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灾难语境放大了公众对官员的挑剔心理,不过没必要对此刻意遏制,因为它首先是对官员的一种监督。如果官员畏惧这种挑剔,他们在工作中才能重视公众的诉求。】

哈尔滨“1·2”大火已经扑灭,但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仍在蔓延。灾难发生时,哈尔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石嘉兴身穿一件价值不菲的羽绒服现身火灾现场,被网友称为“棉服哥”。石嘉兴所穿品牌羽绒服国内售价在万元以上,而石嘉兴回应媒体称,衣服是女儿由国外购买,不过人民币几千块钱。

一件名牌羽绒服又给官员“引火烧身”。网友追问怒气冲冲,官员回应小心谨慎。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皮带哥”李建国,这些年因为“吃穿抽戴”问题摊上事儿的官员并不少,民众对这方面的信息也更加敏感。一盒豪华香烟、一条名牌皮带、一块奢侈品手表,经过舆论聚焦、放大,官员很有可能就会遭到“劫运”。而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灾难现场,任何与现场情形不搭调的细节,比如官员的某个不恰当的表情,也会成为刺激公众神经的导火索。

火灾现场哈尔滨这名官员所穿的名牌羽绒服到底有多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剥离一下灾难语境。作为哈尔滨市委常委,一个厅级官员的收入能不能消费起一件名牌羽绒服?国外代购几千元也好,国内专卖上万元也罢,单单看这件名牌羽绒服,并不是官员收入“不能承受之重”。在东北,因为保暖需要,冬天穿一件质优的羽绒服并不是过分要求,只要自己的合法收入足以支撑其消费,这件羽绒服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哈尔滨道外区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1月2日着火,大火持续了20多个小时,造成11层高的建筑坍塌,5名消防员牺牲、14人受伤。如此惨痛的后果公众足以痛心,而随后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哈尔滨”发布的消息通报中,全文585个字有258个字都在说“领导高度重视”,更是引得舆情汹汹。在这样的灾难语境下,官员的言行举止、“吃穿抽戴”等细节都会激发公众的逆反心理,于是便有了公众“羽绒服都穿这么贵,真不知道其他东西能用到什么价位”的诘问。

灾难语境放大了公众对官员的挑剔心理,不过我们没必要对此刻意遏制。因为,尽管这种自发意识的挑剔可能会“过度联想”甚至“无厘头”,但它首先是对官员的一种监督。如果官员畏惧公众的挑剔,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才能重视公众的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当灾难语境放大公众对官员的挑剔心时,媒体舆论有没有必要去“过度配合”?一件名牌羽绒服穿在平时合情合理,穿在灾难现场就成了问题。而它又真的算得上“问题”吗?如果舆论过于配合,网友很有可能会忽略重点,无暇顾及那些真正的问题,身陷盲从的挑剔之中。在“挑剔”与“监督”之间,每个人都应该更理性一些。

在哈尔滨“1·2”火灾发生后,哈尔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石嘉兴身穿法国品牌蒙克莱(Moncler)羽绒服出现在火灾救援现场的照片引发了网友热议。目前,该品牌羽绒服在我国的售价基本为人民币1万元左右。(1月6日澎湃新闻)

循着惯例,这位陷入羽绒服风波的官员,马上有了一个“棉服哥”的代称。在突如其来的舆论口水面前,“棉服哥”匆忙解释,该羽绒服是女儿从国外买来送给他,且在国外购买不过几千元人民币云云,显然无法止住外界的猜测与质疑。

有种耳熟能详的说法是:官员也是人。由此而论,尽管身为一市主要领导,尽管身处火灾救援现场,只要是奔着为民排忧解难的目的而去,纵然有旁人看出“棉服哥”穿着奢华、衣价不菲,或者“舌头无骨,随弯随阔”地非议几句,似乎也不必过于上心和在意,更不必赶紧琢磨着如何将这些不利言辞删得一干二净。有道是君子坦荡荡,在眼下的氛围中,哈尔滨市的“棉服哥”真该拿出坦荡的姿态,来给传闻和舆情降降温。

作为一地的主要领导,在火灾发生后突然冒出“棉服哥”的热议,其内心的感受肯定好不到哪儿去。对“捕风捉影”或是连带着“恶意中伤”的传言,可以想到的对策无非两招:一是运用可以调动的权力,尽一切办法来删而除之;二是身正不惧影子斜,有“衣”说“衣”、坦然面对,即便因此承受种种不实指责,也愿以自己的过硬品德与作风,一如既往地显现其“为民、务实、清廉”的本来底色。

“棉服哥”能不能做到拿坦荡来降温?这当中,关于“万元羽绒服”实为女儿国外购买的便宜货,一来还需以具体可信的凭据来证明,二来“几千元”到底是多少千元,也不能含含糊糊、语焉不详,八九千元若也轻描淡写地称之“几千元”,那么这种便宜观就有点不太接地气了。

另外,“棉服哥”还告诉记者:元旦假期期间,他穿着这件羽绒服去北京看望女儿。当晚在听到火灾造成消防员牺牲的消息后,他马上改签了机票赶回了哈尔滨。因为情况紧急,就直接从机场赶往了火灾救援现场,没来得及换衣服。闻此解释,我反而更困惑了:身为主要官员,事态紧急之下,当然应该以最快速度赶赴事发现场,又何必多虑穿什么服饰才更衬托“救急之情”;再说了,我穿的是用自己劳动所得买的衣服,难道还怕像“杨表哥”那样招致“因穿获查”?

