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直通屏山> 网络问政 > 正文

政务微信:互联时代网络问政新利器

www.fjnet.cn 2013-05-30 09:42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二、政务微信平台价值分析

自2011年初,微信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经短短两年的迅猛发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3亿人,直逼拥有4亿用户的新浪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也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以“庐山地震”为例,地震导致当地通讯中断,微信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媒介。许多用户就通过手机将自己的地理位置、救助内容、现场照片等发给“芦山地震救助”等官方微信平台。然后,腾讯再通过“芦山地震救助”的微博官号将求助信息对外发布。微信与微博平台间信息互通,使得微信成为灾区内外沟通的重要纽带。有专家指出:“在通信资源稀缺下,充分发挥微信的点对点信息达到、LBS手机定位、语音传送、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形成地震救援各环节中的重要拉力”。

(一)微信VS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的一大特点在手机订阅账号。通过用户自主“关注”“订阅”,信息可直达用户的手机桌面。相对于微博一对多,适合扩散消息的特性,微信则是一对一,适合精准传递消息。

由于微信可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多种方式。有开通这样的政务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拉近政民距离。

此外,微信通过社会化传播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在线报警、求助、咨询、问询、投诉等功能,便民功能显著。

相比于微博粉丝中有很多“僵尸粉”,微信用户由于和手机、QQ等用户终端紧密绑定,粉丝的“质量”更高,受众更真实可靠,传播将更有效。

另外,相对于微博的开放性、公众性,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工具,信息传播形式相对隐蔽,这样能增加互动率。微信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一旦作用于政务微信,就会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发展与完善。(二)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

一些从事政务微信的工作人员指出:“微博像一个广场、或者一个大茶馆,是公共场所;而微信就像小酒吧、小饭馆,更适合比较亲密的朋友,能够更好地进行一对一交流。”确实,微信相对于微博,其最大特点一是沟通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好的互动性,二是沟通空间的变革带来了更多的私密性。

近段时间,北京、成都、新疆等地政府纷纷启动政务微信应用试点,政务微信渐成网络问政流行之势。那么,政务微信的发展,对政府工作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一是有助于政府抢占舆论阵地。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整合信息资源,拓展传播空间和渠道,实现从单一媒介平台为主向立体化功能平台的转型,促进政务信息不断外延,是接下来政府可能面临的时代要求。进入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带来内容、产品、圈子的移动化,基于平台为媒介的话语圈正走向多元化,政府信息发布将可能面临移动互联网趋势下全媒体环境的挑战。政府积极进军微信,是做好全媒体战略布局的尝试,有助于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社情民意的途径更加多样,是扩大政府影响力,塑造政府“威信”,站稳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

二是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目前,微信用户已达3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对培养一批优质用户塑造稳定用户,提升政府账号的公信力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微信的优势还在于参与的熟人圈更多。在突发事件中,基于“优先关心身边人”的人性特性,相关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间传播将比在公共平台更为迅捷;同时,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观点整合时间更短,将加速“态度同步”过渡到“行为协同”,并直接作用于现实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达某圈子某名成员, 通过该成员二次转播,同样具有快速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与不良情绪蔓延的正导向功能。在此过程中,政务微信的及时介入,将有力避免微信用户转向第三方平台“求证”,赢得舆情控制的关键时间。在微信这个具有较高互信的熟人圈子,“影响了某名成员即能影响整个圈子”,具有较高的高效益价值。当然,这对政务信息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责任编辑:刘宝琴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