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从11月2日开始,记者对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上的服饰、食品、化妆品等125款商品价格进行跟踪监测。等到10日下午,记者打开“购物车”,重新记录下各商品的价格进行对比,发现:价格维持不变的有53款商品,占比为42.4%。68款商品价格有不同程度下调,占比54.4%,另有3款产品价格不降反升,占比2.4%。另有1款商品已经下架搜不到了。(11月12日《新文化报》)

双十一之所以成为一次购物者的狂欢,原因当然不是其光棍节的噱头,而是商品在这一天会出现较大的折扣,至少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预期和购物习惯。所以,在这一天,人们尽情释放自己的购物欲望,即便这欲望对应的商品并非自己生活的必需品。这种放纵,从天猫的天价成交可以窥见:2015天猫“双十一”开始的第18秒,交易额超1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占比79.66%;1分12秒,销售额破10亿元,无线占比77%;12分28秒,100亿。截止7小时45分42秒,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超417亿,超过2014年美国感恩节购物节线上交易总额。

这几乎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疯狂,同时又是一种难以解释的疯狂。面对这种疯狂,媒体企图和希望通过客观的盘点与分析,让躁动的人们能够渐渐理性和平静下来。于是,有细心的媒体对比了商品在双十一前后的价格,得出的结论是,其实双十一商品也没有便宜到要疯抢的程度,在调查范围内只有六成商品降价了而已。这样的策划可谓用心良苦。在双十一,媒体既需要寻找独家新闻,又希望引导人们理性消费,这样的选题比较好地融合了这两个目的。当然,对于这样的信息,不同角度的观察会有不同的解读,单纯以双十一降价有限来切入此次购物狂欢,可能忽视了互联网商业的魅力和价值。

应该看到,六成商品降价已经是一个不低的比例。六成商品降价到底是高还是低,需要一个具体的参照系。尽管,在人们的期待中,双十一商品应该全部降价才对。媒体的感叹,大概来源于此。但是,不同商品有不同定位,有些比较昂贵的商品,就不太会以降低的方式进行促销,即便恰逢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这是它们定价和营销的策略。所以,总体而言,有六成商品真正降价已经不错,这个比例并不能算低。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所追逐的可能就是这六成降价的商品。那么,对于双十一购物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其实已经享受到了降价的优惠——他们中意的商品全部在降价,没有降价的他们根本没有买。

客观地说,能看到降价信息本身就是互联网+价值。在市场交易中,获取暴利的一个关键是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知道哪里有充足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不知道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是多少。所以,现实中,消费者在实体店消费时通常处于信息缺失的状态,他们能否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运气和能力——要恰好碰到、找到合适的商家才可以;要能说会道、懂得砍价才可以。而在互联网购物中,就没有这个烦恼:万能的网络几乎可以满足消费者任何需求,而且可以将优质的信息进行推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几乎处于透明的状态,在网络海量信息的对比中,人们比较容易接近其真实的成本与价格。

“互联网+”的魅力和价值,在于互联思维对于市场资源的联通——共享、共用、共赢。因为互联网商业的存在,市场交易的门槛被大大降低。这种降低既是对消费者而言,也是对经营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原本横亘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被尽可能地打破,商家要想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要把功夫和精力放在如何做到物美价廉,如何塑造口碑和品牌上。这又相当于促进了市场竞争的规范,维护了市场的秩序。因此,即便真的只有六成商品在双十一出现了降价,互联思维对商业、对市场的促进作用,也应该于双十一的狂欢中,亦或者于双十一的反思中,被清晰看到。(李劭强)

912亿元成交量的中国“双十一”,不仅让喵星人群情振奋,不断刷新的消费纪录,更让外人望尘莫及。2015年,“双十一”经历着七年之痒。这一年,依托融媒体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商业态在裂变,网购文化亦在重塑自己的社会认知。比如,在今年的11月11日,消费者不仅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买买买”,卫视平台上的跨界晚会还可以顺道“看看看”。

几天前,马云说“双十一”能长命百岁,起码还要活93年。这当然是美好祝愿,因为炒作“暴发户”容易,要培养“贵族”太难。作为消费主义符号的“双十一”,要能如同传统习俗般渊源流传下去,不能从精神价值或文化意蕴层面拿出点什么,好不好意思不说,迟早要被历史归于笑谈。

“双十一”购物节的前身,是当年南京大学的几个小伙子,臆想出来的“光棍节”。微博段子手的火上浇油,商业触觉的煽风点火,终于让这个寻常日子,迅速成为青年亚文化中的标志,它传递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既渴望“脱单”,又解嘲“单身汪”。年轻人虽然未必有钱,却是消费市场的潜力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取向,极大左右着交易量。电商很聪明,既用讨喜的消费主义为不太雅致的“单身节”之流俗洗地,又将愉悦的消费文化置换为“双十一”的主题。也许就像专家说的,节日与消费,本就是你侬我侬的关系。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早有类似记载。越大的节日,越对应着天量的集中消费。

购物节天生不是原罪,在国外,它是大众文化中的狂欢常态,“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约瑟夫塞尔吉从“消费者幸福”角度,描绘这种购物狂欢状态:在特点时间点的购物节日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会产生一种期待,只有完成下单,幸福感才能达到峰值。这种幸福,不是占便宜、排长队,而是兑现劳动价值、实现物质梦想。“双十一”的成功,与其说是在经济意义上激活了消费信心与意愿,不如说是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将纯粹的现代商业文化展示在我们面前:亲近新技术,乐活新创意,激荡新主张。在买与卖的原始程序中,铺陈出新生活的梦想之花。

春节吃饺子,端午包粽子。节日文化与消费主张,总有固定的位序。“双十一”生逢其时,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在“中国制造2025”的强力支撑下,在“十三五”的版图上必然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既然是节日,既然是新民俗,这一天买东西是“为了什么”呢?“为国囤货”固然是个玩笑,但就算没有高大上的答案,也一定要有个走心的共识。不然,有朝一日低价不再,人生的购物车里,还有攒货的欲望?

