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政府节俭必须走出“公地悲剧”

www.fjnet.cn 2012-03-07 07:08  王  琦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6日在政协分组讨论时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内容。李金华说,“如果我们紧一紧、省一省,作风方面稍微改进一下,一年省几千亿元是不成问题的。”(3月6日《新华网》)

李金华副主席的话,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前些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次读者调查,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公车数百万辆,每年消耗超过2000多亿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的约占1/3;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粗略统计达上千亿元;官员出国考察和培训热持续升温,公费出国一年耗资数以千亿元计……要说政府节俭能省下多少钱,这笔账其实并不难算。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华民族素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然而,民间朴素的传统道德到了政府层面却突然失灵,从大吃大喝,出国考察,到大兴土木,豪华采购,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奢侈无度令人惊愕。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根源就在于三公消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崽花爷钱不心疼”。

政府铺张浪费,实则暗合了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打造节约型政府,民间也一直呼吁“改变浪费现象必须先从政府部门开始。”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如人意,症结就在于此。对于政府机关来说,纳税人的钱是一个虚化的概念,办公经费更像是伸手就有的不竭资源,这就会很容易催生出非理性经济人心态,形成就高不就低,买贵不买对的集体无意识。

反观之下,“英国公务员为手纸斗争18年”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1964年,有官员给英国财政部写信,反映政府提供的手纸比较粗糙,希望换用柔软的手纸,财政部却予以拒绝,理由是如果将硬纸换成软纸,每年将会因此多花十三万的英镑。后来,类似的建议又多次被驳回,直到1981年,得到了医学专家“软手纸更有益于健康”的论证支持,英国公务员才使用上了不那么粗糙的手纸。为手纸斗争18年,看似古板,不近人情,实则折射出对纳税人负责的敬畏。手纸虽小,却也是纳税人的钱,因此必须经过严密的科学的论证,而不能随意决定或者改变原先的规则;同时,由于政府的决策行为处在各方的监督之下,媒体对官员们的行为保持高度的关注,时时挑刺,身为政府工作人员,就得谨言慎行,格外节俭。

要想一年省下几千亿的真金白银,三公消费就必须走出“公地悲剧”。首先,从制度上明确权责。三公资源不能是任意放牧的“公共草地”,每一笔经费必须做到公开透明,明明白白,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各级行政管理开支也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流程,树立为纳税人节省的刚性原则,不给小团体的自利行为可趁之机。

其次,纳入法制轨道。早在2009年两会,就有人大代表建议修改刑法设立“挥霍浪费罪”;今年两会,九三学社中央又提交了关于“三公浪费”入罪的提案。当道德说教已然无法刺痛办公铺张浪费的灵魂深处,唯有祭出法律武器,让对纳税人无视的官员受到惩戒,才能使其珍视手中的每一分钱。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