时,无论用户在中国还是欧洲,都可以在电脑、手机上通过数据网络免费拨打全北美的电话,其虚拟号码出现在对方的来电显示里。

事实上,中国的几大运营商曾做过一些尝试,比如飞信等,但均未实现大范围的普及。这主要是由于几大运营商开展基于数据网络的语音、短信服务,是自断老业务的财路。

但是,数据通信业务的飞涨以及传统语音短信业务放缓甚至萎缩,正不可逆地发生而且仍将继续。这是由用户对廉价而便捷的互联网服务需求决定。市场准入的限制,只是延缓一点点进程。

随着工信部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腾讯、小米、YY等在即时通信和数据语音领域占领先机的公司,将进一步侵吞几大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业务。在基础通信领域具备垄断优势的运营商,或许可以通过向虚拟运营商收取租金和接入费用来弥补部分损失。如果他们直接进入该领域与微信等竞争,则需对原有业务进行自我颠覆,正所谓“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只是在自身体制环境下,即使自宫,也未必成功。

□梁剑(北京 财经评论人)

相关方面根本不该挖空心思阻止创新力量的崛起。更理性的办法是,主动迎合时代需求,参与到这场新技术的革新潮流中来。

腾讯微信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网传微信三种收费传言不实。“微信x分/条”、“费用包月可用q币支付”、“收费但转发该信息可免费”等说法均为捏造。

连日来,微信收费风波引起公众极大关注。可见,随着微信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使用微信进行互动沟通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由此人们不免担心收费后影响自身利益。上述三种方式,均为直接针对用户收费。如今腾讯声明这些传言不实,那么一旦收费的话,很可能采取的方式是对微信运营方收费,而对用户暂时免费。

就算这样,最终也难以避免腾讯通过其他途径把成本分摊给用户。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对微信收费,说到底就是让用户买单。既然这已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有关方面就不能关起门来单方面决策,而必须在收费前向公众说明理由,并通过合法程序进行听证公示。否则,这不仅涉嫌不正当营利,还将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

有关方面急于对微信收费,根本目的还不是为了“多收三五斗”,而是因为微信已经严重动摇了传统电信的根基。对于短信、彩信、语音等传统电信项目,微信就像是一个终结杀手,正在逐步吞噬其利益版图。据悉,去年全国短信发送量同比仅增长2.1%,远低于2010年7.1%和2011年6.2%的增幅。至于彩信,其用户体验远不如微信,估计其寿终正寝已指日可待。在此背景下,酝酿对微信收费,其实就是几大电信运营商对创新沟通方式的合力狙击。

问题是,就算运营商这一“阳谋”得逞,就能够挽回传统电信项目颓势吗?答案显而易见。这样做完全阻止不了微信大行其道,更加不可能借此拯救其必然被终结的命运。IT技术发展到今天,微信只是适逢其会而已,没有微信也会有其他免费产品横空出世。随便举个例子,只要彼此手持iPhone,使用注册账号即可实现网内免费发送短信(iMessage)和免费视频通话(FaceTime)。这一趋势,岂是传统电信行业所能遏制。

正因如此,相关方面根本不该挖空心思阻止创新力量的崛起。更理性的办法是,主动迎合时代需求,参与到这场新技术的革新潮流中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也才可能从新业务中分一杯羹。事实上,这个道理几大运营商不是不懂,早在微信流行前,飞聊等与微信类似产品就颇受欢迎。只不过,由于传统业务赚钱太容易,运营商并没有好好扶持这个“新生儿”,结果被微信占了先机。

这也说明,没有正常的市场竞争,就叫不醒那个装睡的垄断者。

本报特约评论员魏英杰

本网评论热词:传言微信收费

据4月1日《新京报》报道,运营商即将向微信收费的信号日趋密集。3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运营商向微信收费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工信部正在协调此事。同一天,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今天的免费是为了明天的收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起码从目前情况看,酝酿对微信收费的讨论,焦点问题始终绕不开利益。从报道中可知,3月19日工信部发布的《12月全国电信业统计快报》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全国短信业务量达到1576.1亿条,同比增长0.7%,明显低于2012年同期的7.6%,微信对短信替代作用明显。另有数据显示,受微信等OTT(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业务)业务影响,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人均短信发送量下降9%,如果换算成货币收入,即意味着运营商每年要少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收入。

