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CFP供图

9月3日,全球IT界上演里程碑式事件——微软宣布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交易一旦成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由此继续强化“三足鼎立”格局。继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业界再度上演“软”吃“硬”的并购传奇。

其实,今年6月份,中国企业——华为亦有兴趣收购诺基亚,由于微软有兴趣收购和诺基亚股东反对等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华为诉求落空。在这里,诺基亚在选择被并购对象上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不是中国企业财务问题,也不是中国企业能力问题,而是中国企业的知名度不足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分庭抗礼。当诺基亚面对微软和华为两家的收购意愿时,诺基亚自然选择了微软而不选择华为。

今天,“中国制造”大步跨出国门,到世界上去并购外资企业,实现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处于产业的末端决定了“中国制造”的品牌能力相对较弱,品牌的影响力不足以让外资企业另眼相看。诺基亚已经在公众眼中建立了“最强、最耐用、质量最好”的认知,而华为却是因为生产低成本手机知名。华为的营收大多来自收入相对低的国家。华为收购诺基亚的“蛇吞象”自然不成比例。

眼下,微软成功收购诺基亚的实例,在提醒中国企业,虽说欧美国家的法律会对中国企业并购这些国家的企业存在一定的阻力,但是,中国企业首先要具有符合和熟悉国际操作并购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要有运作并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有让人另眼相看的企业经营团队和运作机制,更关键的是要拿出让世界眼光一亮的优秀品牌。在这一点上,还有明显的缺陷与差距。

前不久公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国上榜企业不论和位居榜首的美国,还是已经退居第三的日本,甚至和排名在日本以后的德国、法国、英国相比,无论在行业竞争能力,还是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上,都和我们高居第二的排名不相称。因为我们上榜的企业中,仍然缺乏世界级的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这决定了中国企业在走国际化并购之路时只能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当世界范围内大企业之间都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并购与重组之际,中国企业受挫,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欲想在世界经济格局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创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大企业,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准和能力的人才队伍,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并购与重组竞争的根本所在。

埃洛普,一直在为微软低价收购诺基亚而努力着,他就是微软植入诺基亚的特洛伊木马。

昨天,微软CEO鲍尔默、诺基亚CEO埃洛普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这对老伙伴含情脉脉地联袂宣布,微软将以71.7亿美金收购诺基亚设备和服务业务以及相关专利。

唉,说得通俗一点吧,也就是“一代机皇”诺基亚被清仓大甩卖啦。

掐指一算,距离2010年9月埃洛普由微软转会诺基亚,不多不少,正好三周年。

三年来,这哥们儿,神经质般地抛弃了Symbian,莫名其妙地腰斩了诺基亚Android手机计划,义无反顾地取消了与英特尔合作开发的MeeGo,法西斯专政般地勒令诺基亚所有智能手机都搭配WindowsPhone。最后,裁掉数万员工之后还贱卖了标志性的诺基亚总部大楼。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埃洛普三年坚持不懈的瞎折腾,这家芬兰手机巨头的市值从400亿美元一路跌至146亿美元,缩水超过六成。

如此战绩,恐怕连全球做空大师詹姆斯·查诺斯也自愧不如吧。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印证了之前那个可怕的阴谋论:埃洛普,一直在为微软低价收购诺基亚而努力着,他就是微软植入诺基亚的特洛伊木马。

如果从香港黑帮电影的视角来看,今天发生的故事就是一部科技行业版的《无间道》。

不得不提的是,在正式宣告收购计划之后,兴奋依然难掩的鲍尔默向全体微软员工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字里行间表达了“热烈欢迎大功臣埃洛普回归”的浓浓爱意,这封信几乎不打自招地为“木马论”进行了赤裸裸的背书。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顺利完成“卧底使命”的埃洛普将伴随着诺基亚设备和服务业务的被收购而回归微软大本营,并成为微软下任CEO的第一热门候选人。事实上,英国博彩公司Ladbrokes已在网上就微软下任CEO候选人开出盘口,埃洛普的赔率最低。

但是,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埃洛普“卧底”诺基亚的这三年,也许将会成为他职场生涯的一把双刃剑。假如,埃洛普果真是蓄意做空诺基亚以便于微软抄底收购,那么,他将背上商业道德沦丧的重负;而反过来的话,埃洛普这三年果真已尽忠职守,那么,他的糟糕业绩则证明了他的低能。

最后,时光倒转至2011年2月11日,那一天,诺基亚与微软宣布开始一段世纪姻缘,诺基亚智能手机标配微软WindowsPhone。当时,谷歌副总裁维克·宫多拉“狂妄”地预言:两只火鸡合在一起,变不成一只雄鹰。

如今,一只火鸡终于吃掉了另外一只火鸡,不知道,这样是否能让火鸡变成雄鹰?

