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李克强总理提倡的中非合作框架,重在塑造非洲发展的“内生力”,这是实现互惠型关系持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外交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

5月12日上午,在圆满结束对埃塞俄比亚和非盟总部、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的正式访问,并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回到北京,结束了历时8天的大国总理首访非洲之旅。

总理首访非洲,正值非洲持续迎来经济强劲增长之际,也是各大国及新兴经济体“重返非洲”热之时。曾被外国媒体评为“毫无希望的大陆”的非洲,已被重新定义为“正在崛起的大陆”,中国已经明确把非洲视为“世界三极”(世界政治舞台一极、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人类文明的多彩一极),并把“美丽中国”与“绿色非洲”在观念上推向一致。

任何只停留在动乱、贫穷、落后的非洲的旧印象,任何把对非关系仅视为外交斗争利益服务的旧思维,都不符合现当代非洲的关系发展战略。以中非贸易为例,2013年中非贸易额是1960年的两千倍,为两千多亿美元。

中非外交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中非有深厚的传统友谊外交作基础。然而,仅凭传统外交,已经很难适应不断转型的非洲发展需要,也很难从容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要深化中非外交,既要强调传统外交,更要超越传统外交,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总理对非洲的首访,精彩纷呈,可看出中国对非战略的多层次架构:珍视传统友谊外交,强调“一起哭过的人永不忘”,一如既往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援助;指向“草根外交”,表达中方扩大非洲当地人就业与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愿望,以斩断西方对中国搞“新殖民主义”的随意指责之手;淡化“资源外交”,矿产、能源等项目合作中,兼顾其他更多领域的合作项目;开展技术合作外交,转让中方的先行优先技术,如高铁、农业技术、清洁能源等,支持非洲促进自己的技术水平;展示“模范外交”,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经验,鼓励非洲进步。肯尼亚总统在一篇署名文章上直言不讳地承认,非洲国家应该以“中国为师”,学习中国推动发展的勇气与制定发展规划的谨慎。

总理访非提倡的以“两项原则、六大工程、一个论坛”为核心的“461”中非合作框架,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非中提出的“真、实、亲、诚”指导思想的落实,是挖掘非洲发展“内生力”的一大举措。合作框架覆盖非洲多个“造血型工程”,涉及基础设施、民生、环保、教育、金融等领域,这将长远地造福非洲。塑造“内生力”,是实现互惠型关系持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外交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总之,中非外交迎来大变局,发展双边“内生力”,乃为上上策。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5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发表题为《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演讲。在演讲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非洲是全球“三个一极”: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人类文明的多彩一极;并进一步提出中非合作的“六大工程”,全力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

中非全面合作的“发动机”

在访非首站,李总理就提出了中非合作“六大工程”:产业合作工程、金融合作工程、减贫合作工程、生态环保合作工程、人文交流合作工程、和平安全合作工程。

李总理在演讲中强调,中非务实合作离不开金融支持,并承诺“向非洲国家增加100亿美元贷款额度,使已承诺贷款提供额度达到300亿元;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20亿美元,达到50亿美元的规模。”

金融合作是中非经贸合作的血脉,也是中非全面合作的“发动机”。金融的带动和放大效应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和双方经济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非金融合作必然升级提速。这无疑是推动中非经贸合作的“强心剂”,更是助力非洲经济增长的“定心丸”。

中非金融合作升级正当其时

当前,全球经济企稳复苏,非洲增长动力十足,但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已经开始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撤离;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非洲国家资源收入下降。未来几年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进一步收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资本一度逃离非洲,但中国对非投资和金融合作逆市上升,不降反增,有效推动非洲国家走出金融危机阴影。

现在,西方资本可能“二次退出”非洲,而中非金融合作的升级提速,将再次“雪中送炭”,这既有助于提升中非之间“真、实、亲、诚”的兄弟关系,也将进一步强化中非利益交织、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联系”。

助力打造全球增长“新一极”

