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九二共识”并非新生事物,但习近平、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身份面对面确认,这还是历史第一次,对两岸关系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习马会”书写了历史。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终统一不可阻挡。但总会有个别人不自量力。在台湾大选期间,“习马会”共同确认“九二共识”,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恼羞成怒,直接抹黑“习马会”。承认“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口口声声“维持现状”的蔡英文,如果不认同“九二共识”,又凭什么来维持现状?

“习马会”取得圆满成功,不但蔡英文坐不住了,一些“台独”分子也坐不住了。“太阳花运动”头头陈为廷等27人,在台湾松山机场“等候”马英九,因冲击警方指挥部被捕。这些人此前信誓旦旦的说他们是反黑箱反服贸,这次完全暴露了自己逢中必反的丑陋面目。

台湾人的确有自由批评台湾领导人的自由,但不等于“台独”分裂势力有分裂中国领土主权统一完整的自由,不等于有剥夺全体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统一的自由。任何抛弃“九二共识”,妄图搞“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阴谋,13亿全体中国人民决不答应,《反分裂国家法》不答应。

在历史老人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敢为历史担当,才能开万世基业。台湾问题作为中华民族崛起进程中的“心腹大患”,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实现国家统一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不能推卸的义务与责任。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和5000年文明古国,如果不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什么资格自立于世界之林?

中国人向来讲究“民族大义”。国家统一则是最大的民族大义。历朝历代,分裂国家分裂领土分裂民族者,都永世被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叫嚣台独者,正是民族的罪人。

“九二共识”是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岸交流的前提。如果两岸关系前行的“定海神针”不被未来台湾地区领导人所认可,那么大陆一直强调的“地动山摇”或将出现在两岸及世界人民眼前。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前进与上升的势头不可阻挡,这是民族伟大复兴使然,但波澜与暗礁也在所难避,这是历史前进实践必然。台湾大选在即,“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同时大陆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坚如磐石不会动摇。任何“台独”分裂势力螳臂当车,必被碾得粉身碎骨。

经过多少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台湾继任领导人是谁,都不可能像当年李登辉、陈水扁那样肆意妄为,给海峡两岸再添波澜。两岸同胞一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历史必将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王德华)

11月7日下午3点,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在新加坡举行。在此次历史性的会面里,两岸领导人不约而同地提到振兴中华的宏图远志。当然,两岸深入交流不仅是依靠高层的努力,还更需要两岸青年学子一同来完成振兴中华这个民族责任。

两岸青年的关系,并不是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存在隔阂。两岸青年应该彼此拥有信任,彼此信任才是增进关系的基础。正如马英九先生在领导人会面致辞中所说,这几年,可以常常在台湾的大学校园中,看到两岸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运动、一起演奏、一起欢笑的画面。这种“自然的水乳交融”,让两岸青年在交流时经常受到家人般的照顾,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对方的家,甚至许多两岸青年学子相识后发展成恋爱关系,然后如同笔者一样组成两岸家庭。

当然,两岸青年的彼此信任,还需要继续努力。比如,每当有境外媒体故意调侃“大陆”时,一些青年没有冷静地看待报道,进而引发没有必要的网络论战,用不理性与情绪化的语气辱骂对方,被台独政客利用,变成一种他们挑逗台湾青年情绪的说辞。因此,两岸民间关系的发展,可以从增进两岸青年的互信入手,对于突发的误会,建立相应的机制,及时交流沟通。

两岸未来的红利分配,也应让两岸青年共圆中国梦,让“小确幸”变成彼此心灵契合的动力。对于两岸青年合作来说,不论是创业、就学与生活上,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实际帮助。例如创办基金,鼓励创业,并且支持两岸青年组建两岸家庭。还可以鼓励两岸中低阶层的青年交流,彼此建立长期友谊,并让更多台湾年轻人用自由行的方式来大陆看看。这样,两岸青年就可以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大陆,而不会再被误导。

