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互动故事 > 正文
张仁寿:寻根
www.fjsen.com 2009-10-26 16:4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早在初涉新闻写作时,就隐约觉得与福建日报有某种不解之缘,那么一种亲近感总也难以言喻。尽管,我第一粒文字的种子不是播撒在这片沃野里。

开始向福建日报投稿后,这样的感觉愈发浓烈,尤其是头一次诚惶诚恐地走进报社,在玻璃板隔开的工作间里,我找到曾经通过电话的编辑,他随即起身让座,并端上一杯热茶,很随意地与我聊天。虽然,缘于敬畏而滋生的紧张让我不停地转动着杯子,但是心里始终是暖烘烘的。那么一个略带羞涩和亲切的心理感受我多年未忘。直至那日,我偶然间找到了报道组的“族谱”,才晓得,福建日报与我们这些游离在新闻“正规军”之外的人是有着亲缘甚至血缘关系的,怪不得福建日报人与通讯员之间的情感距离如此之近!

从2006年开始的公务员津补贴改革,致使各地党委报道组人陷入困惑之境--这个机构不属行政亦非“参照”,没法加薪!为查找报道组机构成立的文件依据,我与同事踏上了“寻根之旅”。

与其忍受等待的煎熬,不如行动起来,即便毫无结果也问心无愧。于是,2007年3月21日那天,我们远赴省城,一路上,两人相互打气:既然有这个机构,肯定会有建立机构的根据,绝不会天马行空、凭白无故地存在数十年。22日,我们走进省档案馆。宽敞的大厅里,仅有廖廖几人,正埋头翻着卷宗,发出微弱的沙拉沙拉声,极为安静。见此光景,我不由自主地默默祈祷起来。这是最后一站了,此前,我让人查过县档案馆,自己又找过市档案馆,虽不能说一无所获,然,那份能让我们切身利益问题迎刃而解的事关“根子”的文件依然杳无身影,此次若是再空手而归,心中的希望之火就将幻灭了。

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绪,在一卷又一卷有些泛黄和破损的档案纸里细心地搜寻,终于,一份名为《福建省委关于贯彻全党办报方针,开展党报通讯工作的指示》的文件在我眼前呈现。这份用工整的钢笔字竖写而成的文件,指示各地要成立“通讯科”或“报导组”,加强与福建日报的联系,等等。我一字一句地默读着内容,不由心潮澎湃,手指竟微微打起颤,对我们而言,那可是一字千钧的文件啊!文件所署时间为:1949年12月24日。那还是福州刚解放4个月零7天,福建日报创刊差一天满4个月的时候,省委为贯彻“全党办报”方针,办好省委机关报就要求成立报道组了。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我们报道组原来也是如此“根正苗红”,而非上无直接对应的单位,下无延伸之机构的仿佛被领养着的“弃婴”!我激动地起身叫来同事,这么一位因编制身份问题而几经波折的“老报道组”,看了文件之后,眼睛潮红了。

我们一鼓作气,又在一沓厚厚的宗卷里找到另一份落款时间为1965年1月的文件--《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日报”工作的指示(草案)》,文件明确提出了“党委报道组”这一名称。可以看出,这是当年福建日报社替省委起草的一份文件草案,省委是否正式下发该文件,不得而知。但我坚信,1965年之前,省里定然还出台过有关成立党委报道组的文件,否则,何来 “党委报道组”之明确称谓?

如今,多数报道组的“身份”得以确认,其间,这两份文件是否发挥作用无从查证,也不必查证。然而,报道组专为福建日报而成立这一事实确定无疑,我们与党报之间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难怪常听闻一些“老报道组”去福建日报社,说是“回娘家”,称福建日报人为“娘家人”。这就不难解释福建日报人与通讯员之间那种似乎天生的“温情脉脉”的关系了。

这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将报道组的前世今生揭了秘,一种归属感在我心头油然而生。虽然当今新闻媒体木已成林,报道组所“链接”的新闻媒体也很多,但我相信,所有报道组人对福建日报的情缘无法割舍,福建日报还将一如既往地被藏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