是的,“双十一”要行稳致远,推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点小清新,需要点正能量。(邓海建)

【有些政府部门一方面欢呼“拥抱互联网 ”、“拥抱新经济”,一方面却在新经济模式悄然降临时,或者惧怕其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洗牌,或者仍然受陈旧的管制思维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设下重重障碍。】

当全世界为双十一期间中国消费者巨大的消费能力感叹不已时,呼和浩特的网购者和快递企业却过得相当郁闷。人们从新闻中看到,呼和浩特快递员骑马送快递、用滴滴快车送快递的场景。快递小哥成为“套马的汉子”,这事一点都不浪漫,因为这不是快递公司的营销手段,而是在呼和浩特集中整治机动三轮车之后的无奈选择。

禁令之下,呼和浩特的快递一时退到“最后一公里基本靠走”的境地。效率大幅降低,快递员大量离职。在快递公司的吁请之下,呼和浩特市开了一个口子,原则上同意取得经营许可的45家快递公司的4000辆快递专用三轮车上路,但时间仅限于晚7点到早上7点半集中配送。

从“一刀切”禁止电动三轮车上路,到只允许晚上送快递,充分显露出决策者没有网购的经验。大半夜送快递,几个消费者敢开门?

呼和浩特不是最近唯一向快递下手的城市,山东日照市对各种违法车辆进行综合整治,快递送货的三轮车是被查主要对象之一。

在现实中,一些快递三轮车确实存在问题,但就跟不能因为糖尿病的存在便禁止吃糖一样,快递三轮是发展中的产物,因为适合国情才成为行业的标配,即使有问题也应在发展中解决。

事实上,10月2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曾提出:“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用于城市收投服务的管理办法,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行难问题。”李克强总理表示,要给予快递专用车辆城市通行和作业便利。

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历史性的转型。而互联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对我国传统经济结构进行全面的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一系列新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模式正是这一时期的新亮点。从中央政府到社会各界,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在“互联网+”上和电商上。

我们期待中国商业基础设施震惊世界的那一天,近年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进步都有目共睹。但一个小小的三轮车,却让我们意识到作风粗暴的管理者可以一夜之间让所有进步化为乌有。商家“当天达”“次日达”的承诺抵不过一纸行政命令。

这就好比叶公好龙,仰慕龙的壮丽,却被龙的气势所吓倒。现在,有些政府部门一方面欢呼“拥抱互联网 ”、“拥抱新经济”,一方面却在新经济模式悄然降临时,或者惧怕其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洗牌,或者仍然受陈旧的管制思维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设下重重障碍。

还比如专车,从经济角度看,专车这一共享经济模式,已成为一种新经济潮流,不仅便利人们出行,更是对现有资源的结构性优化。而对于职能部门来讲,这恰是一个落实“拥抱新经济”的契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更具开放性的治理思维,给予其更大的成长空间,才符合“互联网 ”时代的趋势。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政府部门需要做的,是真正理解并接纳新经济模式的奥义,对现有的行政系统进行改革和调试,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没有悬念。双十一刷新了去年的销售纪录。但包括经济学界在内的人们所没料到的是,所有的纪录刷得那么狠。天猫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刷新了去年双11全天的销售总量。

七年不痒,反而呈现出欲罢不能的亢奋,这是不按常态出牌的创新驱动的神奇魅力,是中国这个最大的生产国与消费国走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商平台对中产阶级群体规模与消费诉求的精准拿捏。世界看好中国,中国也在看好世界。双十一是电商撮合生产与消费、价格与市场、中国与世界的一种狂欢仪式。七年之欢,是这场姻缘的刚刚开始。

世界上没有哪个消费市场,能够像中国一样,对于商品价格的释放需求来得如此强烈。当一只名牌包包,中国消费者需要跨出国门、甚至绕圈地球才能拿到不带水分的价格,当任何一款产品都高昂着价格头颅不愿向中国的普通消费者低头的时候,让它向你走近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用互联网的形态击穿一道道附着在成本之上的门槛与橱窗。它确实削去了太多中间环节的利益,甚至引起传统销售的抵制,但双十一如同一年一度的全球贸易集市,终归让生产商与消费者从这个狂欢节中找到了“调情”的乐趣。这也是今年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家争搭双十一销售快车的原因所在。

在昨天的电商销售捷报中,频率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中国速度”。这个速度,当然不是指抢单的速度,而是中国消费能力的增长速度。2009年还是小众独乐乐的光棍节,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电子商务盛宴。这7年,正是中国中产阶级规模呈几何式增长的7年。今年的双十一,有西方媒体如此描述,“1亿人在中国的光棍节尽情挥霍”。而这个数字,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将无疑又是一个起点,而不会是终点。诚如马云在双十一启动仪式上所说的那样,未来10年,中国将产生5亿中产阶级。要想满足这些内需,需要互联网下的全球化。如果能找到释放内需的方法,力量是巨大的。