当前,台湾青年来大陆就学日渐增多,许多台湾青年都希望到祖国西部做志愿者与支教,但是目前并没有成熟、顺畅的渠道。笔者建议,不妨鼓励有心来大陆并了解大陆教育现状的台湾青年,去偏远地区志愿服务。当然,台湾方面也应该鼓励大陆同学前往台湾偏远山区。换句话说,今天两岸青年一起努力奉献于志愿事业,明天两岸青年可以一起参与更大的事业。

当大家关注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分析两岸关系如何打造新的里程碑时,两岸青年的交流政策也应有与时俱进的改进,让两岸一家亲不只是口号,而是扎根于现实,让有心破坏两岸关系的人知难而退。笔者欢喜地看到两岸领导人会面,诚挚希望两岸青年的合作发展越来越好!

(作者系北京大学台籍博士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和目标。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也是历史性会面。(《人民日报》11月8日)

11月7日下午3:00分,两岸领导人分别从前台两端走到中心,亲切握紧了大手,并面向海内外记者露出微笑。细心的人们发现,习近平首先伸出右手握住了马英九的右手,闪关灯持续闪烁80秒,成为世界现场新闻采访史上抓拍之最;两岸领导人在人们的尖叫欢呼声中,双双举手示意,时间长达30秒,成为全球所有会面庄重场合最长的礼仪动作;握手、示意之后,马英九作出“请”的手势,习近平与其并肩健步走进会场,开始了66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第一次会谈,成为穿越历史、打破僵局,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互相以“先生”为称呼的“习马会”震撼登场,可谓是两岸旧历史一页的彻底结束,一个凝聚骨肉、走向未来,充满希望新时代一天的精彩开始。两岸同胞和世人此刻都聆听到了习近平写满真诚、写满亲情、写满期待的“习马会”开场白。700余字的首先致辞,让人们潸然泪下,泪湿衣襟。“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正因为有了这7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

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尽管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但来得灿烂,来得珍贵。这深刻地揭示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面对新形势,站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上,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这些深情的致辞,犹如再给两岸同胞上历史大课,讲中华民族一家亲真谛。

据了解,在闭门会谈时,马英九接着致辞,并提出了建议。双方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来之不易的重要成果,就两岸不同的发展道路制度、设立办事机构、专设两岸热线、加强两岸商贸合作、开展涉外活动、形成会面常态化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磋商。用马英九自己的话说,“习马会”气氛融洽,习近平务实直率,很有责任感。他表示,非常愿意同习近平握手,两人握得都很有力。而习近平当场拍板解决问题的智慧、能力和魄力,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此为“习马会”载入史册的杰出成果,两岸同胞无不欢欣鼓舞,会呵护之,享受之。

“习马会”见证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必须趋同化异在一个中国领土主权下实行和平发展,共谋福祉,共图振兴,共享太平。这就是“习马会”对“九二共识”这个关乎两岸命运前途,关乎一个中国未来发展,关乎两岸同胞世代血浓于水关系不断延续繁衍政治基础的精准诠释,它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这为两岸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英明的会面,伟大的起航就在于此。(薛宝生)

光明网评论员:66年磨一“见”,80秒握手永流传。昨日“习马会”如期登场,铸成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的历史性一刻,也在世人瞩目的一握中,翻开两岸互动的崭新一页。彰同胞情义,弈经世名局,勾画了“习马会”上强手布局的瞬间;“习马会”,则勾勒出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也正因如此,它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都引发了巨大反响。“划时代”“里程碑”……这些意义表陈,不仅寄寓着两岸舆论场对“习马会”的高期待与好评价,也是历史镜头对这场会面的定格反馈。