“棉服哥”应拿坦荡来降温,但至少从目前来看,他还需要亮出更佳的表现来才行,即便是关于那件顶尖品牌羽绒服来龙去脉的解释证实上。

【灾难语境放大了公众对官员的挑剔心理,不过没必要对此刻意遏制,因为它首先是对官员的一种监督。如果官员畏惧这种挑剔,他们在工作中才能重视公众的诉求。】

哈尔滨“1·2”大火已经扑灭,但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仍在蔓延。灾难发生时,哈尔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石嘉兴身穿一件价值不菲的羽绒服现身火灾现场,被网友称为“棉服哥”。石嘉兴所穿品牌羽绒服国内售价在万元以上,而石嘉兴回应媒体称,衣服是女儿由国外购买,不过人民币几千块钱。

一件名牌羽绒服又给官员“引火烧身”。网友追问怒气冲冲,官员回应小心谨慎。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皮带哥”李建国,这些年因为“吃穿抽戴”问题摊上事儿的官员并不少,民众对这方面的信息也更加敏感。一盒豪华香烟、一条名牌皮带、一块奢侈品手表,经过舆论聚焦、放大,官员很有可能就会遭到“劫运”。而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灾难现场,任何与现场情形不搭调的细节,比如官员的某个不恰当的表情,也会成为刺激公众神经的导火索。

火灾现场哈尔滨这名官员所穿的名牌羽绒服到底有多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剥离一下灾难语境。作为哈尔滨市委常委,一个厅级官员的收入能不能消费起一件名牌羽绒服?国外代购几千元也好,国内专卖上万元也罢,单单看这件名牌羽绒服,并不是官员收入“不能承受之重”。在东北,因为保暖需要,冬天穿一件质优的羽绒服并不是过分要求,只要自己的合法收入足以支撑其消费,这件羽绒服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哈尔滨道外区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1月2日着火,大火持续了20多个小时,造成11层高的建筑坍塌,5名消防员牺牲、14人受伤。如此惨痛的后果公众足以痛心,而随后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哈尔滨”发布的消息通报中,全文585个字有258个字都在说“领导高度重视”,更是引得舆情汹汹。在这样的灾难语境下,官员的言行举止、“吃穿抽戴”等细节都会激发公众的逆反心理,于是便有了公众“羽绒服都穿这么贵,真不知道其他东西能用到什么价位”的诘问。

灾难语境放大了公众对官员的挑剔心理,不过我们没必要对此刻意遏制。因为,尽管这种自发意识的挑剔可能会“过度联想”甚至“无厘头”,但它首先是对官员的一种监督。如果官员畏惧公众的挑剔,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才能重视公众的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当灾难语境放大公众对官员的挑剔心时,媒体舆论有没有必要去“过度配合”?一件名牌羽绒服穿在平时合情合理,穿在灾难现场就成了问题。而它又真的算得上“问题”吗?如果舆论过于配合,网友很有可能会忽略重点,无暇顾及那些真正的问题,身陷盲从的挑剔之中。在“挑剔”与“监督”之间,每个人都应该更理性一些。

在哈尔滨“1·2”火灾发生后,哈尔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石嘉兴身穿法国品牌蒙克莱(Moncler)的羽绒服出现在火灾救援现场的照片引发了网友热议,而他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棉服哥”。据悉,石嘉兴所穿羽绒服国内售价在万元以上,而石嘉兴回应称,其羽绒服为女儿在国外购买,不过人民币几千块钱。(1月7日 荆楚网)

继“表哥”(杨达才)、“皮带哥”(李建国)、“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纷纷落马之后,“棉衣哥”的出现似乎让看热闹的人“大失所望”——原以为会看到又一个贪官的落马,却不想不过是一场“善意的误会”。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责怪公众的不正常心态,毕竟有着种种“前车之鉴”,但是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政府官员,且对他们总抱有一种“怀疑一切”的态度同样要不得。

对于领导干部的个人喜好,笔者不置可否,但是笔者认为,穿什么样的衣服就应该出现在什么样的地方。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病,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领导们往往会扎堆的出现,一窝蜂地扎堆去现场,似乎不去现场就是不重视,不去现场就不足以体现领导地位,不去现场就不能为险情解决提供帮助。的确,在事发现场,领导们不仅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事件发生的进程,而且能够得到第一手资料,但是我们要问的是,这对于事情的解决又有多大的帮助呢?

