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清新福建任你游> 宁德 > 正文
下党村

2016-12-29 15:32:07  来源:福建省旅游局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一、下党村基本情况

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牵挂的地方。该位于寿宁县西南部,距离寿宁县城35公里,共有309户,1341人。过去的下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贫困村,当地民谣:“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棕衣当被倒”,是村民生活的真是写照,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到过镇里。如今的下党,在习总书记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旅游扶贫”之路,正大步流星地向小康迈进。

二、背景旅游资源

下党虽是贫困村,但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单体景点景观级别高、知名度广、影响力大。

(一)经典红色资源,具有全国性的知名度。

1、“梦文化”资源。习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曾三次披荆斩棘亲临下党调研指导工作。总书记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留下了“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攻坚克难现场办公、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难题”的宝贵精神财富。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兰考讲话”中作了充满深情的长篇幅回忆。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摆脱贫困”重要思想里的许多光点曾在这里孕育。

2、“红土地”资源。1934年7月,寻淮州、粟裕、刘英率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8月26日进入寿宁,途经下党鸾峰桥。为了支持当地党组织开展工作,先遣队听了当地党组织的汇报后,就地镇压了俩个下党村的反动土豪。同时,下党优势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粟裕、叶飞、范式人、陈挺等前辈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

(二)古建筑文化资源,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1、廊桥文化资源。下党共有古廊桥3座,与周围的4座廊桥构成廊桥群,其中“单拱跨度世界第一”的鸾峰桥,是习总书记第一次到下党时开会、办公、就餐、休憩的场所,桥长47.6米,宽4.9米,孔跨37.2米,被誉为“世界廊桥之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造桥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古民居资源。下党境内许多古建筑、古民居保存完好,古村落、古民居基本保持原貌,下党村是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与碑坑村、杨溪头村、下屏峰村构成“诗画乡村”美丽画卷。

(三)名人文化资源,具有华人世界级的唯一性。

我国古代通俗文学鼻祖冯梦龙,于明崇祯七至十一年任寿宁知县,著有《寿宁待志》一书。可以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冯梦龙的影响。明代寿宁隶属福建建宁府,府治设建瓯。冯梦龙到寿宁上任和多次前往府治述职,曾途径下党,留下了许多事迹故事,是被习总书记誉为“勤政爱民”的古代廉吏、能吏代表人物。

(四)自然景观资源,具有国家级地质遗迹观赏性。

下党乡境内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良好,沿河两岸悬崖峭壁,青山如黛;河滩石蛋,磊叠成群,地质遗迹明显。或雄伟如狮,或峭尖如笔。双狮岩、妙笔峰,肖形肖物,栩栩如生;九形溪、五龙石,形象逼真,寓意玄妙。

(五)人文资源,具有强力推进工作的作用性。

下党是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传统村落、福建省委党性教育基地。

下党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必将成为海峡西岸生态、文化、休闲、观光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旅游扶贫主要做法

(一)准确定位,走好路子。下党的扶贫之路充满艰难曲折,在摸索了近30年之后,随着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形势发展,下党才从“农业做不大,工业难发展”的困境中找到了一条“旅游扶贫”的发展之路,明确下党“小延安•梦之乡”的发展定位,树立“廊桥古韵•故事下党”的宣传形象。

(二)挖掘资源,讲好故事。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发动“寿宁在线”网友和作家、摄影家、书法家协会,多次开展“采风”活动,充分挖掘下党文化内涵,以“梦文化”为主题,贯穿旅游全程,在下党全境,处处让游客感受到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相生的优美旋律,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体验。注重挖掘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与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的沟通联系,策划建设“中国下党党性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把下党建成“再学习、实体验、照镜子、办实事”的“小延安”式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型党员干部学习基地、修行基地,成为福建省首个“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积极争取福建省委组织部支持,将全省组织系统和党校系统干部培训资源导入下党村,对参与培训的干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环节教学,通过全省组织系统干部培训资源的导入带动下党村红色生态乡村旅游项目的先期开发和建设。