历史总会铭记那些特殊节点上的创举盛举。而时下的两岸关系就处在攸关民族未来的重要节点上:自2008年起两岸开启的“协议推动型”交流合作,让“咫尺天涯”变得处处通途,但时至今日,该模式已走到了瓶颈期,两岸关系也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口,而“习马会”则如点睛之笔,以突破性创举起到了质变“触发”作用:它将两岸沟通对话机制,从现有的两岸两会协商、两岸主管事务部门常态性联系机制,提升到了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新高度,让两岸互信达到了最高点。这定锚了两岸关系的未来,为两岸关系继续前行带来了新动能,也注定会被历史的如椽大笔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会面时机上看,它呈现出了罕见的破局智慧。历史通往未来的管道即为“势”,“顺势”难为则“造势”。要知道,“三通”着地、ECFA实施等铺垫下,两岸交流在深度、广度上都不断加深,“合则两利”已成共识,但长期以来,两岸领导人实现对话,“场合”和“身份”的问题是绕不开的坎。但这次,双方善谋历史、共创良局,有意搁置分歧,无论是以“先生”之称扫除“身份”互认层面的障碍,还是将地点选在“九二共识”萌芽地,都彰显了“一个中国”原则基点上的务实性。

从会面表述上看,“九二共识”“和平福祉”“同胞亲情”,已然成为三个关键词。习近平在致辞中希望两岸同胞要“奋斗坚持九二共识”;闭门会谈中,习近平亦再度强调希望台湾各党派、各团体坚持“九二共识”;马英九提出的五条主张,同样以“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为起始。这无异于对“九二共识”打下的政治基础的强力再确认,也为两岸关系进行了定调。

从会面意义看,它不仅加固了两岸关系既有的发展成果,更在开先河的两岸领导人面对面沟通中,确立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则与范本,走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这同时也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会面会晤成常态埋下了伏笔。这宣告了有能力有勇气有意愿解决自己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心,也奠定了两岸高层交往和沟通的新基础,让两岸社会整合的巨轮隆隆向前、不可阻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便现实中还会有些杂音,也很难以开倒车损害已取得的两岸和平发展成果。

近来两岸“经热”成为常态,而今“习马会”让两岸交流从以经济为主轴切入到寻找更合理定位的阶段,这也拓宽了两岸携手共进的空间,对接了两岸民众享“和平红利”的愿望。就国家战略层面而言,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推进,维护南海主权等问题又亟需共同发声的宏阔背景墙下,两岸关系突破也会意义深远。

“兄弟一心,其利断金”。“习马会”迈出了两岸关系的攸关一步。这一步,对于两岸和平发展、共谋民族繁荣甚至重大问题解决,都至关重要;这一步,也必将在历史上留痕。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于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在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看来,这次两岸领导人会面,使得两岸的交流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官方往来已经从两岸一般的中高层官员互访上升到最高领导人会面的级别。

除了官方层面的交流日益频密,近年来,两岸之间民间往来和交流的频繁,也让刘相平印象深刻:“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游客往来与1700亿美元贸易……”这些都是自2008年两岸实现大三通以来所取得的成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朱亚西曾是这些“赴台大军”中的一员,他曾于今年上半年在台湾进行过近5个月的交换学习。“通过这次交换,我了解了台湾是什么样的,也让台湾的老师同学更加了解了我们。”

台湾清华大学研究生曾方(化名)通过活动认识了许多大陆的交换学生,“两岸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厘清双方的一些认识”。与她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台湾交通大学的陈信,“像交换生这种项目很棒,可以通过旅游、上课、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和当地学生进行互动,这对于两岸青年认识彼此、化解误会有很大帮助。”

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大中也感受到,自己所任教的学校,最近几年台湾学生、大陆学生赴对岸交换或攻读学位的情况“比过去多得多”。他认为,这些形式让两岸青年互相增进了解,“这种交流是好事情,也有比较好的成效。

增进交流的不仅是在校就读的学生,还有很多已经就业,或是萌生了创业想法的两岸青年。

今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媒体人邵皙智结识了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这位朋友特别渴望了解大陆孵化器方面的情况。虽然对方拥有不少大陆资源,但难以接触到相关的具体信息。碰撞之下,两人整合海峡两岸资源,共同发起了一个有关创新创业的科技文化交流项目。