一方面,领导“扎堆”容易造成“权力扎堆”。多方指挥,缺乏统一调度,甚至是外行指挥内行,不仅没有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反而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另一方面,领导“扎堆”容易产生“失宜礼节”。领导到现场坐镇指挥,就要安排欢迎仪式,倾听领导讲话,还要做好领导安全保护,等等。这些安排不做是对领导的不尊重,做了却又显得不合时宜,着实令现场处置人员头疼。

突发事件的处理处置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重视且具备的能力,“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是一种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要到现场去,自己才重视、才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是吗?像“穿着万元羽绒服就赶赴救灾现场”的事情还是少做一些吧,即便是再急切换个衣服总还是可以的,否则终究不过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上上新闻,难逃作秀之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穿不穿名牌羽绒服不是问题,到不到现场也不是问题,问题是该如何去转变执政理念、执政观念,时刻保证令行政通。只要做到这一点,领导们又何必在突发情况面前“挤作一团”呢?面对突发事件,真正能够宽慰民心的不是几句安慰的话,也不是几个热情的握手,而是掷地有声的承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真真切切的改变。新时期就要有新风貌,领导干部也应当学会用实际行动来说话,走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执政路,展现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中国官员的时代风采。

“万元羽绒服”事件一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评论里面不乏理性的质疑,但更多的还是 “查一查”的起哄。从“天价烟”到“微笑哥”,这几年因为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被关注,继而被揪出贪腐事实的官员可谓数不胜数,当今政府对网络监督空前重视,几乎做到了有曝必查,而网民对监督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一经发现,死咬不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一方面是网络监督取得的胜利和长足进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公众监督途径单一及部分网民的畸形心态,同时这种畸形关注也极有可能助长作秀之风。

在大家都在为遇难的消防战士哀悼的时候,眼尖的网友盯上了某位官员的衣服和站姿,瞬间点燃部分网友的激情,瞬间口水齐飞,纷纷围观起哄,其实在他们心中,已经默认了这位官员是有问题的。在当事人解释衣服来历后,有的网友又关注其女儿是干啥的,出国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宛如被围在一群人中间指指点点,任你百口莫辩。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大家围观起来更方便、更快捷、更“名正言顺”。然而在大家围观的同时,是否考虑过信息是不是真实,观点是否客观,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带有偏见?现在网络上有两种畸形心态,一种是极端的拜金心态,表现为现在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土豪我们做朋友”等。另一种就是极端的仇官心态。可以想见,如果是其他人穿“万元羽绒服”,那定然不会被吐口水,相反引来的可能就是“膜拜”了。笔者认为,这两种心态都对社会有很大危害。穿万元羽绒服,决不能作为有问题的证据,死抓这个不放,是有违法治精神的,因为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官员不能穿万元衣服,因为这个去质疑其女儿出国目的,那更是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当然,如果因为这个导火索被查出确实有问题,那就另当别论,到时候大家倒可以大喷特喷了。

另一方面,网民如此“火眼金睛”,更大的危害在于可能助长作秀之风。按当事人的说法,他得知发生火灾,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以至于来不及考虑着装问题。如果这类事件多发,那么官员出门前必定对细节严加检查,对动作、表情等等细节都“精益求精”,那么世上就会多出无数的话剧表演,这对社会资源岂不是一种浪费?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岂不误事,官员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尽可精心表演,在视野外又“回归本真”,如“白表哥”,那对监督何益?要想构建健康的社会运行秩序,还需“正本清源”,无论是网络还是其他传播媒介,都应多关注正能量,只有多些爱和形成了正面健康的氛围,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

该事件更折射出网民监督意愿的高涨和监督渠道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希望当事人能坦荡面对质疑,希望围观者仔细求证事实后冷静客观发表观点,更希望监督机制愈加完善。‍

近日,新浪官微“@平安哈尔滨”发布的一张“领导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亲切看望受伤的消防战士”的现场图片,再次在舆论场上激起波澜。

图片说明尤其刺眼:领导职衔、名字满满当当,伤员和治疗状况只言片语。这是一个典型的政府工作报道,洋溢着领导的温暖,受伤消防员露出了半张脸,以说明慰问的对象和场景。网友嘲讽和批评说:“伤员沦为了领导秀亲民的陪衬”。

早在这起令人揪心的火灾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官方发布的事故通告里,585字里有258字的“各级领导重视”,九位领导六位提名,消防总队却成了最后的“协助”单位,而牺牲、失联的消防战士,他们的名字哪里去了?

说这是八股,其实还算客气。在消防战士的英勇牺牲面前,这样的八股显得寒冷。通稿,中规中矩,即便是在重大的牺牲和惨烈的事故中,依然稳稳当当地讲头衔、排序,有条有理,他们甚至都舍不得让自己的感情“冲动”一下,哪怕只是稍稍打破一下常规,融入点人情,也会让人感觉好受一些。

文风,透露着格调。领导慰问,是感慨英雄,重在抚恤,还是有感于领导慰问付出了多么大的“重视”,以至于领导一个个出动,排兵布阵,这不同的格调尽在图片、书写之中展示。

领导可能内心真诚地慰问和抚恤,但他们对通稿的书写方式不会不闻不问,不会毫无察觉,对社会的观感、反映不会毫无感知。文风,其实就是工作作风,在字里行间体现。

八股写到了这个份上,已经具备了疏离人心的作用,不再能小视。八股在人们内心触痛的时候拿出来,不再是笑料,而是伤害。这样的八股一再出现,还有多少的“高度重视”,能让人相信和敬重呢?“重视”,其实已经被消解,失去了分量,哪怕所有的领导出动。真正的重视是一种敬畏、体恤、温暖,这是需要让人感受到的真情实感,也同样可以在字里行间散发,而那又该是一篇怎样的报道呢?

585个字,“领导高度重视”占去258个!