互联网上双十一的“中国速度”,只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消费能力膨胀速度的一个缩影。两者之间是一种正比的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得越快,中产阶级的规模就会发展得更大,中国在全球的消费能力就越强。而对中国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最有诱惑力的正是价格与实惠。他们累加在一起的购买力是无法想象的,甚至撬动整个世界经济。从这个意义来说,电商既是一个销售平台,又是粘合经济发力、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且反过来促进中产阶级队伍壮大的一个创新舞台。这也是整个“中国速度”的魅力所在。谁在这个“中国速度”中发挥作用,甚至谁搭上了这辆快车,谁就能在“中国速度”中受益。

双十一是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狂欢日,也是消费欲望的井喷日。双十一正是因为拉动的是内需与外需的两个轮子,使得生产、营销与消费,呈现出一拍即合的地球村效应。在这个“村民”狂欢的日子,众多国际名牌以向消费者示好的方式,低下了不可一世的高傲头颅。可以说,除了惯以高价消费而在社会群体中体现区别于普通人群的所谓贵族心底会有一些失落;除了传统营销环节因改变了坐南朝北的利润优势而在互联网销售平台面前隐隐感觉阵痛,双十一带给世界的不只是消费者的狂欢,也不只是生产制造与消费者之间的双赢,更是整个经济环节的集体共赢。

中国经济日新月异,世界目光垂涎中国,双十一只要发展,就不会发痒。只要创新,就没有闭幕。不信,明年走着瞧。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但是11月11日这天,恐怕却很少有人不知道了。这一天,被称为“光棍节”,源起于网络的狂欢。由于电商的热炒,它已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购物节。

无论喜欢这个“节日”与否,不可否认,在这一天,你的手机可能被各种吐槽的段子刷屏;也有不少人早早地就锁定了各种商品,调好了闹钟,就等着晚上12点一到,鼠标飞动、键盘噼啪,“抢”到心仪的商品。

这样的节日,直面看去,当然是人造的,似乎也是躁动的、浅薄的,甚至有些光怪陆离。但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更应该理性反思的是,这样的节日,何以风靡至此?无论如何高谈阔论对狂欢的不屑,恐怕也很难躲掉第二天在办公室里,有人对你说他在“双十一”这天“抢到”了某样好东西。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舆论,都不乏对爱情的歌颂,爱情被视为天然的、必须的,拥有爱情则是幸福的,反之,年龄到点却没有爱情,往往会被同情的眼光打量。那么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自然就有人反抗:为什么单身的人就不能过节?就不配拥有幸福?于是颇有民意基础的社会情绪与偶然的日期如电光火石一触,掀起了一场狂欢。可以说,“光棍节”源起于对“爱情成功学”的反抗。

而商业接盘则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是单身人士的节日,那么逛街、吃饭、看电影都不太合适,而一个人孤独而激烈的网购,则颇为应景。于是电商蜂拥而上,把这个节日彻底变成了购物节。

且慢对节日弥漫的商业味痛心疾首。明末文人张岱就写过一篇《西湖七月半》,原本是源起于宗教、气氛颇为肃杀的中元节,在他的记载里,却是“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好一派《清明上河图》的景象。商业原本就是抓住社会情绪制造卖点的,节日与商业,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即使传统节日,其含义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变化,比如“乞巧节”就变成了“七夕节”。

如果一个节日,既能让很多的情绪得到宣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其实宽容点来看,倒也不是一件坏事儿吧。

【其实,在前网络时代,购物狂也有;但如此普遍而大规模地滋生了疯狂购物的生活方式,那只能发生在支付方式极其便利、对商品的选择极其丰富之后。】

这个双十一,电商一个接一个的营销纪录正在不断地刷新,大众的购买欲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大家一边身陷购物狂欢的海洋,一边也在哀号:购物车太沉、钱包太扁!可惜,看到这么多打折、满减的商品琳琅满目地在网络上招手,又情不自禁地点击、支付。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剁手族”吗?

与此同时,一则名为《注意!买买买或是精神病!》的消息也在微博和网络上到处传播。内容大意是:“近日,国际医学期刊的一篇分析称,有一种‘买买买’被称为强迫性购物,是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

一般我对这一类的新闻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它既没有新闻源,也没有准确的描述,更没有对什么程度的“买买买”才是精神病作出个界定;否则的话,如果喜欢购物就是精神病,你让中国千千万万“马云背后的女人”情何以堪!

但有一点是没错的,真有一种病叫“强迫性购物”。美国有部电影叫做《一个购物狂的独白》,那位姑娘,因为喜欢疯狂地购物,把信用卡都刷爆了,被银行四处追债。她被视为行为障碍,不得不参加互助小组来治愈自己的“购物狂”病征。这种强迫性购物,就和一般的‘买买买’有很大区别。它“只重过程,不看结果”,在意的不是购买了什么有用的、喜欢的东西,而是购买的过程本身。在资料中,我看到对这种“强迫性购物”的介绍:

“在心理学上,它被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一类,确实算是一类疾病。同类问题中还包括赌博成瘾甚至滥用药物成瘾等。关于强迫性购物是如何出现的,目前认为成因和抑郁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脑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因为神经递质分泌和水平紊乱,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诱发抑郁症这样的疾病;也可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和行为,导致强迫性购物这样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真正严重到需要就医的“买买买”症患者,是非常少的。

