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

日前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资  讯 

“双一流”会是985和211的“换瓶版”吗?

即时 | 2016-07-01 08:32

最近,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28日下午,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6月29日新京报)

风云未至,硝烟四起。一个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战略,关系千家万户,关涉中国高校未来数十年发展。今年3月,全国两会政协教育界别第40组在小组讨论时,几乎没有离开“双一流”这个焦点话题。而早在教育部明确“双一流”PK准则之前,各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已经开始嗅到其间的“危”与“机”。

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担忧:高校算自己的位次,地方算能分到多少资源,学生算能不能搭上名气的便车……检索今年以来的新闻可知,各大高校基本都已经开始围绕“双一流”做起花式占位文章。有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计划应加大对河南支持的”的,有早早启动并开始“重点扶持6所省属高校”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错过了985和211的绿皮车,谁也不想再错过“双一流”这列动车了。

对于公众来说,所思所想无非两个:第一,不能重走老路,不能重蹈覆辙。不能因为《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失效,就匆忙拿出类似的文件来“接档”。需牢记的是,今日中国高校的“千校一面”,显然离不开考评标准过细过严所逼。再说,如果“双一流”成为985和211的简单升级版,高校资源配置与长远发展中的不公不允就难以破题。第二,切记“迎评”闹剧,切记行政之弊。一流大学不是材料做出来的,一流学科不是规范定出来的。教科研的冷板凳,要的是沉潜钻研的心。如果混个名号、争个身份就可以躺在“出身”的椅子上晒太阳,谁还愿意沉下身子悉心做学问?

985和211制度本身无可原罪,该表扬的,教育部也都认真点赞过。但,既然要转身为“双一流”,自然就要革故鼎新,就要破旧立新。在这个问题上,恐怕还得及早打开探讨与博弈的大门,集纳民智、细听民心:先来达成共识,究竟什么才是“双一流”;再来确立规则,“双一流”究竟要怎么建设、怎么评;然后公开PK,引入多方评价机制,让“双一流”的名牌真正实至名归且能上能下。这个过程,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点兵点将”,须在法治框架内做足公平的文章。此外,985和211制度之下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建设等顽疾亟待破除,而欧美等国家开始“重建本科教育”的反思,亦需要在新政框架内得到充分重视。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双一流”才不至于急功近利,更不至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纠结与桎梏。

眼下来说,“双一流”建设更重视公平还是效率、能否力戒沉疴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动态激励之善政,类似这些问题,不能总是靠“消息人士”来答疑解惑。

“985”“211”退出历史舞台需更好制度保障

即时 | 2016-06-30 08:48

昨日,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昨天下午,教育部向新京报独家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拟在年内启动“双一流”建设。(6月29日《新京报》)

时下高考志愿填报正火热进行中,“985”“211”两组数字作为中国优秀大学的代名词,受广受莘莘学子追捧。而在毕业季,“985”“211”工程所属院校的毕业生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规模大、效益好、薪酬高、待遇优的单位甚至标榜非此类院校毕业不予录用。正是整个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加之舆论的推波助澜,使得“985”“211”工程院校不仅深受欢迎,甚至有些神话。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央发展战略的调整,整个社会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通过国家财政拨款的“工程”来支持高校办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此时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深远意义。

不可否认,“985”和“211”工程贡献很大,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开始迈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这种集中财力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尽快提高办学水平的做法值得肯定,德国、日本等国也在效仿这种做法。但也要看到,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不符合办学差别化、多样化要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结构还需优化,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985”“211”工程退出已成定局,但此时继出的“双一流”建设则更需精准发力。启动“双一流”建设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引入滚动淘汰的机制。一方面,对高等学校来说,取消“985”“211”工程,可以使公立学校回归公平,各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调动学校积极性,自主确定建设目标,强化优势特色。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学子来说,有效避免了毕业季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报考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学校属性,可以根据兴趣优势报考不同院校特色专业,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长期发展。