1月2日,黑龙江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一处日杂仓库发生火灾。1月3日凌晨4时25分,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针对此次火灾发布了一份通告。有细心的网友统计后发现,这份585个字的通告,“领导重视”的内容占了近一半的篇幅,而最让人揪心的消防战士牺牲、受伤的情况几乎被一笔带过。对此,不满之声不少。

或许,当地有关方面会觉得委屈?

是的,1月2日下午1时发生火灾,1月3日凌晨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在其他通道没有发声的情况下熬夜发出一份通告,其实也算“蛮拼的”。况且,领导亲临现场、靠前指挥也完全是事实,各方面、各部门协同作战亦不可否认,“群众全部撤离无伤亡”也是真实结果。

尤其是“领导重视”,从4日该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三地、27支消防队、152辆消防车、642名指战员,如果没有“领导重视”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奔赴火场?如果没有“领导重视”,如何能够把公安、安监、行政执法等单位的人员协调调动起来?

那么,这些实话说出来以后,为啥没有被点赞,反而招致骂声一片呢?

当“领导重视”之类的表达被批时,人们实际上是在不满或者说痛恨什么?

首先,人们反感的是这份通告官样表达背后的不近人情。是的,火灾发生后,领导和各相关部门都很辛苦,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但从一座城市的全局工作来看,今天的“领导重视”不过是在弥补昨天的工作不足罢了。该有的防火通道为什么消失了?平时的严格检查为什么失效了?4年前的火灾为何今日重现?在目前尚未查清原因,也未追责到人的情况下,领导的重视和努力难道不应该吗?对分内之事着墨颇多,甚至给人一种当做成绩宣扬的感觉,恐怕本身就有“丧事喜办”的倾向。火灾当前,表功优先,怎能不让人反感?

其次,人们反感的是这份通告背后透露出的不思进取。尽管这是一份连夜推出的通告,但不知执笔者是否考虑过,这通告到底是给谁看的?此时,公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是领导和各单位做了哪些分内之事,还是那些为保卫这座城市付出生命的小战士姓甚名谁?是安置受灾群众的具体措施,还是一句“无人伤亡”的概述表达?

最后,人们反感的是这份通告展现出的官僚主义味道。领导名字一个不落,排列顺序完全正确,措辞表述高低有别。其实不只这次哈尔滨火灾,在其他不少重大事故中,人们都会看到这么一段“领导重视”的“八股”表述。与其说这是面向公众的情况通报,不如说是对上负责的工作报告,带有明显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在反四风深入推进的今天,仍有这种官僚主义倾向严重的文章出现,如何不让人懊恼?

说到底,人们反感的不是“高度重视”,而是这种不顾公众心理需求的生硬表达,以及这种表达背后的权力傲慢。

哈尔滨2日一仓库发生火灾导致5名消防员死亡后,该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哈尔滨”发消息公布基本情况,全稿585个字,其中领导“高度重视”“做出批示”“紧急部署”部分占了258个字,多名领导的名字和职务都在文中出现,而牺牲消防员的名字都没有写出。该稿件迅速遭到网上舆论的炮轰,哈尔滨市官方的整体形象因此遭受负面影响。

各地出了事故后,官方的情况通报和新闻稿往往突出领导“重视”和对紧急处置事件的“指挥”,这已成为相当固定的“党八股”格式,各地在做这类发布时,几乎不会有谁对它的实际效果进行思考。“平安哈尔滨”这次的突兀实际是对这种套路做了较为极端的发挥罢了。

时代早就变了,舆论的多元化格局已成事实。官方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发布者,而成为舆论场上的信息源头之一。官方的舆论环境并不好,舆论场上批评官方的热情很高,官僚主义几乎面对着将其漫画化的舆论“自动反应机制”,官方机构和媒体较为出格的表现都很容易被这个“机制”捕捉住,并遭放大,成为对官方形象的“高级黑”。

最典型的“高级黑”往往涉及以下领域,官员乱说空话套话,不恰当的亲民秀,自我表扬,向上阿谀奉承,搞虚假自我展示露馅等等。可以看出,它们基本属于官僚主义大的范畴,而官僚主义是最容易被发现、识破,并且嘲讽起来也最容易获得戏剧性效果的官场表现。

从以往官方习惯的工作机制讲,“平安哈尔滨”犯的不是什么大错。它的小编可能经验不足,审稿的官员或许不了解网上舆情,他们大体按照往常工作程序做事,只是“没把握住分寸”。但互联网舆论场可不这么看。

这么突出领导,被一些批评者认为是在帮着领导“开脱”,只写出多名领导的名字却无一名牺牲消防员的名字,被一些人解读为“不重视生命”。哈尔滨的情况未必一定是这样,但不能不说,各地基层出事时突出当地领导亲临指挥的报道方式,的确有些能看到帮他们开脱的影子,至少公众这方面的印象是强烈的。

效果明明不好,一些地方出事当地的通报还那样做,说明一些官员最重视的或许不是老百姓看了报道怎么想,而是什么样的通报最有利于他们对上交代和渡过难关。

“高级黑”一旦形成,其结果不仅是地方当局的“自黑”,还会殃及官方的整体形象。必须指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治理最宝贵的资源,而这个资源当前几乎没受到系统性的保护,对它的损害大体可以不受处罚。目前并不存在保护政府公信力的责权框架,这方面的事情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政府公信力大概需要受到“紧急抢救”级别的保护,它理应获得各级和各地官员们的“高度重视”。“平安哈尔滨”事件背后的那些深层原因是全国性的,如果现在不着手改善,它们还将造成一个又一个轰动的公共舆论风波,那将是地方治理的损失,也将侵蚀全国治理的效果。