其实,在前网络时代,购物狂也有;但如此普遍而大规模地滋生了疯狂购物的生活方式,那只能发生在支付方式极其便利、对商品的选择极其丰富之后。如果没有大量那种喜欢囤货、喜欢购买非必需品的人群存在,没有那种喊着要剁手却发现自己是“千手观音”的人存在,是不可能存在这种天猫奇迹的。别担心,这不是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的问题。我看了许多文章,讥讽那种喜欢购买便宜货,什么打折买什么,比如囤了一个阳台的卷纸、三年也用不完的洗发水、刚买了够用两年的卫生巾就怀孕了,仅仅为了打个8.8折或者凑单500减50。又或者,什么新鲜买什么,扫地机器人、一百年都用不到一次的按摩椅,占了小半个客厅的跑步机、一柜子没有剪商标的衣服。

这些,笑笑就可以了,又如何?只要不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钱花在这儿和花在那儿,都非常个人化,不值得指责。花两万块钱买个喜欢的包包,和花同样的钱买一柜子的书,或者去韩国玩一趟,很难说谁比谁更正确。

相比而言,我更不喜欢那种站在高处俯视芸芸众生,众人皆傻我独醒的姿态。有的人,梦想是瓦尔登湖,总认为世间物欲横流,都是有腥浊之气的;有的人,认为在双十一购物的都没有独立思考精神,将在招聘时不予考虑……这可不是我的臆想,微博上这样的言论多着呢。

我想,就是花自己的钱买买买,何错之有?为什么不是被“精神病”,就是被“物欲化”?这个世界现在怎么搞得这么难了,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侯虹斌(专栏作家)

一年一度的“双11”大幕又启,与往年相比,今年“双11”的火爆,有过之而无不及。“双11”开始前,几家电商刀光剑影,频频过招;“双11”开启之后,则分别进入了“数钱模式”。阿里巴巴官方的数据显示,零点刚过18秒,交易额即突破1亿元人民币;12分28秒,交易额冲破100亿元。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市”不同。从2009年至今,“双11”已走过了6个年头。这个人造的网络购物狂欢节,不仅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而且设置了舆论议题。围绕“双11”创造的辉煌业绩,有人鼓掌较好,也有人忧心忡忡。

在一些人看来,应该相信市场不会说谎。这些年来,“双11”成交量不断扩大,就说明它逐渐得到了社会认可。阿里的数据显示,2014年,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突破571亿元。今年数据虽未公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估计几家电商的销售数额,“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面对这么大的成交量,面对这么多人的参与,自然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创新的力量,相信消费的力量。

也有一些人认为,应该看到繁荣背后的隐忧。销售数据的不断拉升,不代表商业模式就完美无缺。关于“双11”,市场上一直存在“透支说”,先是“一天顶一月”,然后“热闹一天冷清一月”。目前“双11”的繁荣,基本上还是靠降价拼出来的。无论这一天是真便宜还是假便宜,总之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这种销售模式,与传统商业“大甩卖”有何本质区别?

而公众诟病已久的诚信问题,也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据国家工商总局抽查,2014年的网购正品率只有58.7%。根据媒体对今年“双11”125款商品的初步跟踪调查,真正降价的不足6成。假货、假降、假成交量,这也意味着,“买买买”的背后可能是“假假假”。

两种观点及其背后现象,并列起来才是一个真实的“双11”。单独讲哪一点都不公允,也不是负责任的。我们既要看到一个空前繁荣的电商市场,也要看到这个市场存在的问题。一个市场的理性,往往不是在风平浪静之时,而是在众声喧哗之际。特别是在一场狂欢中,面对不断膨胀的数据,很容易丧失理性。一旦错过了“时间窗口”,即使看到了问题蔓延,但由于担心掉头成本太高,也会像高速运行的动车一样,不敢轻易掉头,甚至不敢急转弯,往往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买买买”的背后不该是“假假假”,如何培育一个健康繁荣的电商市场,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两年前马云曾表示,公司有25000名员工,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有1000多万人。加上其他电商,吸纳的就业和创造的效益,是十分惊人的。电商的发展,对于方便消费,扩大内需,化解经济下行压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中国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决定了电商市场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这带来的不应该是“发展所累”,而是应该自觉自信地迈向未来。

对“双11”别捧杀也别棒杀,这才是理性的态度。无论是各大电商还是相关职能部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有忧患意识,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互联网 ”时代的电子商务行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个市场再培养几个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家,也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昨天是“双11”,在这场全球关注、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中,交易纪录被毫无悬念地打破,“互联网 ”正在以一骑绝尘的速度为中国经济和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这是每个家庭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为厂家、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多赢的局面。短短不到8小时,仅天猫一家的交易金额就超过417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去年美国感恩节购物狂欢的线上交易总额。这一天,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得到了集中展现,其传导效应也必将刺激供给端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从而才能在传播价值方式迎来革命性变化的今天分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电商必将因成本优势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一点已经得到且将继续得到充分的证明。诚然,大量的实体店铺将因此而倒闭关张,但若以此来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并认为实体经济将迎来灾难,恐怕并不正确。根本上说,制造业才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直接创造了商品,至于是在线下还是线上达成交易,并不会影响其生产积极性。反之,借助线上交易价格低、比价容易等优势,消费者坐在家中便可以挑选最具性价比的商品,事实上恰恰促进了消费,使真正的优质产品从中脱颖而出,并对中小企业的弯道超车带来了极大便捷。从另一方面看,网购时代的来临,也极大地促进了物流、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最便捷的渠道。

内需不振也许从来就是个伪命题。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显示,国人海外消费再创纪录,我国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无论是奢侈品还是马桶盖,即使消费者明知产地就在中国,却依然热衷于去海外购买,恰说明中国制造并非始终在原地踏步,而是缺乏更好的发现和评价机制,使得供需双方无法更好地对接。电商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假货、刷单、欺诈等乱象却也是始终挥之不去的魅影,如何更好地融合线上线下优势,不断降低消费者的选择和维权成本,必将成为电商今后能否再上台阶的关键。