同时要看到,当初设置“985”“211”工程,数量多、覆盖面积大,而且有一定的区域照顾,这是由地区发展状况决定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高校本身也有差距,需要一些政策保护来弥补,如果真按照某些硬实力上,一味倡导公平和自由竞争,那么部分实力较弱院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则会越办越差,甚至退出竞争。因此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更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要权衡利弊,综合考量,避免好的政策违背了好的初衷。

举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理所当然

即时 | 2016-06-30 15:59

近年来,一直有传言国家将废除高等教育领域的“985”、“211”工程,最新的证据是教育部官网6月23日发布的一份文件,宣布若干相关文件失效。而教育部对此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还要继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努力不会停止。有些人猜测国家废除“985”、“211”工程,固然并非毫无根据,但他们显然是会错了意。他们声称,大学不应分出三六九等,教育经费的分配应当体现平等原则。现在国家直接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安排,有关部门称之为“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也不可能改为吃大锅饭,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所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普遍反对吃大锅饭,大学经费也不可能吃大锅饭。有人看到2015年全国有4所高校决算超过100亿元,而很多高校的经费还不如他们的零头,于是指责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做法不对。但国家的财政预算永远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突出重点,只知道给一众高校撒胡椒面,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会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不仅高校缺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而且人民群众也会对现状不满。

环顾世界,大学总是被分成三六九等。最基本的分类,是把大学分成研究型、教学型与应用型三大类,其中研究型大学侧重生产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学型大学主攻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在盛行各国的大学排行榜,更是指向具体名次以别优劣。高水平大学是一流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出一流成果的地方,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事。

中国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处于调结构、换动力的关键时期,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理由很简单,我们的人民已经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中国经济由国际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离不开世界一流大学的托举。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培养、也可以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出世界一流成果,从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确存在一个效率问题,如果投入甚巨、产出不高,就需要我们认真予以研究和改进。“985”、“211”工程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入选高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投入重复交叉等问题。有关部门要做的,是创新“双一流”建设机制,避免架屋叠床,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绩效评估,使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迸发更大活力,高投入有高产出。

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不出一批世界名校是说不过去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大大提升我们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能有丝毫动摇。为此多投点钱、优先配置一些资源,应当在所不惜。

废除985不能“换汤不换药”

即时 | 2016-06-30 10:20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工程”“211工程”。对此,教育部回应称,将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6月29日《新京报》)

有关“985”“211”“废除”的传闻,来自教育部官网6月23日发布的一份文件,当中382份规范性文件被宣布失效,其中就包含《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隐藏如此之深,还被揪出并且成为热闻,由此可见“985”“211”在民间有多么敏感。

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美国学者格莱泽抛出一个观点,他认为,“打造优秀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能够吸引与培养人才的学校”。城市如此,国家亦是。根据教育部的描述,“双一流”的前景十分诱人。在举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当下,试想有那么一天,我们的高校大步朝世界一流迈进,特别是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成为实至名归而且排名靠前的世界一流名校,这一幕是多么让人神往。但这毕竟只是神往,要想成为生动现实,就必须吸取“985”“211”的经验教训。

虽然教育部在回应中肯定了“985工程”“211工程”取得的成绩,但既然被废除,一定程度上说明“985工程”“211工程”有所不足。这些年来,对于“985工程”“211工程”,一直有人替自己所在的省份,替自己所在的高校打抱不平。其中一个突出的声音是,“985”“211”过于集中在某些省份,其他省份只能望而兴叹。

诚然,“985”“211”的帽子不可随意发放的。问题的关键是,形势是在不断发展的,高校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如果没有退出机制,也就比如讲,一些高校当初没有资格进入“985”“211”,但后来发展了,具备了一定资格,这时如果还是排斥在围墙之外,则是一种变相打压;而一些当初可能够格的高校,在后来发展上落后了,这时如果还是霸着椅子不放,则是一种变相保护。这一背景下,竞争从何体现?