从本质上看,微软收购诺基亚,是胜利者缺席的资本大戏,是弱弱联合的绝地反击。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廓清摆脱低迷的路径。这给所有的市场领先者们提供了又一个鲜活素材:沉睡带来的迟钝,可能一夜间就导致大厦倾斜。

北京时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及其大批专利组合的授权。其中,37.9亿欧元用于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16.5亿欧元用于购买其10年期专利许可证。交易完成之后,“诺基亚”品牌仍将得以保留,3.2万名诺基亚员工将加入微软。(9月4日《北京青年报》)

自前微软员工史蒂芬·埃洛普出任诺基亚CEO以来,人们似乎就在等待这一时刻。此前,埃洛普所有与微软联姻的努力,都被视作此次并购的“热身”。尽管如此,此次收购的内容仍然令人惊讶:在IT并购史上,71.7亿美元的收购价,最多排到第9位。这既与人们想象中的诺基亚手机这一核心业务的估值不匹配,也与两大巨头的市场地位不匹配。特别是,与诺基亚鼎盛时期高达110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71.7亿美元的售价将人们带入沧海桑田之中。而售出核心业务的“壮士断腕”,未必就代表着诺基亚的新生。在其保有的Here地图和网络设备两项业务中,微软同时也将获得诺基亚Here平台的授权,并成为诺基亚Here业务最大的客户。这种同样是“搭微软便车”的战略,似乎表明了诺基亚保有业务的孱弱性。

即使诺基亚的剩余业务能够顺利发展,但至少在普通消费者领域,这项收购宣告了诺基亚时代的结束。这个结局,不是埃洛普作为“微软的木马”在诺基亚发作的结果,而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使然。自苹果和谷歌崛起之后,诺基亚尽管在功能机和低价机市场颇有起色,但在智能手机市场,称得上是彻底的失败者。诺基亚必须对此做出清算。

但是,假如说微软是胜利者,则更加偏颇。在很大程度上,这项收购同样是微软失利的宣言书。尽管相对诺基亚而言,微软仍然能够创造近800亿美元的营收和200多亿美元的利润,但这是在企业级市场获得的战果。在消费者领域,微软已从王座跌落:微软的WINDOWS市场份额从一统天下的95%掉到了30%,本着兼顾PC和平板电脑市场的理念而推出的WINDOWS8饱受诟病,SURFACE平板电脑库存积压严重,而WINDOWS手机的市场份额仅有3.3%。

最大的挑战还不是PC时代的结束,不是平板电脑市场份额的流失,而是微软的行业角色转变。过去,微软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如今却成了行业的跟随者。更严重的是,最近几年表明,微软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跟风者。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及其专利组合授权,充分表明了微软的无力感。但是,收购之后并不代表微软将成为智能手机的下一个主导者。

在即将离任的CEO鲍尔默领导下,微软近来正在整合企业文化,减少内部损耗,为此提出了“一个微软”的方针。诺基亚3万多人的加入,无疑将增加微软内部整合的难度。此外,微软向诺基亚巨资购买的大批专利许可,到底能产生多大利润也尚存疑。如果这些专利有足够的创新性,诺基亚完全可以凭此起死回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出于对这些专利前景的不看好,许多下游合作商还可能远离微软。

从本质上看,微软收购诺基亚,是胜利者缺席的资本大戏,是弱弱联合的绝地反击。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廓清摆脱低迷的路径。这给所有的市场领先者们提供了又一个鲜活素材:沉睡带来的迟钝,可能一夜间就导致大厦倾斜。市场竞争的胜出者会如此,非市场竞争的胜出者更会如此。

徐立凡(北京学者)

还记得咱们手机的启蒙年代,人手一台诺基亚砖头机的空前盛况吗?