创造价值者永远不会过时,谁能以质优价廉的服务将商品价值传递给消费者,谁就会成为时代的赢家。“互联网 ”的魅力已经得到证明,并且将加速各行业的洗牌过程,这不是实体经济的灾难,而恰是其迎来新发展的东风。

这是一场中国电商的狂欢。阿里巴巴在水立方举行“双11”狂欢夜,包括“007”丹尼尔·克雷格在内的众多中外明星站台,亿万网民追捧,引爆网购大狂欢——仅天猫一家的交易额18秒破亿元人民币,12分28秒破百亿元……

这亦是一场全球商机的盛宴。北美地区多家本土购物网站破天荒地在首页打出中文广告,热烈庆祝“全球最大网购日”诞生;俄媒预计,俄罗斯人今年“双11”在中国电商平台的网购额将是在中国实体店全年消费额的20倍;德国、英国、土耳其的商家赶在今年“双11”前登陆中国电商平台,德国球星拉姆还如同拜年般专门通过视频向中国人民祝贺“双11”……

“双11”购物节走到第7年,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俨然已经进化成中国本土电商和海外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和海外商家的互联互通的符号。各大外电纷纷跟进滚动发稿,“半天销售90亿美元”“中国引爆全球最大网购狂欢”……

从深层次看,“双11”让人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虚拟世界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而折射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双向开放,是中国经济“软实力”走向世界的新篇章。一句话,“双11”大踏步迈向世界,意义重大。

听,外资奔向中国的脚步越来越迫切。

脸谱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北京全程用中文演讲,波音、苹果等美国大公司相继在华增加投资;大众公司借着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的东风,宣布未来4年在华投资220亿欧元……此外,外商投资更多元,涵盖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业、创新产业等各领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将有更多机会。

听,中国经济走向全球的脚步越来越欢快。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制造早已不是简单的海外超市货,已经进入诸如精密仪器、飞机零部件、汽车、铁路等核心领域。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的列车、铁路将铺展在欧亚、中亚、东南亚、非洲大陆;中国的互联网、通信企业纷纷在欧美建立研发中心;中国2014年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中国资本在海外并购企业,买下欧美地标,入股欧洲球队;人民币在海外建立离岸交易中心,更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货币……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产能,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本,中国经济从未与世界如此紧密互生。

听,中国理念助力世界发展的脚步越来越铿锵。

刚刚过去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此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等一个个新倡议、新机制、新理念,助力世界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全球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

“双11”这一人造节,一步步演变为全球消费者的狂欢节,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相拥的脚步蹄疾而步稳。这表明,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日上午9点52分,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交易额突破500亿,无线占比72.93%。据了解,去年天猫“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节点是21时12分。这也意味着,今年“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整整比去年缩短了一半。(相关报道见A12版)

网购从小众走向大众

虽然早就预料到今年的“双11”会比去年更疯狂,但是,当阶段性结果公布以后,还是感到十分惊讶、十分难以令人置信,广大居民购物的狂欢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想象。甚至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疯狂之后,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无疑还是物流,亦即消费者能否准时拿到所购的商品。不过,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重要的是,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而网购之所以为各类人群所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高、中、低档商品,都可以通过网购买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也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与观念。

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改变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意识是非常强的、观念也是超前的。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故事,也一直为中国人所多乐道。正是因为消费意识强、消费观念超前,因此,消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力也非常的强。严格地讲,消费已成为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最主要力量。美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也是居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居民消费的启动,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恢复与加快,带动了就业,就业的好转,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消费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人长期养成的习惯,则是储蓄,亦即把钱存放在银行,一点点地进行积累,待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用于购买住房、家具等“大件”商品,并做好防老、防病、防读书等的准备。在经济发展平稳、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这样做的结果,还不至于使手中的钱贬值。但是,如果经济的波动性大了,通货膨胀严重了,对广大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来说,存钱就意味着货币的贬值,就意味着购买力的下降。不仅如此,整个社会资源的周转效率也非常的低、社会财富的乘数效应难以形成。中国以超过美国的广义货币(M2)对应不足美国一半的CDP,很大程度上,也与整个社会资金的周转效率不高有关,与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强、消费动力不足有关。如果广大居民的消费意识强些、消费观念能够得到有效转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也正是因为广大居民过度热衷于储蓄,消费的意识不强。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受阻、投资乏力的情况出现以后,理应扮演拉动经济主要角色的消费,也没有能够有名充分地发挥作用。相反,在某些领域,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短腿,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自然,消费与经济的关系也难以有效互动了。

以“双11”购物狂欢为核心的互联网消费,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中国的消费潜力还是很大的,只是没有找到打开消费通道的钥匙。而互联网消费,则极有可能是让中国人改变消费习惯、转变消费观念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

改善消费环境政府当有作为

当从不接受到接受,当从小众走向大众,当集中于年轻人和城市人到中老年人、农村人,互联网消费和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时,应当发现,消费原来也如此简单,也如此能够走进每家每户,且不再因为担心消费过多而影响储蓄和积累。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的改变。只是,这样的改变,不能永远依靠广大居民的自发或冲动,而应当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互联网消费、网购等新兴消费业务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有更加超前的思考与谋划,应当在如何改善消费环境方面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大的支持。首先,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消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作用的重要。因为,互联网消费可能会触及到许多政府一时难以接受的东西,如实体店营业额下降,就业人数减少,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形成冲击等。如果不能有效认识到互联网消费的重要,就有可能影响互联网 消费作用的发挥。

