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奖学金居然只有1块钱。”昨天,一位苏州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吐槽,“还不如不发呢。”最近,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成了热词,今年,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该大学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统都成了象征性的1元钱。(12月9日《北京晨报》)

拜金主义并不好,但是把金钱和物质完全分离开来就能体现其高尚?虽然从学校的角度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但不应该‘以获得奖学金’作为求学的目标,但是“还不如不发呢”这样的话更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奖学金的意义在于激励,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激励的方式下更用功地学习,当然,这样的奖励往往是奖金与荣誉的双向同行,但是,但这种传统的奖励措施改变,重奖励轻奖金,就不如大家想的那么美好了。

诚然,“一元钱的奖金”是经过校方的研究决定,但是这样的决定也难以避免拍脑袋决定,毕竟,这些想法都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希望把更多的资金放在其它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上,但是,却忽略了学校政策最重要的接受者。

学生作为学校政策的接受者,自然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如果光是学校“一言堂”,这样不民主的校园只会让学子万般不舒服,又如何有心思学习,有想法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呢?

何为奖学金?就是奖励学生学习优异的金钱,如果少了金钱的重量,这个奖学金的天平也就不平衡了,自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政策就应该体现其价值,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政策自然是没有做好,因此,“一元钱奖学金”制度需要且试且思考,别盲目地为了政策的改革而忽略了民意的表达。(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苏州大学弄了个奇葩的校级奖学金制度:不管拿了几等奖,只是象征性地给一元钱和一张奖状。比一元的奖学金更奇葩的恐怕还是老师的言论:学校老师将之视为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奖学金原本就只是象征性的,多一点不多少一点也不少,没有了就没有了,但一定要把它将价值观金钱观联系起来,弄出一副创新教育的派头,取消了奖励还要表现出一副为学生着想的模样就有点让人反感了。

这也不是此涨彼消的事。学校认为自己是合理分配,这边少了500万,但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的账户上增加了500万元,同时也增加了500万元投入到本科生奖助学金额上。这两样支出跟校级奖学金原本就不该在一个篮子里,这两块增加了那边校级奖学金就得减少,那么多建一个教学楼,多修一个操场,是不是也能成为砍掉奖学金的理由呢?

一点微薄的奖学金原本就是鼓励色彩的,跟动机没有关系,更跟谋利没有关系。它只不过是学生间拿出来一起聚一聚的经费,给自己加点餐、买几件新衣服穿穿的乐趣。就像压岁钱,原本图的就是吉利,就跟哪怕再艰难的父母也会在年终给自己的孩子包个红包一样。给个百把块钱,难道他就有了罪恶,就有了贪念?就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了?扯淡。这种奖励与其说是物质层面的不如说是精神层面的。小孩子需要用这样一种方式鼓励,学生,乃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的鼓励。这不是金钱关系,不是唯利是图,而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老师对学生的赞许,学校对学生的肯定。

我们都不赞成在学生时代,将唯利是图这样一种观念传导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设立是有着悠远的传统的,在它身上也同样附着着丰富的校园文化。过度的奖励是炒作是误导,将一元钱的奖学金包装成某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难道不是博名不是误导了?这种高大上的教育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也只有不接地气的人才会想到,在一元钱身上寄托那些所谓的伟大理念。

当然,我们没必要费力去揣测学校砍掉这笔支出的真实动机,也没有必要去猜测砍掉的这笔钱和学校老师奖金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哪怕只有一元的奖学金,苏州大学的那些以学业为重的学子们也一样会废寝忘食地学习。但这个学校可以让学校和学生一起其乐融融、温馨的一面就这么消失了,还是挺可惜的。

【一所大学无论做什么样的改革,都要把学生当做可以平等对话的人格体,不要当小孩子去哄骗。】

最近,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成了热词。今年,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该大学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统都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故事的起点是2014年秋季苏州大学颁布的《全日制本科生奖励评定实施细则》。

