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新时代海西精神> 精神坐标 > 正文
让生命绽放“银花”
——记全国劳模、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所长戴维浩
www.fjsen.com 2009-11-06 11:5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种菇技术员;再从种菇行家,成为“袋栽银耳”的发明者;因为“袋栽银耳”的发明,让古田县食用菌行业跃入全国前列,让120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也因此从古田山区步步迈向京城,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一名光荣的全国劳动模范。他的名字叫戴维浩。

倾心钻研 初露锋芒

1978年1月,戴维浩开始在家中培植银耳,第一批他培育了300多瓶的银耳,可是20余天过去了,能结菌的只有200瓶左右,这令他感到不满,于是他的脑子动起来了,一口气买来500个塑料袋,想寻求成本更低的培育方式。由于塑料袋硬度不够,容易“卧倒”,大大影响了银耳的结菌率,成品率只有40%。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费尽了心思,最后,他把断木培植与瓶装培植两种方法相结合,用胶布固定银耳菌种袋口,这样不但解决了菌袋倒伏的问题,也提高了结菌率,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大桥镇银耳产量占全县的45%,而当年在大桥,我们兄弟几人的银耳产量就占到50%左右。”当时的一份资料记录,仅1981年,戴维浩一家就生产银耳菌种17000瓶,产出银耳300斤,产值16000多元,纯收入10000元。“袋栽银耳”技术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实现了银耳栽培技术的历史性突破,现已成为我国栽培银耳的主要方法,同时推动了食用菌袋栽的全面发展,使古田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如今,全县农村80%以上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活动,食用菌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古田银耳产量已占全国的95%,年产值达数亿元。

真心助人 共同致富

不久后,戴维浩来到吉巷乡前垅村发展食用菌生产,当时村里仅他一户生产银耳菌种,为了帮助大家共同富裕,他主动赊销银耳的菌种给缺少资金的群众。1981年,前垅村就有130户菇农向他赊了4000瓶菌种用于发展生产,全村的银耳生产红红火火,成为全县有名的“银耳村”。

他还赊销银耳菌种4000瓶给附近村120户群众,使更多的困难户翻了身。他经常往来于吉巷、大桥两个乡镇,为农民解决银耳栽培中的技术问题,看到大家都获得高产,他心里特别的高兴。

为了更好地推广银耳栽培技术,他特地编写了《银耳袋栽技术》一书,自费印刷赠送给各地求教者。在推广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他多年坚持为登门求教者提供咨询、无偿授课、赠送资料,由他创办的兴华真菌研究所每年提供优质菌种30多万瓶,为菇农创纯利650多万元,使当地120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还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创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推行可自动控温、控湿、控氧的栽培技术,为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的栽培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全国除台湾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人来信取经或登门求教。2001年他的食用菌栽培基地被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列为“国际食用菌技术培训基地”,此后每年他的研究所里都会迎来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食用菌从业人员前来学习研究,他的名字登上了《人民日报》、《福建日报》……一时间,他享誉海内外。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