9月6日至11日,项目的首批20多位台湾学员赴上海和杭州考察。在这个青年占多数的群体里,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多位学员表示,此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对大陆互联网产业的认识。邵皙智表示,在互联网创业环境中,台湾硬件设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陆的商业模式则相对突出,恰恰利于相互交流和分享。

一位目前在北京高校进修并创业的台湾学生也表示,相比家乡,大陆一些城市的创业氛围更浓厚,很多外来的青年都考虑长期留在这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两岸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7日与马英九会面时也强调,要加强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同胞精神纽带,为民族未来培养优秀人才。

台湾大学生小陈(化名)在“习马会”结束后感慨,这次会面让她觉得“很温馨”,她期待两岸的交流更加密切,“这可以增进双方青年的视野和竞争力,两岸的机会和市场都会大大增多”。

刘相平也认为,“习马会”主要从大处着眼,“大的战略框架已确定,下一步亟待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大家可以乐观、充满信心地等待。”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朱松岭也认为,随着教育求学等多样化交流的增多,交流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未来会有一批人形成共同的记忆,“会自然而然拉近两岸的距离”。

在李大中看来,“‘习马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格局,它将影响很多方面,青年是其中的一部分。‘习马会’希望将这几年两岸良性互动的成果制度化,能够让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发展。在这种大的气氛下,两岸青年的交流,以及商业、贸易、旅游方面的往来,才能稳健地往前推进。”

“年轻人彼此了解,是两岸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李大中说,“当台湾的年轻人接触到大陆的年轻人以后,他们对大陆的看法,将不再是基于自己的想象,而是他们切身观察和接触的同龄人。当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彼此在想什么,双方一定会有共同的语言。”

【同属一个中国、同是中华民族儿女的两岸同胞,对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圆中国梦的意愿,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握手,恐怕是社会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一般来说,握个手也就几秒钟,虽然短暂,却能传递许多言语无法表达的丰富情感。如果握手时间持续超过1分钟,足以证明双方关系之亲密。

11月7日下午,绝大多数人的手机,被两位“50后”握手的照片、视频刷屏:国家主席习近平先伸出右手,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紧接着伸出右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暌违66年,两岸领导人实现历史性的会面、握手,共同翻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这一刻,我们等待了太久。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让多少人只能望海兴叹,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同属一个中国、同是中华民族儿女的两岸同胞,对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圆中国梦的意愿,可以说是与日俱增。2014年的台湾民意调查中,有超过65%的民众认为“两岸领导人应该开始进行政治对话,讨论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选择的背后,正是两岸民众对“解开心结”,求得最大公约数的热切期盼。

兄弟之间,难免会有争吵和龃龉,但又有多少会真正成为内心挥之不去的芥蒂?“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有一种关系,叫“一家人”;有一种感情,叫“打断骨头连着筋”。

从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到2005年,国共领导人举行60多年来首次会谈;再到2014年,实现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两岸关系始终在不断推进。其间也遭遇过多次“寒流”,但“求同”的大方向没有变。事实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1年,当余光中先生在台北旧居写下《乡愁》时,或许并没有想到,44年后的今天,两岸领导人竟然能够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共同展望两岸美好未来。这样的“确幸”来之不易,得益于两岸领导人的智慧与胸襟,更离不开两岸民心的牵连与共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今后两岸领导人交往极有可能以此次会面为范例,探索以常态化的形式保持下去,从而在两岸间搭建起更加宽阔、稳固的沟通桥梁。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做对的事,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虽然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和平发展都是两岸的主流民意。“习马会”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始终秉持诚意、互释善意,良性互动、相向而行,两岸关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马会”既共同书写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也发出了台海事务应由两岸中国人共同解决的信号,更开辟了两岸良性互动的新空间。】

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习马会”举行之时,正值台湾选举升温的敏感时间点。有人认为,“习马会”旨在影响台湾的选情走向,这种研判过于狭隘。如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两岸领导人会面后的记者会所言,大陆不介入台湾选举。大陆关心的是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看重的是两岸关系过去66年历程给人们的启迪。