市场需要竞争,高校也需要竞争。只有形成一个良性竞争机制,才会出现百舸争流。过去“985”“211”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竞争,存在“一进定终身”。而现在搞“双一流”,不能涛声依旧,重复过去的老路。具体地讲,谁进入谁不进入,必须要有明确和科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有“退出机制”,进入的高校并非一劳永逸,如果失去了进取之心,就会有摘牌之虞;一时没有进入的高校也不是永远没有机会,只要坚定地往前走,就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欣喜地看到,有教育部官员明确表示,“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从字面理解,所谓“滚动淘汰的机制”,就是退出机制。而且,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211”的学校一些机会,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换而言之,这一次“板凳桌子一样高”,大家凭实力说话,具备实力就列入,不具备实力则在城外。而且,围城始终有门存在,只要努力,发展好了,终有列入的一天;一旦松懈,止步不前,就可能被拉下马。

废除985不能“换汤不换药”。如果只是换一个名字,而其他并不改变,这样的废除并无意义。只有吸取“985工程”“211工程”的经验教训,真正建立退出机制,形成竞争机制,这样的一退一进才有意义。

“双一流”不能重蹈行政化覆辙

即时 | 2016-06-30 08:38

6月28日,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28日下午,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废除”传闻来自教育部官网6月23日发布的一份通知,当中382份规范性文件被宣布失效,包含《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985”“211”工程以及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

文件虽然失效,但在国家没有正式宣布废除之前,985、211学校身份还会保留,这无疑会阻碍“双一流”建设,难以破除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建设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国家已经启动实施建设“双一流”的战略,就应该及时废除制造学校等级、造成学校不平等竞争的985、211工程,用新的机制,促进高校平等竞争,并在竞争中产生真正一流的大学。

985、211工程,在过去20年间,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从本质上说,是由行政主导的教育工程,也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政府通过项目审批、立项给高校拨款,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大批高校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特色。政府部门则通过行政审批,介入学校办学,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给权力寻租、弄虚作假留下空间。高校办学急功近利,充满浮躁之气,这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利的。

其二,985、211成为高校的身份标签。本来,进入工程只是获得国家更多的资源,以便提高办学质量,可是,进入工程本身却成为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教育政绩,985不仅意味着获得国家更多投入,也是学校地位的象征,我国所谓的副部级高校就在985工程实施后出现的。这引导高校把精力用到跻身某一工程、计划上,而忽视了真正的办学。

在国外,也有名校和普通学校,但不是政府计划的结果,而是学校自由竞争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名校和普通校,没有身份标签、地位之别。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严重行政化问题,提出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在过去4年间,教育部已取消或下放多项权力,其中就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很显然,进一步推进放权,取消行政性质的985、211工程,正当其时。

现阶段取消985、211,不仅是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改革,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扩大教育公平的需要。另外,国家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还要转变发展学校的方式,首先,改革拨款方式,由政府主导拨款,通过立项拨款,改革为由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制定教育拨款预算,监督政府部门拨款,把以前的专项投入,纳入日常拨款之中。其次,取消行政评价,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目前整个社会,都在对学校进行身份识别,而非教育评价,应由专业机构组织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拨款、社会选择学校的参考。真正把国家投入与学校办学的绩效合理联系起来。

简言之,就是政府确保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创造学校公平竞争的环境,给大学自主办学空间,所有学校在平等竞争中,会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在各类教育中都涌现一流大学。

建设“双一流”,不妨从废除高校身份开始

即时 | 2016-06-30 08:11

【在已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后,要明确废除985、211,彻底解决这两个行政性工程造成的学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问题,同时避免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教育部28日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据报道,“废除”传闻来自教育部官网的一则通知,该通知宣布382份文件失效,这些文件中有八份和“985”“211”工程相关。