其二,要在政策上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特别在税收政策上,切不要总打网店的主意,不要一心只想着收税。对互联网消费来说,早晚也有一天要开征税收的,但绝不是现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尚不适合给互联网消费加重运行负担,待经济稳定以后,再考虑向网店等收税的问题。

第三,要大力支持互联网公司、商家等积极探索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创造诸如“双11”等可以有效拉动消费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平台,使消费的源动力越来越强,从而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最后,也要在维护消费市场秩序、规范互联网消费行为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各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公平竞争的行为,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不是让互联网消费倒在起点。

对于互联网公司、商家等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坚守诚信、确保信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不让假货挑战消费底线、损伤消费热情,而应当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假货进入互联网消费平台。一旦遇到这样的现象,互联网公司应当主动打击、主动清除,以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热情;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尤其要信誉第一,对向消费者作出的承诺,绝不打折,绝不出现不守信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更好地策划各种刺激消费的方案,尤其是像“双11”这种影响力大、拉动消费效果好的方案,要能够更多一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广大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的转变,把只会储蓄逐步转入既会储蓄、也会消费、以消费为主的轨道。那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诸如股市这样的投资平台,也能够进入流动性更强、投资热点更多的轨道。

【刺激群体消费恰恰是激活经济的手段,“购物节”的意义与消费者事后想“剁手”相反,从经济贡献角度来看,这是市场的手更加有力的证明。】

双十一最该打折的是什么?答案是自己的手。

虽然是调侃,但在消费心理学上,消费冲动与群体效应会导致人一时认不清自己的真正需求,这也就是造出“双十一”节日的目的所在。

营造节日来刺激消费,有些人说这是我国电商业的伟大发明,其实这种购物节在西方早已盛行,其中12月16日节礼日(Boxing Day)与“双十一”最为接近。由于教会在这一天会将募集款项捐给穷人,随后因为紧跟圣诞节的原因,商家会在这一天赠送打折券和清空一年的库存,慢慢变成了购物日。

这一促销办法在日本的商店也总能看到,日本商店促销时经常会打出“激安”和“限时贩售”等标语。“激安”就是特别便宜的意思,利用打折的标语来吸引客户,让本来不想买的顾客也来看看,不经意间将商店的货品展示变成了宣传性质的广告展位而省去了广告成本;“限时贩售”顾名思义,就是赶紧去购物车付款,根本不让你有比较价格的时间。

那么,既然购物节早在实体门店就存在,为何“双十一”的造节效应却能够如此成功呢?

从买方来看,制造购物节的影响手段,事实上是利用了国人的从众心理。如果说潜在的“双十一”买家多到组成一个正态分布,那么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本没有购物意向的人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从众的。而且,经常网购的人占“双十一”买家的60%-80%。这些买家只是调整了自己购物需求的时间点,把前几个月和后几个月的购物需求转化成了昨日当天的购物行为。而从卖方来看,这些人是给双十一刷新数据(天猫交易额12分28秒破百亿)和营造氛围的主流。利用已有客户的庞大群体为双十一造势然后再激发这个客户群体本身和潜在消费人群,这就是平台营造购物节概念与以往购物节不同的高明之处。

当然,“购物节”的意义与消费者事后想“剁手”相反,从经济贡献角度来看,这是市场的手更加有力的证明。首先,刺激群体消费恰恰是激活经济的手段,只要商品和资本在不断流动,就可以基本确保经济的健康。况且,我国的储蓄率本来就高,消费观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过于保守,导致GDP的消费构成占比总上不来,所以购物节的确有助于GDP结构的调整。

而且,双十一给商品供给方提供便利。毕竟打折不打折,商家说的算,所以购物节给商家提供了一个无成本的权利(option)。其次,购物节的促销本来就是一种广告展示,在这一天商家可以名正言顺的赔钱卖吆喝,不用经过广告商分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楼盘还放在双11上卖。没看过房子谁敢去网购房子呢?但是网购的时候看到了房子低价的网络标语说不定就会去真实的楼盘看看。

“购物节”效应还能够带动周边的一系列产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与社会闲散人士的就业一直是大难题,有可能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良好运作。电商平台的繁荣带动了个体经营、信息科技以及快递行业的繁荣。

所以,人造网络购物节在微观上可能诸多诟病,在宏观经济上绝对是功不可没。就算有人说电商平台是在烧投资人的钱,那么我们也不妨能够理解为,有钱人利用投资电商在为社会创造就业并且作出了经济贡献。

□栗施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成员)

【看到繁荣之后的冷寂,比沉迷于当下的繁荣更有价值。避免“双11”最终被自己束缚,强化消费者主权,不陷入恶性竞争,不以实体财富转移到电子平台为傲,努力融合新旧经济才是正途。】

第7个“双11”购物节以空前的繁荣拒绝了“七年之痒”。零点的钟声一敲响,2015天猫全球狂欢节1分12秒就成交了10亿元,不到13分钟,成交过百亿元——去年达到这一成交额用时38分钟。17小时28分后,交易额越过719亿元,超过201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单日零售额。在苏宁、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以及线下许多实体店面,交易额也在不断刷新。尽管最终数据尚不得知,但今年的“双11”在交易量、无线交易额、跨国商家和品牌参与度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纪录已确定无疑。

无疑,这些数据显示了“双11”购物者强大的消费能力。鉴于中国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双11”的繁荣还勾勒出了中国消费内需的强劲。这也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互印证。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成为统计数据中的最大亮点。