“习马会”的历史性意义,首先在于总结了两岸交往的历史经验,共同书写了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阐述,不乏共同点和相互呼应之处。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个共同点,实际上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

“习马会”的历史性意义,还在于发出了台海事务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应当由两岸中国人共同解决的信号。从1993年“汪辜会谈”以来,到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登陆”,再到此次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尽管期间两岸关系的发展曾经出现波折,但是从经济交流、人文交流到政治商谈的发展轨迹没有改变,两岸和平发展的趋势已初步形成。这证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习马会”的历史性意义,还在于开辟了两岸良性互动的新空间。对于台湾方面建立两岸热线的呼吁,大陆方面积极予以回应,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之间有望建立起沟通热线,从而推动两岸高层交往机制化、日常化。对于台湾涉外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大陆愿意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同时,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这些主张不仅有助于提振台湾经济,增进两岸的民心交流,也有助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向命运共同体演变。

当然也要看到,尽管“习马会”受到台湾多数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逢中必反”、试图绑架两岸关系牟取政治利益的杂音,“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也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习马会”的全部意义,还需要时间来释放,还需要未来去注解。但是,“习马会”已经定锚了两岸关系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未来无论台岛政情如何变化,都需要考量,是遵循过去7年已经得到验证的和平发展之路还是改弦易辙,更有利于台岛未来与台海和平。就此而言,“习马会”必将产生超越现实政治的深远影响。

朋友圈在刷屏,网友在热议,国内外舆论在高度关注。“历史性突破”“载入史册”“带入了新局面”成为传播热词。这是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以来的舆论效应。其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意见成为人们关切议论的核心议题。

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四点意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深刻把握两岸关系的历史大势,深刻把握两岸人民的脉搏愿景,深刻把握两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求取两岸人民幸福和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是两岸人民的人心所向,是两岸关系的未来所循。

66年来,虽曾台海阴云,虽有海峡波涛,亦阻隔不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缘。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正是“九二共识”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两岸民意的基本价值共识。有了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定盘星”,两岸关系的发展就有了坚定的基础。

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和平发展是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根本,这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两岸关系的更好未来,惟以和平为价值引领,走和平发展之路,谋互利双赢之道,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惟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不断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能开拓更新更广更深的空间。“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习主席的这“三个只要”,道出了是两岸同胞的内心期待。

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烛照世界,却在近代以后在列强欺凌下进入沉沦悲惨之境,这是两岸同胞、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伤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先贤先辈先烈的坚定夙愿,是所有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心愿。这是两岸的共同目标所在。只要两岸同心共济、携手同行,向着这个目标奋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可阻挡。

“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习主席一语道出了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实质。本着这样的心愿,坚持“四点意见”,两岸关系便会继续翻开历史性新篇,开辟更新空间,赢得更美未来。(国平)

从“汪辜会谈”的海皇大厦,到“习马会”的香格里拉饭店,距离7公里,两岸领导人却走了22年。在响声一片的快门声中,在层层叠叠的点赞声中,习近平和马英九举行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面,可喜可贺可歌可泣。

尽管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但两岸领导人能坐到一起、把手握到一起,“互称先生共进晚餐”,八十秒握手攥的是民族命运,本身就创造了历史。两岸领导人在“九二共识”的诞生地“会面”,共同强调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领导人会面亮点中的最大亮点,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书面协议或联合声明。

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什么都可以谈,让利给中国人嘛”。对于台湾人民关心的“国际空间”、导弹和两岸热线等问题,习近平都给予了正面回应。

两岸领导人强调“九二共识”,实际上是用“九二共识”的“金箍棒”来画一个“圈”,夯实双方互信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

台湾两个多月后将举行大选,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必须扎牢“九二共识”这个台海和平安全阀;否则,两岸关系只能倒退。