有必要了解的是,涉及改革的只是校级奖学金,国家级别奖学金、各类捐赠奖学金以及对贫困生的各种奖励和补助金不在这次改革之列,金额没有减少。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取消的奖学金哪里去了”,在公开报道中也有答案:苏大取消的这部分奖学金总额约有500万元,相应地,苏大在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的账户上增加了500万元,同时也增加了500万元投入到本科生奖助学金额上。

意思大约是,钱没有少,还多了500万,只不过换了一种发放方式。但这本质上属于利益调整。因为调整前的获益人群和调整后的获益人群并不一致。比如,和原先获得校级奖学金的学生人数相比,获得海外交流奖学金的学生要少得多。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发声的学生多持反对意见,看来他们属于利益受损者。一种典型的声音是:“要么不发,要么正常发,一块钱算怎么回事”。这种情绪很容易赢得局外人的共鸣,苏州地铁起步价都要两元,一块钱连瓶矿泉水都买不到。

既然是改革,总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讲个师出有名。可是苏大相关老师只是表示,奖学金改革方案是经过校务会议审核通过的,其他细节不方便透露。而前述《实施细则》中只是笼统地说了句“为了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全面发展”,等于没说。

苏大一名班主任老师的说法或许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校方的意见,她说:“学校现在在转变一种观念,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但不应该以‘获得奖金’作为求学的目标。”然而这说法在逻辑上根本不通,很容易用归谬法来证伪。比如,学校为什么不把老师的年终奖改成一块钱,希望老师们好好教学,但不应该以获得年终奖作为教学的目标?

一所大学无论做什么样的改革,都要把学生当做可以平等对话的人格体,不要当小孩子去哄骗。相信吐槽的同学们也不是一味反对调整奖学金,而是觉得这个“一元奖学金”的故事讲不通,或者校方压根就没准备讲清楚这件事。

□西坡(媒体人)

最近,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成了热词,今年,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该大学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统都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不过,涉及改革的只是校级奖学金,国家级别奖学金、各类捐赠奖学金以及对贫困生的各种奖励和补助金不在这次改革之列,金额没有减少。(12月8日《现代快报》)

校方进行奖学金改革的那套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在校方看来,较之以往传统的让学生“名利双收”的奖学金政策,“一元奖学金”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剥离开来,让学生从为了奖金而学习,变成为了荣誉而用功,这样岂不更加纯粹?

“有奖无金”看上去的确有着美好的初衷及高尚的动机,但实际上带有一种道德洁癖,并不接地气。且不说并非每个用功的学生都是为了拿到奖金,就算学生们就是为了奖金而读书,又何错之有呢?要知道货币不仅是一种支付和流通手段,也是一种价值尺度,奖金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彰学生的努力。诚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物质主义、金钱至上,但也不必谈钱变色,走向另一个极端。

更为重要的是,奖学金的调整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不能只是校方自说自话、由少数校领导拍脑袋决定了事。如果事先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就很难获得学生的拥护支持,取得预想中的政策效果。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学校号称并未因奖学金改革减少对学生的政策性资助,会将节省下来的奖学金投放到出国交流基金中,但学生们对校方这种资源调整配置措施并不买账。毕竟,有机会出国的学生还是少数人,取消惠及面更大的学业奖学金,让少数出国学生受益,这很难说是一个公平的选择。

“一元奖学金”是校方的一次改革尝试,也包含着一种创新意识,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内部管理的改革应该由谁来主导?如果只是少数领导闭门造车、由行政力量强力推动,就很容易因为不接地气遭到民意反对而导致难以为继。惟有落实去行政化,真正将校长治校与教授治校结合起来,把民主管理与学生自治结合起来,改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照顾到绝大多数主体的利益。

“奖学金居然只有一块钱,还不如不发呢。”近日,不少苏州大学学生在网上吐槽,并引发了网友争议。原来,苏州大学今年对奖学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包括综合奖、学习优秀奖、卓越创新奖和专项奖等各类校级奖学金,除了荣誉证书之外,获奖学生不分种类、等级,均只有象征性的一元钱奖励。(12月9日 《北京晨报》)