关键是要真正清除官僚主义,真正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这是比解决“高级黑”技术层面问题更重要的改进方向。当然,提高各地政府和官方机构的舆论应对能力也不应光说不做,一个地方政府吃一堑,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应跟着长一智。

哈尔滨道外区火灾导致5名消防员牺牲、14人受伤,人们在为“火烧连营”悲愤和难过、向牺牲的消防战士致敬的同时,在网络讨论中,甚至在许多传统媒体上,也发出反思的声音:5名年轻消防员的牺牲是否可避免?应该如何减少消防员的生命之殇?

不能不说,这种反思不仅无碍对英雄的崇敬,而且是有意义的另类追怀。

在共和国几代人的记忆中,为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无上光荣的事,“重于泰山”。应该说,危难时刻,那些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奉献与忘我的极致,是人性最光辉的闪耀,雄踞人类精神的高地,是人们崇敬与学习的标杆。我们弘扬核心价值观,永远要传承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崇敬、学习、传承奉献牺牲精神,在一些情况下,的确也有必要反思,牺牲是否一定不可避免? 借助于日益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加全面充分的公共讨论,公众在看待牺牲是否可避免的问题上,有了更多元的观点,变得更加理性。

从新版《中小学守则》删去“见义勇为”开始,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已经开始更理性看待许多问题。对此次哈尔滨火灾事件,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许多媒体都质疑:既然群众已安全疏散,为何消防员还要冒险进入火场?现场指挥是否进行过建筑物坍塌风险评估?

基于对生命的珍视,公众和舆论不只是就事论事,对“本可避免牺牲”却出现了牺牲深感痛惜,经过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集中体现在希望从体制层面解决长期以来的“消防之痛”,借鉴外国经验,实行消防职业化。

说到底,越是崇敬牺牲的英雄,越要珍视生命价值,寻求尽可能避免牺牲、少一些牺牲的科学方法。消防救火是高危工作,仅有牺牲精神是不够的,在绝对的牺牲精神之上,还有绝对的科学精神与专业技能。虽然难以彻底避免牺牲,但完全可以大大减少牺牲。《新华每日电讯》“好望角”专栏12月5日刊发的《奥斯陆消防“零殉职”的启示》已给出最好的答案,无论是严格的准入门槛、高度专业化的训练、科学的火场指挥处置,还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都表明:高危的消防救火工作,做到消防员生命不高危并非神话。

可以说,对消防烈士最好的追怀,莫过于全方位改革消防体制,建立更专业的消防队伍,实行更科学的消防训练和救火指挥处置,从而尽最大可能不让战友再流泪。

哈尔滨大火的悲剧震惊了全国,几位年轻消防战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悲壮的英雄赞歌,然而在痛悼英雄的同时,哈尔滨的大火也暴露出当下中国消防事业面临的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是消防资源不足的问题。当下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一方面,人口密集的城区正在快速地膨胀,火灾数量随之上升,这让消防部门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城市的道路建设、布局规划、管理措施又往往没有跟上,这又导致消防部门常常需要面对极为复杂的工作环境。因此,加大对消防部门的资源投入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刻不容缓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的消防体制实行军地双头管理,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地方公务机关的体系,因此往往在争取地方预算的时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消防在本质上是投入很大但效果不够显著的事业,即在火灾发生之前,花的钱很难见到效果。这就让一些财政比较紧张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可以迅速见效的部门,而只有在火灾发生后才开始真正重视消防部门。

其二是消防人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消防部门主要以现役军人为主。在现行义务兵役制为主的情况下,消防部队面临人员流动过快、消防战士年龄较低、专业经验不足、专业训练有待加强等多方面的问题。当代城市消防是高度复杂、高度专业、高度危险的公共事业,它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高待遇、高稳定性的工作队伍。在坚持消防部队主要地位的前提下,有必要尝试建立地方性的消防单位,并且将这种消防单位纳入公务机关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流动性、专业性的问题,还可以为消防部队人员的转业提供更好的、更对口的平台。