民调显示,6成以上的台湾民众赞成“习马会”。“习马会”无疑给两个多月后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发出了明确信号。什么是两岸关系的现状?承认“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任何参选人不能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遮遮掩掩含含糊糊。善良的台湾民众,也一定会睁大眼睛,谨慎的投下自己的一票。

“习马会”不仅为两岸领导人面对面交流沟通开了先河,同时也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会晤常态化机制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埋下了伏笔。两岸领导人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沟通,什么事都可以谈,什么问题都可以商量,但前提是承认“九二共识”。

台湾问题始终会是中国崛起中的“心腹大患”。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成为一些国家要挟中国的筹码,这使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被动地位难以根本改变,成为制约中国全面发展的“短板”。实现两岸统一,是中国崛起的必修课。“习马会”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一大步。

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祖国分裂了66年后,两岸领导人终于把手握到了一起。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只要承认“九二共识”,就能搭建两岸关系“超稳定结构”,下一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就决不需要再走22年“冤枉路”。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两岸领导人和两岸同胞一起来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台湾不能缺席。(王德华)

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15时许,习近平、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大批记者在现场采访,记录历史一刻。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社新加坡11月7日电 题:“勇、智、信”,弈名局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路梅

7日下午,“习马会”如期登场。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第一次。彰显的是民族高度,“勇、智、信”,弈的是经世名局。

两岸很多事,改一个字,从中华民族的高度出发,就能找到交集点和破解之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主张,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共圆“中国梦”等,强调的便是民族视角和担当。

勇,勇气也。两岸领导人见面,是个“久闻楼梯响”的老话题,囿于各种因素,迟迟不能实现。这一次,秋冬之际,台海情势异常复杂,如果没有敢为人先、谋大势的勇气,很难拍这个板。

所谓智,智慧也。是次“习马会”,保密功夫到家,于无声处响惊雷。两人会面,以两岸领导人名义,互称“先生”,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吹风,共进晚餐等,安排用心透智慧。

信,信心也。一个基石,两种道路,选择不同,如同天壤。“习马会”向外界传递出强烈信号,如果没有一中基础、“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将逆转,将崩塌。台湾无论谁上台,都无法闪躲。

狮城“习马会”,仿似围棋顶尖高手对弈,精心布局出强手,深孚两岸主流民意,影响深远。(完)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应建立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机制,努力使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继续保持下去,使台海成为和平之海、发展之海。

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会面在亲切、亲和的气氛中展开,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海内外同胞为两岸领导人勇敢迈出关键一步,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光复,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本应与大陆同胞一道,共建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因国共内战,这个美好愿望波折不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承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国民党政权退据台湾。

蒋介石以中国正统自居,反对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一个中国”立场上国共双方有着相似的看法,使和平解放台湾成为可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心系祖国的宝岛台湾。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主张,设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东西冷战剧烈的时代,这个想法缺乏实现的外部环境。

因长期的政治对立与军事对峙,两岸人民很长一段时间是“老死不相往来”,浅浅的海峡宽过太平洋,隔阂日深。

随着东西方冷战趋于缓和,中美两个长期敌对的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尽快实现“通商、通邮、通航”。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想与国民党领导人会面,双方坐下来谈。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今天愿以共产党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先生、谢东闵先生、孙运璇先生”等人,“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谈判”。邓小平还通过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传话给蒋经国,希望能与老同学见上一面。

蒋经国对邓小平的会面口信小心应对,害怕骤然调整两岸政策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病逝前,1987年11月,蒋经国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毅然决然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经过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商谈,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的口头共识。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会谈,达成四项协议。

为了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敌对状态,1995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提议:“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就是相互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

李登辉对两岸领导人会面提出许多大陆难以接受的条件,如“要在国际场合”、“要以中华民国总统身份”等。为了避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大陆对台湾方面的过份要求没有答应。

2000年5月,代表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两岸会谈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也就失去了会面的前提条件。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交换意见,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新闻公报。“胡连会”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第一次会面。