“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再也飞不远了”。同样,假如同学过分重金轻奖,甚至为奖金而学习,那么其学习旅程,必定会是丧失乐趣、难以行远的苦作舟。从这个角度看,适当降低奖学金的额度,强化奖学金的精神属性,也未曾不可。但此次,苏大采取“一降到底”的方式,将所有校方推出的奖学金都降为一元,却是过犹不及、得不偿失的。

对于,“一元钱奖学金”,苏大的解释是,“奖学金改革方案是经过校务会议审核通过的”。而依据此前的公开报道,苏大取消的这部分奖学金总额约有500万元,而后校方在学生出国学习基金和本科生助学金上,各增加500万元。这些无疑是在向外界表达两点。一是,一元钱奖学金的制定过程,符合程序正义。二是,推出一元钱奖学金政策,其目的不是为学校省钱,而是让奖金更合理的利用。

然而,“一元钱奖学金”真如校方描述的那样高颜值么?恐怕未必。首先,各类奖金性质各异,不可相互替代。比如,学习优秀奖的目标群体是,各年级中的学习优异者,具有普惠性质。而出国学习基金则面对有出国需求的优异学生,聚焦的是关键少数。简单的奖金挪移,有让奖金沦为少数学生专享的嫌疑。其次,奖金变更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需要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声音,以凝聚共识。而苏大仅仅通过校务会议审议,就付诸实施。显然,这样的程序正义,只是“规则正义”,并不能全面的代表苏大。

更需警惕的是,苏大仅仅是觉得,奖学金并未“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就直接将奖学金改弦更张。那么,采取同样的理由,是不是也可以将奖学金挪用到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学楼扩建,软件设施的升级等方面?抑或是,为让科研资金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更该适用范围和课题项目呢?显然,奖学金的随意更改,平添公众这样的担心。

近年来,高校在奖学金的分配问题,一直争议颇多。比如,单科专项奖金是否过低;取总成绩排名的30%,是否需要加单科成绩必过80分的限制条件,等等。甚至,因质疑奖金分配不公,78名学生将母校中国政法大学告上法庭。而砍掉面向普通学生的优秀奖学金,无疑可减少这样的麻烦和非议。从这个角度看,一元钱奖学金何尝不是惰性教育并发症?

事实上,对于奖学金而言,并不是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二者不可得兼。相反,假若调配得当,两者能够相互刺激,达到最佳的奖学效果。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理。有关方面刚刚嗅到,奖学金功利化的苗头,就立马对之全盘否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人甩包袱、逃避责任的联想,何苦呢?

“奖学金居然只有一块钱,还不如不发呢。”不少苏州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吐槽。最近,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成了热词,今年,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该大学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统都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

奖学金只给荣誉,不给奖金,或者只给一元钱的象征性奖金,这从奖励角度看问题并不大。本来大学各学院的奖学金,就主要是荣誉性质的奖励,但是,从以前有奖金,到现在变为一元钱,大学还是需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这样的决定听过全校师生的意见吗?由此“省下”来的奖金,用到哪里去了?学校新设的奖励基金,是开放给所有学生,还是有所限制?大学是否设奖学金、怎样评定,这从办学角度看属于教育事务,应该由学校、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决策,而不能只由学校校方拍板决定。

据报道,学校相关老师表示,奖学金改革方案是经过校务会议审核通过的,其他细节不方便透露。笔者不解,这有什么不好透露的?难道是学校的机密?奖学金涉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进行奖学金改革,事先应该公开征求意见,而不能只由学校的校务会议闭门决策。将奖学金改革的方案公开,由师生公开讨论,不但有助于奖学金方案的完善,而且还有利于将改革的精神通过讨论传播——比如,学校为何不再发奖金,是出于何种考虑?学校把这笔钱用到何处,是否更好地促进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

有消息称,苏大取消的这部分奖学金总额约有500万元,然后,他们在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的账户上增加了500万元,同时也增加了500万元投入到本科生奖助学金上。这看上去是对奖学金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可问题是,学校没有必要因为增设新的基金、助学项目,就取消掉原来的项目,而且这些新增的项目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争取,而是有所局限。

很显然,如果学校在保留现在奖学金(奖金)的基础上,再增设新的奖学基金、助学项目,这会受到更大程度的欢迎,而不是引发目前的争议。也有意见称,之所以取消原来的奖学金,是因为这些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有争议,那属于另外一个问题了。针对评定标准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取消奖金来解决,保留奖项不改革评定规则而取消奖金,这不是让保留的奖项产生更大的争议吗?