网络购物的脉冲式增长,表明社会的商业体系正在深刻演变。电子商务正在取代传统商务,成为主要的消费端口。这种商业形态的变革,不仅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驱动力,还拨快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的时间表,为中国制造拓展了一片新的蓝海。基于显著的商业利益,这种变革还将带动一系列“互联网士”的变革,改变物流、支付手段、网络基础到制造业产业的形态重塑。这一切都是中国经济应该适应并主动打造的新常态。

不过,尽管“双11”再次表现出了电子商务对创造消费和重塑商业生态的强大能力,但在强化消费者主权方面却依旧乏善可陈,新商业形态与旧交易方式的杂合所投下的阴影,如同其商业成绩一样耀眼。“双11”开战前,不同商家就已结成联盟,制造话题,相互攻讦;“双11”购物狂欢缺少创新,低价销售仍是唯一手段;即使降价,消费者也需辨别真伪:媒体跟踪的125款商品表明真正降价的不足6成;而商品的真伪更是多年痼疾,每年“双11”后,消费者投诉量就会急剧上升。

严苛一点讲,“双11”的新,只是新在交易平台和交易方式,而在内里,仍然到处可见旧经济的痕迹。不同电子商家联盟仍然习惯并热衷于零和式竞争而不是良性竞争,习惯并热衷于真假难辨的低价销售而缺少创新服务,习惯并热衷于做大规模而不注重耕作细分市场,这让“双11”如同在话题、娱乐、价格等符号共同堆积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拟的狂欢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中对消费者的口袋进行一次性榨取。

“双11”靓丽的商业业绩,并没有如实反映出新经济的真实内涵。如果全行业库存消化到一定程度,如果消费者适应了新交易方式,创造“双11”奇迹的基础就将消失。因此,看到繁荣之后的冷寂,比沉迷于当下的繁荣更有价值。避免“双11”最终被自己束缚,强化消费者主权,不陷入恶性竞争,不以实体财富转移到电子平台为傲,努力融合新旧经济才是正途。如此,新经济才能创造出真正奇迹。

跟前几年一样,今年的“双十一”依旧是网民们的狂欢。18秒,天猫交易额超1亿元;1分12秒,破10亿元;12分28秒,破100亿元;不到12小时,破500亿元,网购新纪录就此诞生。不仅天猫,在“双十一”大战前参与激烈竞争的电商平台京东、苏宁易购也都战绩不俗。虽然正逢“七年之痒”,但大量的“剁手党”还是用“买买买”将“双十一”推上了“历史新高地”。

“七年之痒”之后呢?伴随着“双十一”大大提前的销售,围绕这个人造节日“to be or not to be”的审视和争论也一直未停。有媒体评论指出,“双十一”是中国消费信心崛起的表征,象征着新经济,其存在的弊端并不足以构成其终结的理由。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几年折腾下来,“双十一”早已落入新时期的窠臼。

舆论虽然对“双十一”的“后市”有看衰和看多的两种观点,但对其在“前市”的表现则高度一致。自2009年至今,“双十一”这一人造网购节在释放消费潜力、提振经济方面的表现屡屡令人惊艳,销售纪录不断被刷新。与之相映照的是,从当年的2%到今年前三季度最新统计出的10%,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比重7年间增加了4倍。

但迭出的纪录远不是“双十一”的全部意义,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市场的激活,对我国消费者的信息传播,对零售业商业逻辑的重塑和颠覆性创新。也正是基于这些“启蒙红利”,我国才得以成为当前全球网购的标杆市场,并开启向外输出商业概念的新阶段。单就这一点,“双十一”就完全有理由和资格被写入我国商业发展的史卷。

经过七年时间的商业收编和“驯化”,“光棍节”创造了全球瞩目的现象级节日经济,领头羊阿里巴巴功不可没。但时至今日,“启蒙红利”已几近消失,网购人头数拓展不断逼近“天花板”,假货黑影和物流困境始终如影随形,轮番的“低价”营销轰炸下消费者早已“累觉不爱”,今年临近“双十一”时无底线的口水大战、海报暴力和商业胁迫则进一步暴露了购物狂欢背后秩序的混乱、竞争的无序和博弈的野蛮。以上这些无一不影响着节日经济的根基,危胁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生态。

中国消费信心的确是在电商的步步为营中崛起的,但长期浸淫其中,能否持续爆发还属未知。而且每年一次的“双十一”购物狂欢,在象征性和仪式性上是做足了功夫,但在蛀空了“光棍节”的文化认同之后并未构建其新的文化传统,一旦消费者对营销出现免疫,透支式消费回归理性,“空心化”的狂欢究竟还能走多远?

“七年之痒”过后,“双十一”到底何去何从,却是电商们思考的。热情和喧嚣过后,除了商家各种版本的“喜报”,还应该有站在制高点的审视和布局。互联网界有句话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成功切中了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大爆发的“双十一”,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王丹) 

【在电商引领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背景下,更要对电商行业严格要求,严格监管监督,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走在健康轨道上】

从11月2日开始,记者对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上的服饰、食品、化妆品等125款商品价格进行跟踪监测,到10日下午,在监控的125款产品中,价格维持不变的有53款商品,占比为42.4%。68款商品价格有不同程度下调,占比54.4%,另有3款产品价格不降反升,占比2.4%(11月11日《新文化报》)。