北京时间3日上午,微软官方宣布将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诺基亚官方微博发表声明,“每个人的桌上都应该有台电脑,每个人的口袋里都应该有部手机,经过我们长期不懈努力今天这些梦想都已经逐步变成现实。”字里行间虽然乐观,但在外人看来,多少还是有些明媚的忧伤。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家科技公司的兴衰本是自然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该扼腕。虽然诺基亚作为昔日王者曾雄霸一时,但在“更多选择,更多欢笑”的当下,你可以选择街机iPhone和三星,可以选择奋起直追的HTC和索尼,可以选择个性鲜明的小米和魅族,还可以选择性价比十足的联想和华为。

如今的诺基亚似乎有它不多,没它不少。但在几年前,没有诺基亚的世界确实是不可想象的。相比柯达公司的破产前前后后扑腾多年,诺基亚几乎连“死缓”都没有。在工艺为王的年代,诺基亚和柯达在各自行业都是独领风骚。

随着手机进入智能时代,用户的兴奋点从硬件转移到软件。诺基亚引以为傲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反而成了包袱。但此时这位固执的北欧巨人拒绝改变。当诺基亚深陷Symbian泥潭时,却依然将Android拒之门外,反而标新立异地将Windows作为救命稻草。标新不是创新,在以开放和创新为特点的智能手机时代,闭门造车和作茧自缚注定失败。

我们可以把微软收购诺基亚视为强强联合以及诺基亚的重生。但昔日那块能打电话的“砖头”带给我们的那份情怀却是黄鹤一去不复返。那些年,就算你没用过诺基亚,也一定听说过那些耳熟能详的以0收尾的四位数。在最初绿屏手机横行的岁月里,蓝色魅力的8250横空出世。8250当时独特的蓝屏和蝴蝶形导航键堪称一次手机审美的解放。

随着手机用户对软件需求的日益提高,擅长于电脑软件的微软入主诺基亚,算是不错的结局。而以硬件起家的诺基亚又可以为微软的软件提供良好的支撑,总之,诺基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汉语中的“再见”不仅意味着告别,也寄托着对重逢的期盼。这恐怕也是对诺基亚华丽转身的最好注解。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无论是因为巨人的自负,还是丧失了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性,抑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的创新丧失综合征,总之,微软和诺基亚合并之后,依然要面对同一个难题,那就是更为庞大的身形如何面对灵活多变的新型市场。

微软宣布,将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预计这笔交易明年一季度完成。两个旧时代的巨人,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终于走到了一起。

微软是IT时代的象征之一,诺基亚则在非智能手机时代呼风唤雨,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和诺基亚提前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抱团取暖几乎成为惟一的选择。

微软和诺基亚联姻,首先需要直面的挑战是如何亲手埋葬一个旧时代,创立在移动互联网与云时代下的新纪元。而最令外界质疑的就是,微软和诺基亚几乎同时陷入了领导人危机。微软自比尔·盖茨光荣引退,鲍尔默就一直生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阴影之中,《洛杉矶时报》曾历数鲍尔默任职13年的九大失误,从Windows Phone这一让微软成为手机先驱者的产品溃败,到Zune播放器在苹果iPod播放器面前的不堪一击,以及微软曾经最引以为傲的操作系统却在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上丢失了易用性,鲍尔默没能如愿开辟“后比尔·盖茨时代”。

至于诺基亚现任CEO埃洛普,出身微软,巨额收购频频失败,为诺基亚智能手机选择windows系统,更被业界讽刺为微软的卧底。在并购之后,有分析人士称埃洛普恐难一走了之,而如果埃洛普留下来,将在新的微软牌诺基亚中担任何种角色,能否直面以往用软件脑袋考虑互联网挑战的失误,同样充满未知数。

无论是因为巨人的自负,还是丧失了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性,抑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的创新丧失综合征,总之,微软和诺基亚合并之后,依然要面对同一个难题,那就是更为庞大的身形如何面对灵活多变的新型市场。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处处落后的微软和诺基亚,如何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开拓系列创新产品,以及树立更符合移动互联网与云时代的战略思维,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微软和诺基亚需要埋葬自我,否则就会如同曾是汽车工业鼻祖的美国底特律,彻底被时代所抛弃。微软和诺基亚要用更彻底的互联网思维,同时将双方的传统优势加以整合,推动设备服务一体化战略的加速。有业界人士发出一个疑问:五年之后,诺基亚是否会消失?同样的疑问或许也存在于微软身上。或许,只有时间能回答一切。微软和诺基亚也许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而是让每个员工都明白,只有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一样,学会去创造新市场,而不是跟着现有市场需求之后亦步亦趋,微软和诺基亚才能实现真正的救赎。

□毕舸(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