1979年以来,大陆积极倡议“三通”,通过经济交流来推动两岸民众的互动。经过近30年的努力,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终于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两岸“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济交流不断深入,海协会和海基会恢复商谈,签署了23项协议,各阶层的互动日益频繁。2014年两岸交流约800万人次,每天往来于两岸的航班近120多个。这为两岸关系的突破打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民意基础。随着两岸交流进入深水区,需要扩大人员互动的范围与提高人员互访的层级。

两岸一家人,人员互动,就要常来常往,不应将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排除在外。两岸领导人共商和平发展的大计,是推动两岸保持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由于台湾方面的严格限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领导人从未访问过台湾。

代表国民党的马英九上台后,兼任国民党主席,反对台独,坚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大陆领导人多次表示愿意与台湾领导人会面。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一再给两岸领导人会面制造障碍,西方大国也不愿意两岸走的太近。受限于多方面因素的约束,马英九对两岸领导人会面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提出在国际场合等要求。

化解历史分歧,铸剑为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多年,与台胞接触频繁。他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两岸一家亲”,“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对此,马英九做出回应:“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如果两岸领导人要会面,一定是在我方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同时是在一种对等尊严的状态下才有可能。”

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两岸领导人都有意会面,分歧在于具体的时间、地点、身份等问题。

为了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正视复杂的两岸关系,两岸领导人怀着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不计较身份、称呼这些次要问题,排除障碍,通过多次沟通,终于在新加坡会面。此乃第三地,既非大陆,亦非台湾,有“汪辜会谈”的先例。马英九已不再兼任国民党主席,此次会面,是大陆领导人与台湾领导人的会面,互称“先生”,体现了对等包容、相互尊重。时间是11月7日,马英九还有近7个月的任期。此时距台湾大选还有2个多月,国民党还是执政党。此次会面对台湾下一任领导人亦有示范作用。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关系经历66年的风风雨雨,冲突坎坷,走到今天,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成功会面,相见恨晚,互诉衷肠,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将为两岸化解历史恩怨、共谋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探索出一条新路。(褚静涛中国社科院两岸关系专家)

【“习马会”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为两岸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开凿了新的空间。】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张志军介绍,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是双方商定的。这是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

“习马会”的举行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66年来台海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展开“破冰之旅”,开辟了国共两党机制化对话的通道,而“习马会”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对巩固和拓展两岸关系,指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将产生深远影响。

“习马会”得以实现,首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次见证。过去7年多以来,两岸双方协商签署了23项协议,解决了事关两岸民众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全面直接“三通”,经济、文化、人员等各方面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关系达到了66年以来的一个高峰。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自然结果,可谓“水到渠成”。

“习马会”的举行,也是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需要。今年5月,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指出,“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习马会”的务实安排,既体现了巩固和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也为两岸增强民族认同,增进政治互信开启了新模式。

对于“习马会”的举行,从台海两岸到国际社会,普遍乐见其成。台湾舆论认为,这将成为“两岸建立崭新关系的新契机”。可以说,台海两岸巩固和发展和平发展关系,而不是破坏和阻挠这一进程,具有广泛共识。当下,在台湾地区也存在一些“逢中必反”、试图绑架两岸关系牟取政治利益的杂音,“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也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这进一步凸现了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必要性。

“习马会”的举行,为两岸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开凿了新的空间。而过去7年多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的成果则证明,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政治基础,是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的根本保证。无论未来台岛政情如何变化,这一基础都不容动摇。维护这一基础,应成为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使命。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两岸在坚持各自基本立场的同时,对一些此前长期坚持的细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这表明双方都意识到,“谈些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早日开始谈起来”。】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尽管许多和“习马会”有关的细节还待进一步披露,但据双方及媒体披露,此次会面为时将约1小时,两位领导人以“先生”互称而不相互称呼职务、头衔,会面内容将集中在台海两岸关系方面,“不签署任何协议,不发表联合声明”。从这些信息可知,会面的首要意义是“见面”的象征意义,而会面的具体内容则反在其次。