毫无疑问,“双11”之所以让消费者疯狂,首先是因为电商们所售商品的价格具有很大诱惑力,比如今年天猫宣传口号是“不只是5折”。然而,从记者跟踪调查情况来看,淘宝、天猫商品别说“5折”了,42.4%的商品价格维持不变,等于连0.1折优惠也没有。而2.4%的商品价格不降反升,更与价格打折的口号逆向而行。

尽管这次调查样本量比较少,但也能说明“不只是5折”的宣传口号不够真实,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对电商的这种假必须要打。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的,就属于价格欺诈。因此,电商们所售商品的价格折扣幅度,多少与宣传不符,有必要调查。

即使一些电商是按照宣传的折扣幅度来打折,我们也要警惕先提高商品价格,再按宣传的幅度来打折,因为这种现象在往年“双11”就曾出现过,今年或许也存在。期待各地物价部门既要密切关注媒体报道,也要盯紧各大电商平台,还要鼓励消费者积极投诉,以应对价格违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除宣传、价格方面可能有假外,电商所公布的交易额也可能有假。每年“双11”,电商交易额不断刷新纪录,这是好事,表明电商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每家电商自己所公布的交易额,由于没有经过严格审计,存在注水可能。电商之所以时时公布交易额,既是显示其江湖地位,也是进一步诱惑消费者购物。

去年,某些电商公布“双11”交易额之后,就被舆论认为存在数据造假,理由之一是电商平台上的网店为了完成销售额多采取“刷单”,甚至有报告称“在十家店中,有九家都会‘刷’出自己的销售额”。当不少网店都“刷单”,电商公布的交易额自然不真实。尽管一些电商严打“刷单”,但难以根除。

对另一些电商来说,或许是在默许“刷单”,因为这有助于电商吹高交易额。甚至某些电商为了提升业绩,也可能会修改后台数据。比如,去年10月,某电商公开承认,某品牌手机在其电器城预售系统原数据的确经过人工改动。“双11”交易额最受消费者和投资者关注,会不会也被人工改动呢?

另外,“双11”期间电商还有一种假恐怕也少不了,即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去年“双11”前,国家工商总局约谈了电商,但在“双11”期间抽检行动仍发现多家电商在售假,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侵犯了原品牌企业权益。

也就是说,“双11”虽然很火爆,但火爆背后隐藏着一些消费者不易发现的问题,各种虚假、假冒等行为折射出我国电商行业仍有待进一步规范,某些电商宁愿把钱花在晚会、广告上,也不肯用在打假方面。希望各地价格、工商、质检等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倒逼电商企业完善自身管理,早日远离各种假。

尤其在电商引领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背景下,更要对电商行业严格要求,严格监管监督,因为只有给电商迅速治病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走在健康轨道上。期待监管者在“双11”(某些电商促销期不只11月11日)期间做好“守夜人”,在“双11”结束后更加不可懈怠。

【互联网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实体经济借助互联网创造了销售的奇迹,这是中国新实体经济的崛起。】

二十四小时的“买买买”之后,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购节战绩已基本出炉。网民的网购热情之高令人惊讶,以第一个100亿为例,前年达到该成交额花了近六个小时,去年耗时38分钟,但今年仅用了12分28秒。“双十一”仅用一个半小时,交易额就超过去年美国“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两大盛宴的成交总额。据12日凌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天猫的总成交金额达到912.17亿元。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显示出中国网民强大的消费信心。近两年,中国经济常被一些国外经济学家看衰,而运行中也确实出现一些问题,但双十一的超级火爆至少说明三点:其一,中国亿万消费者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与消费能力,内需强大;其二,中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仍保有信心,因为在一个信心丧失的经济环境中,即便是再疯狂的打折促销,也无法刺激出双十一这么巨大的成交增长;其三,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双十一的巨额成交量,印证了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中央党校经济公开课上的判断,即尽管中国经济放缓,但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

除去宏观层面,双十一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出中国互联网业与电商业的巨大变化,同样是三个特点:第一,今年“双十一”最开始的200亿元交易额中,无线交易额占比高达74%;只用了17分58秒,无线交易额就超过100亿元。这表明在经过数年的中间阶段之后,移动互联网已经彻底战胜固网成为互联网的统治者。一般来说,最先向移动端转移的互联网行为是阅读和社交,由于涉及真金白银,电商一直是PC端的固守者,但今年,大部分人的购物行为也都转移到移动端,意义深远。

第二,电商市场向广大的农村下沉。今年双十一,有电商官方推出了农村电商交易额前十位的土豪村榜单,又有媒体报道双十一第一单商品在凌晨1点48分就正式送到了村里等,这背后有物流业飞速发展的原因,但更表现出农民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电商交易中来。在PC时代,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很多地方的农村是无法上网的,但现在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实际上在加速弭平中国的数字鸿沟。

第三是全球化,也是中国各大电商网站一年来拓展业务的重点。全球购、跨境电商的火热在本质上体现的还是中国人巨大的购买力,奶粉、纸尿裤、化妆品、奢侈品,从海淘时代开始,中国消费者就表现出了强劲的需求,现在电商们将这些需求从地下转为地上,汇涓涓细流为滔滔洪水。同时,今年国际买家批量涌现,不少外国人也参与了这场中国电商发起的购物狂欢。

事实上,无论是移动化还是全球化、农村化,这所有变化综合起来都导向一个趋势,那就是随着互联网与电商的普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界限将逐渐被泯平,再没有什么会不会电商的问题,所有人都会上网,所有人都能电商,所有的传统经济都是互联网的,互联网与电商就像水与电隐于无形。所谓双十一狂欢节,真正狂欢的是实体经济,互联网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而实体经济借助互联网创造了销售的奇迹,这是中国新实体经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