其三是消防主体单一、消防力量薄弱的问题。我国目前的消防体制主要成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种机制越来越难以实现对城市的有效覆盖。在消防部门的领导下,以消防部队为主,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就发达国家的经验而言,一个完善的消防体制应该由消防部队、地方消防部门与民间消防共同组成。消防部队主要针对紧急、严重或是跨区域的火情,地方消防部门主要负责日常预防与一般性火情,而民间消防力量则可以在官方消防力量难以在第一时间抵达的区域内,进行紧急救险。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消防志愿者不仅可以成为整合单位、社区消防资源的渠道,而且可以成为公民消防意识、消防技能的培训平台。它对于人口密集且资源相对有限的城市化大国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不管是在上海的踩踏事件还是哈尔滨的大火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许多灾情往往都来源于大众在预防知识方面的欠缺,许多令人痛心的损失本来也有可能通过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而得以避免。我们的管理部门应该切实建立有效而非形式上的安全教育体系,而民间的消防志愿者组织正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近年来频发的城市灾害,其实昭示着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还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对有关的管理部门来说,除了悼念我们的英雄,更重要的是汲取悲剧的教训,踏踏实实地深化改革,从而避免下一次的悲剧。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致36人遇难49人受伤,哈尔滨火灾致5名消防员殉职14人受伤……岁末年初,接二连三的事故给崭新的日历抹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新年的钟声带来了沉重的安全警示。我们祈愿逝者安息,为伤者祝福,同时也不能不拷问血的教训为何一再发生,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对这些事故,舆论纷纷发出有针对性的追问,诸如:国际化大都市因何发生重大惨剧?大型商库为什么成为消防死角?“世界级”现代化大工厂为何会发生爆炸悲剧?从这些事故发生的场所和起因中不难发现,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安全之痛,急需适应性的安全防范思路与具体措施加以应对。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是人员流动大,特别是互联网信息畅通以及现代交通工具发达,可以实现大量人员的迅速集聚。每逢假期,处处人满为患,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大。据报道,考虑到人流量大等问题,今年外滩未组织大型跨年迎新活动,取消了往年举办的灯光秀,但很多人不知情,仍奔着外滩看灯光而来。由于往年被严密控制的外滩变成“自由开放”的空间,显露的危险信号并没引起足够重视,当发现情况异常而紧急调集警力处置时为时已晚。可以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与对短时间内大量人员聚集的风险预判不足、预案不够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发生的类似事故看,往往是民间性的灯会、展览会和体育赛事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如北京密云灯会踩踏事故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杭州西湖烟花大会烧伤百人;早些年的太原迎泽公园灯展造成挤死105人伤108人事故等。对非政府主办的活动或大量群众自由集聚的场所,政府同样负有监管责任,对风险加以研判并及时预警。广州跨年之夜无倒数活动仍然做足预案分批放行,香港大规模迎新年倒数活动实施分阶段封路、限制和分流人群等防范预案,广州火车站春运采取“方阵式”控人流,这些做法证明积极主动的预案何其重要。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群体集聚安全防控提出新的课题,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对消防安全同样是新的考验。近年来,全国各地现代化工厂燃爆事故时有发生,大型商场、仓库的熊熊烈火此起彼伏,且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惊天动地。哈尔滨大火暴露出消防通道被占、失火建筑未通过消防验收、“住商混合”等系列问题,全国各地类似的火灾“定时炸弹”还有多少难以让人放心?还有多少现代化工厂缺乏与之匹配的现代化消防意识与安全措施?

著名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特别强调两点,一是事故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这一法则虽然针对的是航空飞行安全问题,却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其核心是告诫人们: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面对岁末年初的多起重大事故,无疑需要更多从现代社会特征与“海恩法则”的警示角度来审视,进而从技术、措施、预警、防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修补,摒弃防控懈怠,把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故压制在萌芽状态。长期以来对群众的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缺失无疑也须补上。唯此,惨痛的悲剧才可望不会重演。

【平日里消防安全监管不力,底数不清;诸多小隐患没能及时清除;对人群高度聚集的建筑物缺乏必要的常态化检查,一旦突发火灾,就很可能会将消防员的生命推向万劫不复的危境。这样的悲剧不应该一再上演了。】

2日,哈尔滨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着火,“火烧连营”持续20多个小时,造成建筑坍塌,5名消防员牺牲。记者调查发现,消防通道被占、建筑未通过消防验收、消防安检缺失……这里近乎是一个“消防死角”。据当地警方披露,仓库内使用超负荷电暖器或是火灾直接原因。

一场惨烈大火,给“冰城”新年蒙上了浓浓的阴霾。年轻生命的猝然销殒,固然令人痛惜,而当地日常消防管理的稀松,尤其让人不解。我们在礼赞消防战士英勇赴难的同时,或许也该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起蔓延20多小时的烈焚之痛?

与诸多起火事件一样,这一次,哈尔滨警方也发现,祸患同样起于“忽微”:仓库内有人私自使用超负荷电暖器。然而,区区一个电暖器,不过是当地日常消防管理混乱失序的小小表征,并不能承载惨痛的灾难。

新华社报道显示,事发地属于典型的商用、民用混合型建筑,地下一层是仓库,1-3层是商铺,4-11层是居民楼。这样的商住混用建筑,历来都是消防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有关部门下大力气进行整治。遗憾的是,这一建筑居然在没有通过消防验收的情况下,即投入使用多年,不知道,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保、消防等职能部门是如何履职的?

生命的代价也再次表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对消防隐患的宽容,就是对消防员的残忍。这实质上是在用消防员的生命在“玩火”。

根据《消防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事关公共安全,消防验收是公共建筑物投用的“门禁”,验收合格前绝对不能使用,只能进行整改。而据当地商户讲,多年来并无执法部门到这里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更没有提出整改要求或进行处罚。那么,相关部门为何听任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市场违规使用而无所作为?

还有,消防通道作为“生命通道”,不仅关系到事发建筑的人员安全,也关系到附近其他小区的公共安全。商户私搭乱建当然有责任,而管理部门长期无视违建,不去清理,同样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原本是城市日常管理的必备功课,不可有丝毫懈怠,等到大火燃起,才来抱怨街道狭窄,消防车难以靠近核心区作业,显然晚了。

就是这样一个危险无时不在的区域,在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的信息中,却是“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既然是“非重点”,也就不再“重点监管”,而只是“抽查”,甚至可能连“抽查”也缺失。于是,终于酿成惨剧。地方政府如此回应公众质疑,不免让人费解,究竟什么样的建筑物,才算得上“重点”呢?