金融合作工程将给中非金融合作带来三个方面的升级。

一是规模升级。承诺向非洲国家增加100亿美元贷款额度,将进一步为非洲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同时,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20亿美元,达到50亿美元的规模。经过近7年的运营,中非发展基金决策投资超过29亿美元,实际出资超过22亿美元,带动对非投资约150亿美元,涉及30个非洲国家的70多个项目,分布在基础设施、农业、电力、制造业、资源能源、文化等多个领域。项目全部实施后可直接惠及超过100万人,每年可增加非洲当地出口约20亿美元、税收约10亿美元,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直接而重要的贡献,有效践行和推动了中非“产业合作工程”。规模升级将有助这一国家级专业对非投资平台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窗口作用,“撬动”更多中国资金投向非洲。

二是方式升级。中国将与非洲开发银行商谈建立联合融资基金,搭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三方合作平台。中非金融合作方式的升级和创新,变双边合作为多边合作,变“输血”为“造血”,有望帮助非洲国家缓解基础设施融资瓶颈,提升融资规模,为非洲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三是服务升级。中方支持双方加强在跨境本币结算、货币互换、互设金融分支机构等方面进行合作。金融服务升级,将给中资企业开展对非合作带来极大便利和有力支持,并能帮助中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有助吸引更多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提升经济活力,促进产业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税收和外汇收入。

金融服务的升级提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和资金“走进非洲”,为非洲这个“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必将使中非休戚与共、利益交织的“命运共同体”更加坚实可靠。

(作者系中非发展基金研究部主任)

【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我们梳理中国与非洲的外交史,“路”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脉络。新时期的中非合作之“路”,不再只是单向援助的“单行道”,而是互惠共赢的“双向路”。】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第二大城市阿达玛之间,一条拥挤不堪的公路一度是当地外贸物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而现在,一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高速公路,已成为联通两座城市的纽带。

在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之际,这条刚刚通车的高速公路如同一种象征:总理此访,正是为新时期的中埃、中非合作,筑建一条顺畅的高速路。

梳理中国与非洲的外交史,“路”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脉络。上世纪70年代的坦赞铁路,曾经被誉为中非友谊的“典范”,也代表了一代中国人对于援非的记忆。可以说,在很长时间里,“路”都是中国与非洲合作与友谊的一个重要意象。

40年后,由中国企业设计、施工、承建的亚的斯亚贝巴——阿达玛高速公路,则是新时期中非互利合作的一个缩影:它包括8座大桥和77座小桥,是埃塞俄比亚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整个东非地区规模第一、等级第一的高速公路。

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解晓岩日前撰文透露,中国企业承建或参与承建了埃塞俄比亚全国的通信网络和90%以上的公路。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1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非洲更加明确提出要为中非合作“提速”。他在与埃塞俄比亚总理共见记者时表示,中埃、中非关系可谓是“苟日新,日日新”。中国总理形象地比喻道:“我们一定要把双方这趟列车升级为高速列车。”

针对新时期的中非合作,李克强此次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分享”。他说,中非经济有高度的互补性,“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二者相得益彰。这也意味着新时期的中非合作之“路”,不再只是单向援助的“单行道”,而是互惠共赢的“双向路”,并且这种合作正在被注入更多文化与心灵契合的内涵。

当地时间5日上午,在非盟总部发表演讲中,李克强总理用“非洲之子”曼德拉的语句阐释中非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乡土情怀,用非洲神话中浴火重生的长生鸟菲尼克斯表达对于“非洲复兴”的信心。他说,中非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是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两大文明是“精神上的‘近邻’”。

另一则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的花絮是: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毕业于北京大学,与李克强总理是同时期的北大校友。这位被喻为“中国通”的非洲领导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埃塞俄比亚摆脱贫困,是我们始终可以依靠的朋友。”

现在,沿着刚刚竣工的亚的斯亚贝巴——阿达玛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不断映入眼帘的除了东非高原的风景,还有中国公司联营建设的风力发电厂、中埃两国合作铺设的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以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埃塞俄比亚首个工业园——东方工业园。