学校可能会说,学生不必纠结于奖学金,但综观各大学,奖学金都是比较有效的激励学生成长的手段,利用各方资源多设立奖学金,这是很多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给学生创造更好学习环境的重要办学内容。奖学金的多少,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重视人才培养的一项指标。我国近年来在颁发国家科技奖励、教学奖励时,也增加了奖金额,从物质角度体现对奖项的重视——虽然奖金额并不能代表奖项的价值,但从现实看,奖金对改善获奖者的科研、教学条件有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奖学金也是如此,一定的奖金不仅是对学生进步的肯定,而且也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可以用奖金来购买图书、文具,或者感谢同学的帮助。

对于苏州大学这样的学校来说,需要从发放的奖学金中省下500万吗?学校难道不可以通过压缩行政成本、减少迎来送往的“三公”消费而节省出这笔费用?另外,为何不采取拓宽社会资源的方式来新增奖学、助学基金呢?学校究竟想通过“一元奖学金”向师生、社会传递怎样的办学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

“奖学金居然只有1块钱。”昨天,一位苏州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吐槽,“还不如不发呢。”最近,苏州大学的奖学金成了热词,今年,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该大学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统都成了象征性的1元钱。(12月9日《北京晨报》)

苏州大学进行奖学金制度改革,奖学金由过去的几百元几千元,变为只颁发荣誉证书和象征性的一元,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值得肯定,促使学生转变观念不以获得奖学金作为求学目标的初衷也没有问题,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操作过程中一元奖学金很可能就沦为了“劫贫济富”。

笔者并非危言耸听,苏大取消的这部分奖学金,被划拨到了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的账户上,账面上看原来的500万元好像一分都没有少,可现实情况却是获得海外交流奖学金的学生数量,远远要少于原先获得校级奖学金的人数,换言之就是奖学金的钱数相同,但是受益的学生却变少了。

奖学金不仅代表着一份荣誉,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奖学金更是学业得以继续的保障。以前几千元的奖学金,是贫困生数月的生活费,现在成了象征性的一元,贫困生日常生活堪忧,家庭的压力随之增加,他们还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吗?看似一个简单的决定,却可能因此终结贫困生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未必就有些考虑不周了吧。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贫困生也可以去申请海外交流奖学金,这个奖学金的金额高获奖人数还少,如果能够得到,肯定就不会因经济困难影响求学。这话倒是不错,理也是这么个理,可是正如苏大教师所说的那样,单是“外语成绩符合国(境)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入学要求”这一条,就已经把不少高中英语水平较低、大学英语老拖后腿的贫困生拒之门外了。

再退一万步讲,即便就是有部分贫困生获得了海外交流奖学金,获奖学生数量和贫困生数量能够吻合吗,另外的那些贫困生要何去何从?而且那些获得了海外交流奖学金的贫困生,他们就一定能够有机会出国求学吗,要知道在国外的日常开销,可能就让他们望而却步了。

奖学金没有贫富的标签,不因学生家庭情况分配,而是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但是这至少让贫困生看到了减轻家庭负担的希望,现在把原来的校级教学金都划到海外交流奖学金,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希望更加渺茫,这不是“劫贫济富”又是什么?

贫困生还可以去申请助学金,还可以去勤工俭学,这当然也是不错的办法,但苏大如此的奖学金改革,也真真是值得商榷。想要让学生转变求学的观念,有很多种方法和路径,但一元钱奖学金显然不是。苏大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