平日里消防安全监管不力,底数不清;诸多小隐患没能及时清除;对人群高度聚集的建筑物缺乏必要的常态化检查,一旦突发火灾,就很可能会将消防员的生命推向万劫不复的危境。这样的悲剧不应该一再上演了。

一起造成多人死伤的惨烈事故,背后往往有着“人祸”痕迹。希望有关部门在排查具体责任人同时,也应该反思日常消防管理的疏漏,启动责任追究制度,查查这里面有没有失职渎职的情形。不如此不足以唤醒管理者的良知与责任心,也不足以回应公众的悬疑。

【过火的仓库可以重建,生命却不可能再来一次。防患于未然当然是最好的理由,在火灾发生之初即得到有效处置同样可免于更大的损失。与火魔对抗,需要勇气,更需要经验。】

赵子龙,1996年7月25日出生;傅仁超,1995年10月28日出生;张晓凯,1995年5月24日出生;杨小伟,1992年2月9日出生;侯宝森,1994年7月29日出生。

这些90后的孩子,是5位消防战士。他们年轻的生命,止于1月2日哈尔滨市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的仓库大火。“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他们没能像孩子一样回到故乡,在与火灾的肉搏中,他们像英雄一样战死于和平时代的沙场。以年轻的生命踏火而歌,哪怕血肉的躯体浴火焚身。在相关报道中,尤其让人不禁为之泪奔的一个描述是,从目前的伤者统计来看,14位受伤者当中,有13位是消防战士,一位为商场的保安人员,“群众无一伤亡”。

是闻声救苦,是慷慨悲歌,是马革裹尸,是死得其所。但无论如何,面对这样一些年轻的生命,永远都没有什么比“不死”更能让人获得欣慰和得到安慰。过火的仓库可以重建,生命却不可能再来一次。从2003年湖南衡阳特大火灾致20名消防官兵因公殉职,到此次哈尔滨大火致5名消防战士遇难,生命如此宝贵,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类似悲剧?

防患于未然当然是最好的理由,在火灾发生之初即得到有效处置同样可免于更大的损失。哈尔滨仓库大火目前仅初步判断系电暖气超负荷引发。仓库重地,电暖气超负荷运作乃明显违规之举,仓库方面为何未能及时发现?另外据悉,火灾发生20分钟左右消防队已赶到现场,但因街道拥堵,只有4辆消防车到达核心现场灭火。那么,这个仓库到底有无消防通道,又为何被拥堵?目击者表示,“因为气温是零下20多摄氏度,水枪喷出去基本就结冰了,火势控制起来很慢”,低温灭火,有无“水枪”之外的灭火器具选择?

就相关报道来看,火灾于下午一点左右发生,仓库外部明火当晚7时许已被扑灭,随后消防人员进入仓库内部继续清理火灾隐患。当晚10时许,仓库的楼板突然发生塌方,参与救援的多名消防战士被埋,由此引发死伤事故。在消防领域,大火导致建筑塌方又叫“建筑火灾倒塌”。建筑之所以会被“烧垮”,因为它有耐火极限,过了这个极限,建筑就会发生变形。这已属消防常识。但哈尔滨事故中,消防官兵在大火燃烧9个多小时后仍留在火灾现场。除了神圣天职带来的感动外,也应思考如何多些科学与审慎。

与火魔对抗,需要勇气,更需要经验。在壮烈牺牲的5名消防战士中,年仅18岁的赵子龙系2014年9月1日入伍的新兵。或许对于新兵赵子龙来说,天职所系,火情就是命令,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但我们更希望,他和他的战友们可以从不死中获得更多宝贵经验。消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特殊工种,正因为此,美国的专职消防人员实行职业化制度,其队员最低招募年龄为29岁,且必须经过高校专业毕业,具有大学学历,同时要进行消防专业业务培训后方能上岗。

5位年轻的消防队员之死,重于泰山。他们虽死,必有浩气长存。但“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因此如有可能,我们仍希望他们可以不死,可以尽孝于父母,可以尽享其人生。

【2003年衡阳大火之后,尽管“职业化”已是从消防部门到社会大众的共识,但相关的改革迟迟未启动。各地消防员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专业滞后、待遇偏低的职业尴尬。】

1月2日13时14分,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一仓库发生火灾。21时37分大楼突然坍塌,造成5名消防员牺牲,14人受伤。

人们哀悼5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同时更向这些英勇的消防员致以崇高敬意。消防员是烈火中的英雄,他们总是不顾自身安危,出现在危险关头。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近30名消防员在救火中牺牲,近300名消防员受伤甚至致残,消防员以生命为代价,守护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消防员的献身精神固然可歌可泣,但如何在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减少消防员的伤亡,也值得思考。事实上,中国消防员的伤亡率在全世界是偏高的,许多火场伤亡事故并非不可避免。