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乃至中国与整个非洲,只要沿着眼前这条“乌金道路”快速行驶,双方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望,将会日益呈现出清晰的现实图景。

□肖楠(学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对埃塞俄比亚和非盟总部、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李克强将在中方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发表一次面向全非的演讲,还将出席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的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

这是李克强总理今年第一次出访,也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首次访问非洲;这是继去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之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第二次非洲之行;这是值新中国首任总理周恩来首次访非50周年之际,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面向非洲采取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既是对中非之间历史友谊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合作与发展的推进;这还是李克强总理夫人程虹的首次随访……非洲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50年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贯穿中非合作始终。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非洲“老友”的信任与支持,从1971年,非洲国家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出巨大贡献,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些非洲国家向中国提供援助,中非友谊谱写了无数难忘篇章。非洲人民也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与深厚情谊,从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国际生活中的五项基本原则,到非盟会议中心、坦赞铁路、加纳国家大剧院等上千个成套援建项目,中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形势下,中国更加重视发展对非关系,努力推动中非关系更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中非合作,总有些人抱有偏见,不是散播“新殖民主义论”,就是指责“中国掠夺非洲自然资源”,缺乏客观、真实的理性精神。对此,中国虽然“身正不怕影子歪”,但也愿意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担当与诚意,让更多的人明白,中国的发展对世界而言是机会而不是威胁。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将与非洲四国和非盟的领导人会谈、会见、共见记者,并广泛接触往访国各界人士,将在面向全非的演讲中阐释中国的对非政策和理念,对外传递深化中非友谊、加强双边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此次出访将推动中非合作向“升级版”迈进。在李克强总理访问期间,中非双方将签署近60份合作文件,涉及政治、经贸、文化、卫生、农业、人员培训等诸多领域;双方还将发表联合声明,阐述访问期间达成的重要共识;中方将同非盟方面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和减贫合作纲领两份文件。这些合作项目,既有政府间协议,也有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项目,既有对已往合作的深化,也有对全新领域的拓展,既针对单一国别,也涉及区域合作,涵盖众多领域,囊括多种形式,预示着中非合作的巨大空间,体现了未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将用实际行动向非洲人民展示中国的信义,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发展”与“非洲崛起”的互动交融,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前提下,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推动中国与非盟及中非关系迈上新台阶。

【包容性增长,不仅是李克强总理与非洲各国首脑分享的增长观,也是中国对中非合作的期许,更是对中国自身发展的界定。】

李克强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的致辞,让人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全球化的宴席上,中非分享机遇和果实,如李克强所言,这提升了24亿多人口的福祉,促进了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不仅是中国总理与非洲各国首脑分享的增长观,也是中国对中非合作的期许,更是对中国自身发展的界定。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发展建设,乐见非洲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双方发展已紧密相连。而上述表述,绝非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统计或许很能说明问题:双方合作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也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对包容性增长的信念来自自己的发展道路。今天的中国经济,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增加就业,着眼平衡发展,强调公平公正,注重改善民生,这些本就是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义。正如李克强在此次峰会上所说:“中国仍具备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我们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增长更具包容性、更有可持续性。”

因此,李克强总理所宣示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增长观:一国之内实现就业、公平和平衡发展是包容性增长,国家间和地区间平衡发展也是包容性增长。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将为非洲各国创造源源不断新的就业机会。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7个在非洲。中国的发展迸发出巨大活力,非洲的发展同样迸发出巨大活力,双方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受益,可谓“独增长不如众增长”,这是分享的“同乐”,是真正的共同增长。分享不是复制。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发展模式,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树与树的并立、叶与叶的掩映,方构成大千世界美丽的风景。

刚刚考察完长江黄金水道的李克强来到尼罗河流经的大陆,他在致辞中也把两个伟大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并以此妙喻中非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共赢。他说:“金字塔和万里长城都不是一个人建成的。”确实,如今13亿多中国人民和10亿多非洲人民,已经结成命运共同体。如果说,李克强总理的非洲观根植于国家的价值观,那么,包容性增长观,则是他此访非洲带去的“新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