首先需要明确,虽然有关建设985、211工程的文件被废止,但教育部并没有明确废除985、211。为此,笔者建议,在已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后,要明确废除985、211,彻底解决这两个行政性工程造成的学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问题,同时避免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985、211工程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推出的行政性工程。这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随着这两个工程的推进,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985、211成了学校的身份标签,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这限制了学校间的平等竞争,也制造了严重的学历歧视,还加剧了名校情结和教育焦虑。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高考焦虑相比20年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与985、211工程有关。

为推进高校平等竞争,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高考录取批次。随后,上海和浙江宣布,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将这一意见落地。高考按批次录取,存在的时间比985、211工程长得多,国家都决定要取消了,这表明国家层面意识到了把学校分等级的弊端。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进一步彻底取消这些等级。在取消一本、二本等录取批次后,如果还保留985、211工程,会进一步强化学校的985、211身份,若不想让取消批次的改革成果打折扣,须加快废除985、211工程。

眼下,废除的阻力主要来自行政部门和跻身两工程的高校。废除985、211工程,对行政部门而言,也就废除了对高校的行政审批、行政计划权;对高校来说,也就失去了身份标签和特权。其实,国家排除阻力,废除985、211的过程,也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的高等教育竞争秩序的过程。而且,在废除这两个工程时,可同步取消这些高校的行政级别,这就使废除985、211工程成为了撬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这也正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双一流建设,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由学校自主办学、平等竞争得来的。由此,政府部门要明确权责边界,在保障对学校投入的同时,减少对学校办学的干预,不人为划分学校等级,而是让高校良性竞争。

“双一流”取代“985、211”,去行政化是关键

即时 | 2016-06-30 08:05

日前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记者注意到,“废除”传闻源自日前教育部宣布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其中包含《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985、211”工程相关文件。

尽管并没有直接明言废除,但此次教育部的回应,无疑仍事实上已明确了“985、211”的终结。很明显,在继续实施的相关文件已被宣布失效情况下,“985、211”实际上已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政策依据,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同时,随着中央新部署的实施——“985、211”等重点建设项目被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势必也意味着,全新的“双一流”建设,将彻底取代此前的“985、211”。

“985、211”之所以不应再继续实施,须被“双一流”取代,无疑具有明显的现实合理必要性。这正像针对“985、211”工程,此前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在相关方案中指出的,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尽管“985、211”工程建设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中的一些弊端、缺陷,也一直十分明显并饱受诟病。如由于缺乏相应的退出、激励机制,“985、211”等高校身份头衔事实上被严重固化、“三六九等化”,这种身份固化,不仅对大量非“985、211”高校构成了明显的身份歧视,也严重妨碍了不同高校之间的平等自由竞争。

相比之下,“双一流”建设方案,显然有利于克服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等弊端缺陷。这正像教育部指出的,“双一流”建设将以绩效为杠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构建完善评价体系,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这也就是说,“双一流”所以取代“985、211”的真正关键,确实并非外在表面的名称,更是内在的机制体制——是一个更加凸显“双一流”建设绩效,有利于打破身份固化,促进高校之间公平竞争的机制体制。

当然,进一步站在更理性的机制体制建设角度,也要意识到,要想充分构建一个真正以绩效为杠杆、鼓励公平竞争的“双一流”建设机制体制,除了教育部此次回应中所强调的,实际上还存在许多更加全面、深层次的机制体制建设内容。比如,高校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相互之间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问题,能否充分有效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实现管办评分离,为教育质量评价引入社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

毫无疑问,如果不能充分理顺完善这些更具基础性的源头上深层次体制机制,如针对高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仍是“管办评不分”——既是高校的“老板、婆婆”,也是行业监管者、业绩评价者,一所高校及其相关学科是否达到“双一流”,仍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以一种高度行政化的方式说了算、以下上而行以权力来圈定,那么不仅以绩效为杠杆、鼓励公平竞争等体制机制将很难得到充分落实,还很可能重蹈此前“985、211”工程建设中因过度行政化——“以简单的权力逻辑管理教育”而催生的种种覆辙。这正像李克强总理最近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的,不能用管理行政人员办法管理教学科研人员,一流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一流科技成果从不是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管出来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