以建筑火灾坍塌事故为例,这样的事故虽来得突然,但并非无可征兆,伤亡并非不可避免。在消防指挥层面,可在救火初期就对失火建筑进行充分的评估,评估火场坍塌的可能性,制定防止坍塌的救火方案,同时设置专门的安全人员,加强火场安全的侦察;在救火操作层面,如果现场消防人员有着足够的警惕意识和丰富的判断经验,随时捕获火场的异常信号,那么就有可能在坍塌发生前,及时撤出灭火人员。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火场经验之上的,对于消防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非常之高。可是,我国消防员主体为现役武警官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服役多年的消防员刚累积了一些实际经验,就得退役,新来的消防员则是经验全无。许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消防指挥官由于不能获得晋升,往往在黄金从业年龄离开了这一行业。近年来出现的合同制消防员,也属于“临时工”性质,人员流动频繁。这样的现实下,消防员的职业素质堪忧。

而在国外,消防员基本上都走职业化之路。在英国,专门设有消防学院,从新入职的消防员到地方消防官员都需到学院接受培训。日本建有56所消防学校,队员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训练,才能成为合格消防指挥员。而各国对于消防员都有优厚的福利薪酬制度,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消防员队伍,如美国从业5年的消防员比大学教授工资还高。

2003年衡阳大火中20名消防官兵牺牲,其后的十余年间,呼吁消防人员“职业化”的声音不断,但遗憾的是,尽管“职业化”已成从消防部门到社会大众的共识,但相关的改革迟迟未启动。各地消防员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专业滞后、待遇偏低的职业尴尬,这样的现实,正是消防员伤亡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所在。

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消防遇到的挑战正越来越大,所需承担的消防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复杂,这对消防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消防人员“职业化”不能再拖。我们当借鉴国外经验,在消防员人员编制、薪酬待遇、学习培训、上升通道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职业化建设,让我们的消防员不仅“英勇”,而且“善战”,在维护公众安宁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流血牺牲。

从哈尔滨道外区太古街南头日杂物品仓库发生火灾到现在,已经过去接近70个小时,事故调查及救援工作仍在继续。事故发生后,被住户和周边居民反复提起的,是“多个消防通道被堵塞、甚至被开成店铺”的问题。甚至有报道称,该楼盘是“烂尾楼”,都没通过验收,堵塞的消防通道何以通过消防安全检查?对该建筑的种种质疑,相关部门如何回应?(据2015年1月5日 中国广播网)

在自媒体时代,每一起新闻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的关注力已不满足于停留在事件本身上,而是转到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刻探求上,渴望了解事实真相,对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尤其如此。所以,媒体介入事件报道时,决不能仅凭三言两语的爆料简单定论,毕竟得出结论需要大量的调查取证和科学分析判断,我们要相信相关部门最终会给出此次哈尔滨火灾客观真实的调查结果,媒体不妨都静下来耐心地等一等。

近日,类似情况还发生在距今有600年历史的云南巍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拱辰楼的火灾报道中,对于大火因何而起,有媒体报道说,4日下午,当地一名知情者爆料称,着火前拱辰楼被私人承包做茶社,当地很多人都知道。游客想要登上拱辰楼需要缴纳两元钱门票,进入茶社喝茶或休息需要另外收费。不论这一爆料是真是假,暂时都不应作为起火原因的最终结论,必须以权威部门的调查为准,强调权威发布,媒体报道时应该慎重。

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社会舆论的关注常常受传播信息的引导,媒体的一些不实或不当的报道,会使事件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波澜。比如,去年2月26日,有媒体根据网上爆料,公开刊发《南京公务员夫妻打瘫护士》的新闻,由于报道刻意地将患者家属的公务员身份凸显出来,恰好与社会公众的“惩贪官”、“灭富贵”心理相契合,使得这则新闻连同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在互联网、微信、微博上迅速传播,形成了几乎一边倒的压迫性舆论。迫于舆论压力,当事的男性公务员单位——江苏省检察院立即宣布对打人者停职的处分。

应该说,这种在第一时间“雷厉风行”地进行切割式危机处理时,如果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这样的处理确实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事实有误,处理不当,就会伤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会助长网民的不良情绪,陷入恶性循环。在这方面,也是有深刻教训的。

客观地说,爆料只是进行调查的线索,而不是最终结论。尤其是眼下相对保持舆论静默,无论是对火灾善后处理还是对事故调查判断,都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防范媒体报道误导舆论,先入为主,加剧调查难度,诱发社会矛盾。可以说,储存酒精膏等危险品、4年前曾发生火灾、消防通道被占用、居民多次反映无果等等,都可能是导致这场火灾的原因,但何为主要原因,何为次要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不是仅凭几句爆料就能琢定的,而是需要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才能确定下来。专家最有发言权,媒体报道可以监督,但别给帮倒忙。

经验教训一再表明,事件在未明朗或在社会条件未成熟之时妄下结论,容易引起受众的误读和盲目夸大。而许多事务又常常是真象与假象混杂,加之大多数人都无法亲临事件现场耳闻目睹,基本上是依靠媒体报道去了解。这样,在相关部门还未有定论,记者还未查实真相的时候,媒体就把各方都还在求证商榷的问题大张旗鼓的公之于众,极易引起舆论的误导。

当前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不可小觑,西方“颜色革命”的威胁日益加剧,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媒体不妨就从哈尔滨火灾事故做起,耐下心来等到权威调查结论出笼后再作报道也不迟。新闻有时是抢出来,有时也是等出来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