原本就收费偏高的通信运营商,此番作为更大的目的可能还是:第一,借机和腾讯等企业达成利益分成协议从中获利;第二,促使更多的用户抛弃微信、回归短信,维护自己在此业务上的稳定收入。至于有用户表示,如有需要,会使用微信的替代应用,如google talk、米聊、陌陌等。既然微信可以收费,其他所有基于OTT业务的APP(第三方应用程序)通信应用,在一些人看来,都可以收费。

虽然运营商坚称微信收费符合市场规律,但如此这般酝酿收费,其实也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科技规律。比如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讲,按照相关专家的说法,3G时代以语音和短信为主,附带数据业务;但在4G时代,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架构,通信业务是附加。在一些推出4G服务的国家,用户包月流量之后,打电话和发短信都是不限量的。微信收费,是不是可以看成是在产业升级问题上的消极之举?

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微信一旦收费,势必会导致其用户的大面积流失,影响到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进程。这对一直以来都被揶揄创新乏力的国内互联网领域而言,无疑是名副其实的负能量。

从目前的情况看,上升至相关部门介入讨论的收费问题,俨然停留在“少量收费”和“全面收费”二选一的阶段。这样的思维注定让人忧心忡忡。当前的问题不是微信是否收费、如何收费、收费多少,而是相关方面是否应该容许移动通信市场的逐步放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关注的,绝不是微信这一个“蛋糕”的问题。

□李记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应该是更优质廉价的服务,用户已经交了流量费,就不该再为微信承担额外的费用;市场纷争应该交由市场来判决。而用户更乐于见到公平的竞争带来合情合理的服务和价格。

针对近期微信收费的传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3月31日在参加第二届“岭南论坛”时表示,微信有收费可能,但不会大幅度收费。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他们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

前不久,发改委一专家就表示,腾讯有4亿用户及其衍生出来的高盈利模式,说不敢收费,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如果微信不该收费,那短信为什么要收费呢?这是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既然短信收费,微信就应该收费……此说法招来不少争议,网友反驳也很有力——微信并不是免费享用,而是要产生流量费的。现在看来,不管网友如何反对,微信收费似乎已成定局。

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微信也不例外。蹊跷的是,主张收费的并不是微信的拥有者腾讯,而是几大运营商。运营商的理由是,微信占用了过多的资源,免费“有违经济规律”。用专家的话来说,“运营商本身在修高速公路,不仅有建设费用,还有维护费用,收过路过桥费天经地义”。实事求是地说,微信基于自身的特点,对网络流量资源占用较大的问题确实存在,而且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和大规模移动,其频繁的信令交互有可能会造成网络拥塞,像日本NTT DOCOMO、英国O2、美国AT&T的网络都曾因蜂拥而至的数据流量而瘫痪。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运营商完全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升级、4G网络的建设来缓解,正如腾讯所说的,“微信产生信令冲击运营商网络的事情主要发生在2G、2.5G网络上,在3G、4G时代这个问题将会不复存在”。

这样说并不是要替腾讯说话,收不收费本来就不关用户的事,只是腾讯和运营商之间的纷争。即使收费,也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而不是向用户收费。如果腾讯将这笔费用转嫁给用户,用户完全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弃用微信。这也是腾讯否认微信进入收费时代的原因所在,但运营商说“维护这么大的一个网络,还要投资还要运营,除了流量以外应该有这些方面的收费,这也合情合理”,就很有点说不过去了。要说合情合理,运营商恐怕需要做的有很多:

去年10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假宽带真相”,揭露目前国内宽带服务市场的缺斤短两问题。有报告曾指出,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中国的宽带是“假宽带”。全国一半用户在花冤枉钱、用“假宽带”,这显然不合情合理;手机包月套餐流量每个月都剩余许多,可是既不见有返还,也不能自动计入下月流量,就白白地被运营商“吃掉”,这合情合理吗?

已经有人指出,这场微信收费之争,表面上看是服务商与运营商之争,背后实际上是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商业模式之争。微信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运营商短信、彩信、语音等业务大幅削减,运营商为微信提供平台,现在微信反而“侵占”了运营商的既得利益,于是就演变为收费之争。但不管纷争结果如何,对用户来说,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应该是更优质廉价的服务,用户已经交了流量费,就不该再为微信承担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市场纷争应该交由市场来判决,“运营商不能利用垄断的地位,卡死像腾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企业”。而用户更乐于见到公平的竞争带来合情合理的服务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