但正如许多国际传媒和评论家所言“见面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1949年至今,两岸间联系的恢复、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如今两岸间不仅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曾经的“雷区”——台海“三通”,也早被两岸直航的便利“刷”成了“过去时”。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两岸许多有识之士付出了巨大代价和艰辛努力,1993年汪辜会谈的两位主角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更早在2005年同年双双去世,未能亲眼看到“习马会”这里程碑式的一幕。

自两岸恢复接触以来,双方经贸关系、人员往来日渐频繁、方便,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但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热”相比,自“92共识”后,双方在政治话题和高层接触方面却长期徘徊不前,这种“政冷”的局面不但成为台海两岸社会、民众加强互信、减少隔阂的一种障碍,也随时可能成为“经热”的制约因素。

所以,此次“习马会”得以成行,是两岸有关方面务实的结果,和政治艺术的体现,双方在坚持各自基本立场的同时,对一些此前长期坚持的细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这表明双方都意识到,“谈些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早日开始谈起来”。

正如大陆方面多次所重申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是大陆多年来的主张,大陆一直希望“两岸间多走动”,此次“习马会”的成行表明,两岸领导人在“见面”这一基本出发点上达成了重要共识,这同样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既然“见面”如此重要,那么为达成此目的,一些非关基本立场、原则的问题就可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015年1月,台湾地区就将举行选举,但不管未来台湾政坛如何更迭,“习马会”本身就是两岸关系的一大发展和突破,体现了两岸新一代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

值得一说的是,1993年的“汪辜会谈”破冰握手,地点同样在新加坡。22年过去,同样的地点将见证台海关系史上更具深远意义的一幕,这也将是对已故的汪、辜两位先生最好的纪念与告慰。

两岸同胞期盼的时刻终于来临: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双手紧握。

这一握,跨越了66年的风云坎坷,展示了两岸追求和平发展的信心与解决争议的智慧。

惊喜来得太突然。此前,还有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存在疑虑,担心两岸关系可能产生变数。就在此时,两岸领导人迈向彼此的一小步,推动两岸关系前进了一大步,给两岸关系拓展了新的空间,描绘了新的前景,给所有对两岸关系持有善良愿望的人们以信心——“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

海峡两岸从家书难寄到领导人握手会面,从情感的视角看,是源于“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从法理的视角看,是因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从未分裂;从现实的视角看,是因为30多年来,两岸走过了从激烈对抗到开放探亲和“三通”的协商合作之路。这一切都有赖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

即便如此,两岸尚未统一。在超越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分歧和争议仍然存在。23年前的1992年,两岸智慧地达成了“九二共识”,一个搁置争议、但确定了两岸关系根本性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又智慧地就经济民生展开了一系列协商,给两岸人民往来便利、合作互惠铺平了道路,成就了“习马会”这一必将定格历史的瞬间,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习马会”让“九二共识”这一定海神针的作用再次凸显。有这一政治基础在,“先生”二字就能四两拨千斤,抛却历史的恩怨和现实的纠结,实现海峡两岸新的突破。从两岸领导人会面中传出来的消息显示,无论是两岸货贸协议、设立两岸热线,还是台湾人民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等问题,大陆都积极回应。习近平表示,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这些都令我们对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抱有新的期待。

智慧也体现在大格局、大心胸上。习近平在会面中再次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台湾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这为两岸关系的未来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当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成为两岸同胞的主流心声,负责任的党派和政治人物,不能无视海峡两岸来之不易的交流合作成果,更不能无视成就这些成果的“九二共识”。

“习马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期待和信心,但两岸间的分歧矛盾仍在,两岸关系的威胁仍在。“台独”势力仍在煽动两岸同胞的敌意和对立,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仍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考验。

以“习马会”为起点,两岸将继续展示信心与智慧。我们坚信,两岸同胞必将越走越近,我们的手都将紧紧握在一起!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