(三)规划先行,完善基础。按照旅游标准要求,注重规划先行,坚持“修旧如旧”的规划思路,完成《下党村传统村落保护性修复规划》,对下党外村明清古民居和古廊桥鸾峰桥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开发,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立足地理资源、生态环境、领导关注等后发优势,按5A标准完成《下党村红色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暨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高起点规划旅游资源,努力把下党建设成改革开放新时期走群众路线、促四下基层、转工作作风、树干部形象的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地。同时,有效整合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整修习总书记徒步道,完善亭台楼阁、景观景点、标识标牌、路灯、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打造美丽下党。

(四)产业融合,科学扶贫。产业融合是下党走旅游扶贫之路,“脱贫致富”的重头戏。一是融合茶业,构筑茶旅观光点,成立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创建了“福山水”、“下乡的味道”两个茶叶品牌,预计2015年从茶厂利润中村财能够增收5万以上,2016年后村财增收每年能达10万以上。将全村茶叶分成6个片区,实行片长负责制,加强合作社管理,确保茶叶品质,并与茶农签订购销合同,优先优价收购,确保村民稳定增收。二是融合农业,利用下党农业上发展脐橙、板栗、猕猴桃的优势,建立农业“采摘体验园”,绿化、美化园区入口,建设园区内道路、休息点等。三是融合三产,扶持发展“农家乐”、“民宿”各4家;四是融合加工业,以习总书记当年下乡的“菜谱”为蓝本,创立“下乡的味道”品牌,发展农副特产商品,设立了展示、购物窗口。引进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下党凉茶饮料,将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植入下党凉茶,赋予下党凉茶质朴、原生态和乡愁的品牌内涵,让“下乡去,尝尝下党凉茶的味道”成为下党凉茶的品牌核心价值。建设下党村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和微信营销平台,通过宣传引导,吸引一些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热心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回下党村参与电子商务运营,示范和带动部分村民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增加非农收入。

(五)创新方式,强化造血。扶贫的成败在于是否精准。围绕如何提高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效益,稳定增加村财和村民收入等系列问题与有关部门探讨研究,找到适合下党的扶贫路子。一是用活扶贫资金,推行“造血式”扶贫。采取村社合作经营、村企联办,让村民变股东,提高村财和村民收入,又调动合作社的经营积极性。目前村社合作已投入资金30万元,新开高优白牙奇兰茶园100亩,锥栗50亩,优质高产油茶园500亩。二是创新工作模式,实施科学扶贫。下党村和南安市蓉中村签订友好村共建协议,采取企业进村、老板入户、结对帮扶、贫富互助的方式,让农民成为产业的主人和真正的受益人,提高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效益。下党村和蓉中村创新模式,由“三企加省军区”牵头,策划实施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项目,合力探索了一条全新的扶贫路子,变“授之于鱼”为“授之予渔”。三是“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扶贫。组建下党村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引导6名返乡创业青年成立下党野山羊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邀请本村30多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出资建设养殖基地,并聘请贫困户养殖野山羊,进一步提高贫困户收入。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在外务工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努力把村里的部分年轻人培育成党员,培养成企业的技术骨干、营销能手和管理型人才,不断提高村财和村民收入。

(六)改善民生,解决难题。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廊桥到村部路况差的问题,投资20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针对部分村民家中逢雨积水和污水难排的问题,投入16万元修建排洪水沟,铺设外村排污管道;针对村民子女上大学资金紧张和部分困难党员群众经济拮据的问题,筹措安排助学金1.9万元,奖励本村13个大学生和16个高中生,安排慰问金4.3万元,慰问困难群众和党员150余户;针对传统村落旅游基础设施不齐全的问题,筹集投入200多万元,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多方争取筹措项目资金达1200多万元,其中用于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旧房修缮等工作经费460万元。

(七)加强宣传,提升品牌。积极争取新华社福建分社和新华网福建分公司支持,策划“下党影像”主题宣传推介专栏,建立下党村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电视节目和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媒介,将下党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廊桥文化、群众路线故事、扶贫助困等信息向外界推送,进一步提升下党的知名度。邀请国内慈善家、企业家与下党村民结对帮扶,通过与省文联摄影家协会举办下党自然和民俗采风、与省文联书法家协会举办中秋廊桥笔会等形式提升下党村文化品位和美誉度。策划“中国下党水幕党课”项目,提升下党党性教育基地的内涵和吸引力。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