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第五届艺术节> 八闽艺粹 > 正文

梅林戏:梅林十八坊 十人九担箱

www.fjsen.com 2012-12-12 17:22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我来说两句

梅林戏,因形成于泰宁县朱口乡梅林村而得名,流行于泰宁附近的三明、明溪、将乐等地。

明末清初,梅林村流行一种道士腔的演唱活动。有民谣道:“梅林十八坊,十个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冬鼓,唱起摩郎腔(当地人叫道士为摩郎)。茅担抬石臼,抬到塅中央。搭起土台子,唱到大天光。”这种土腔,不被弦索,只有锣鼓伴奏。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徽调传入梅林村,相传其时村里有周姓寡妇,家业富裕,喜好看戏。她在50寿庆时,聘请徽班祝寿,影响很大,引起村民极大兴趣。周氏便决定自办戏班,招收本村子弟入班,每逢节日,在梅林地区演出。徽调从此扎下根,并吸收当地摩郎腔等民间艺术,故又被称为“土戏”。

早期梅林戏属半农半艺性质,又称“四季班”。全班有14人,角色分“三生、四旦、三花脸”,合称“十个子弟”。戏班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常在附近乡镇巡回。后来将乐县的安仁、明溪县的长坪等村也相继成立“四季班”。

清末民国初是梅林戏兴盛时期。梅林村的业余“四季班”,首先改用当地“土官话”演唱,唱腔也进一步结合当地民歌小调,显得更有地方特色。此时,由艾其言与吴胜筹资建立第一个专业戏班,取名“福庆班”,角色行当从原先的“十个子弟”发展到“五门十七行头”。民国初年,艾火贤办职业戏班,自任班主,名“火贤班”,演出的传统剧目有《飞龙带》、《蓝腰带》、《乾坤带》、《鸳鸯带》、《门栓记》、《雌雄鞭》、《青石岭》等。同时,戏班还到建宁、宁化、将乐、明溪、邵武、光泽等县甚至到江西省的黎川、广昌、石城等地演出;在与江西赣剧及京剧等剧种的互相交流中,吸收它们的传统剧目及表演艺术。据60年代统计,传统剧目共有300多个。

  • 责任编辑:陈颖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